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7
/ 2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

潘昊哲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江苏 镇江 212028

摘要: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对高校提升教育工作质量有着极高的意义。但是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就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现状出发,探讨了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体系的优化措施,以期能够为发展高校教师教学的评价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引言:自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以来,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问题始终困扰着众多高校。高校想要就当下问题,对教师队伍的素质能力水平进行进一步完善,实现学校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就要对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深层次地考察,探究高校教学规律。这要求高校积极调整教师队伍的管理政策,采取合适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根据实际情况构建更加高效的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1.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现状

第一,现阶段,许多高校现存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无法真正发挥其效用的重要原因,就是评价体系的实效性低,评价指标脱离现实情况。例如,现阶段许多高校将课堂上多媒体参与教学的比例和课堂学生参与度作为评价教师课堂质量的指标之一,这种不考虑实际情况的、机械的评价体系大大损害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在这种评价体系的推动下,许多教师被迫制作教学效率并不理想的多媒体课件,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还有教师为了追求学生的参与而造成课堂纪律混乱,使得教学效果不增反降。

其次,我国许多高校都采取了学生评价的评价方法,且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福利待遇挂钩,使得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被迫忍受学生的一些违纪行为,评价机制反倒成为了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负担。不仅如此,部分高校习惯将问卷调查作为普遍的教师评价手段,但实际教学工作中,高校通过这些面向学生的问卷调查所获取的信息真实性极低,使得高校无法正确把握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监管机制流于形式,教学工作无法根据实际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教学活动与评价机制之间形成恶性循环。

最后,我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评价指标僵化,对教师人文关怀不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讲话中强调,高校应以人本理念为办学原则,日常办学活动应围绕劳动者的需求展开。部分高校不考虑教师特点,用单一的评价指标去评判长短板不一的教师群体,使得教师的专长得不到发展,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各个学科、学段的教师所面对的教学客观因素不同,部分高校使用纳入学生评价的加权平均算法对不同属性的教师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只会加剧评价结果的不可比性。

另外,由于教学工作的特殊性,教学质量会随着时间的积累而逐渐提高,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应体现出对成长的肯定。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并未将成长性评价指标融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这就造成了许多青年教师承担压力过大,自信心受到打击。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比较重要的建设力量,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应根据其情况为其制定符合其发展的考核项目,而不是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所有教师,这样也会降低教师对教学质量的追求欲望。

  1.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体系的优化措施

  1. 完善评价手段

所谓定性考评,就是将被评者的性质面貌作为评价的主要对象进行评测,而定量考评则是对被评者的能力水平以分数的方式进行呈现的评价手段。高校在对教师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价过程中,将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引入评价体系,进而实现教师教学质量的全方位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一方面能够让教师明确其教学工作的具体不足之处,促进教师进行针对性整改。另一方面,由于在评价体系中借助定性评价手段,实现了教学过程中不可量化的指标的评价。例如,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表现、教学思想认知以及教学综合能力等这些不可量化的评价指标,都可以利用头脑风暴法对其进行客观评价。而对于教师业绩的评价,可以就其观测点进行数据收集,核定分析后确定教师业绩。

  1. 创新评价模式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进行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时,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同行评价都是以同一院系和专业为基础进行的内部教师相互评价,其多以听课、研讨作为参考展开评价。为了实现更高质量的教学评价,高校应主动寻求评价模式的创新,鼓励同行评价破除学科隔阂。高校应主动将各个学科、院系的教师组织在一起进行同行评价考核,教师在进行同行评价时要充分考虑教师之间的差异性,秉持着认真严肃的态度,对教学内容、教法、风格各有不同的教师同行们进行专业评价。这种评价模式不仅能够帮助教师获得关于教学质量的更加专业的评价,也能促进教师们开拓视野、交流经验。

除此之外,大部分高校在进行专家评价时,往往采取院校督导组的教学考核方式,以这种方式开展的专家考核工作主观性较强,评价结果也容易出现不公平的问题,对督导组来说,这种考核模式伤害督导组与教师团队之间的感情,同时造成了时间精力上的浪费。高校想要完成高质量的专家评价工作,创新专家评价模式,可以将学校的督导专家集中起来按学科进行分组,由教务处指定组长,对督导组实行教务处管理的管理方式,通过权限制衡进而提高专家评价工作的科学性。

  1. 加强评价体系人文性

对于高校来说,在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创新改革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了解调查教师需求的基础上,体现评价体系的人文关怀。例如高校可以将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进行适度整改,把课堂氛围、教学成效、学生成绩以及学生评价等方面作为评价指标的基本构成,设置百分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从这些角度出发进行评价,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同时,教师专长、突发事件等也应作为评价指标的一项进行评价计分,以开设补分项目来体现评价体系的人文性。例如,高校可以设置思政水平、科研成果、劳动贡献等加分项目,这样可以帮助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申请科研加分,来弥补薄弱项的失分。而对于一些勤于职守的教职工也可以给予适当地加分。另外,在对这些加分申请进行审批的过程中,应结合校党委和申请教师的院系教师共同评定,通过完善评价体系的补偿性规定

进而完善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实现在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同时保证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1. 构建动态评价体系

针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僵化,不注重教师成长可能的问题,高校应重点关注评价体系的动态性,对单一死板的部分进行整改。例如,高校在完善上述评价体系基础构成的同时对其进行动态化处理,规定此类权重随着教龄增加而减少,而教龄不足十年的教师仍以此标准进行百分制评价,而后教龄增加一年,基础满分减少两分,以在职二十年教师为例,其基础满分为八十分。除此之外,将权重配比权分配给对教师情况了解较深的院领导,让院领导根据各教师的不同情况对各个教师进行目标定制,以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发挥评价体系的促进作用。

结论:综上所述,在面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诸多问题时,高校应完善评价方法,创新评价模式,抓好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人文性和动态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师主动积极地提高个人教学质量,帮助高校高效规范教师教学评价工作,协调推进高校的教师团队建设,将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实现高校教师教学工作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丁艳,万千一.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研究综述[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08):3-6.

[2]王婧婧.基于教学质量下高校教师教学考核评价研究[J].作家天地,2021(09):114-115.

项目名称:江苏大学京江学院2020年发展研究课题,教学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建设研究,2020JGYA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