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8
/ 4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

供给和需求问题分析

杜纯一 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 (江苏、无锡) 214151

摘 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群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消费需求也呈现多元化发展特征。传统的医疗服务方式,不再能满足广大老年患者的需要,医疗必须与养老相结合。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正在逐步弱化,必须大力发展突出家庭主体地位的社会化养老模式,全面开展各项社区养老服务。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才能逐步适应老年人多样化的医疗养老需求。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医养结合;需求;供给;社区养老模式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趋势。中国自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2019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积极应对老龄化已经成为国家战略。2020年6月11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召开《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以下简称《报告》)线上发布会。

报告认为,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是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典型特征。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0年,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18亿人,占总人口的 8.9%。 2019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2.54亿,占总人口比例18.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6 亿人,占总人口的12.6%。

报告预测,中国将在2022年左右,由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届时65岁及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4%以上。这一过程仅用约22年,速度快于最早进入老龄社会的法国和瑞典,这两国分别用了115年和85年实现向老龄社会的转变。

二、人口老龄化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我国人口老龄化以未富先老和慢性病高发为特点[1]。大规模且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卫生、经济社会发展等都将产生挑战。同时,人口老龄化本身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参考国际应对老龄化的先进经验,采取适当的政策鼓励和引导,人口老龄化也可能会给中国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未来10-15年是养老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年代。

三、人口老龄化对卫生服务行业需求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卫生服务行业需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消费需求规模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上。

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多会扩大老年人对医疗康复、护理服务、预防保健及生活照料方面的服务需求。

据原国家卫计委的统计,目前中国2.22亿老年人里面近1.5亿患有慢性病;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高达700多万人;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已逾4000万,完全失能老年人近1000万人,预计2050年失能老人将达到9750万。

从老年人口结构来看, “失能和半失能、 高龄、 空巢” 三类人群占比极大。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显示, 中国失能、 半失能老人达 4063万人, 约占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2]

2019年4月16日,中国老龄协会在京发布《需求侧视角下老年人消费及需求意愿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指出,我国老年人的家庭社区养老需求率高达84.18%,且农村老年人高于城市,西部地区的老年人需求率高于东部地区。社区居家老年人对上门看病的需求率达到38.08%,农村老年人接近50%。《研究报告》指出,目前,我国老年消费支出中医疗保健支出比例超过20%,主要集中在生活困难、完全失能及半失能的老年人,高龄老年人是生活用品及服务的主要消费者。未来老年健康产业市场潜力巨大,保健、养生、体检、慢病管理、运动健身、康复等多样化健康服务发展前景广阔[3]

四、人口老龄化对卫生服务行业供给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卫生服务行业供给的影响体现在卫生服务行业内部体系的变化上。

(一)老年医学科及医学人才供给缺乏

由于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多,综合性医院常规的科室设置渐渐满足不了老年患者的医疗需求。 结合老年人多种疾病并存、容易产生并发症、临床表现不典型、发病快且病程短等患病特点,国内各大综合性医院相继开设了老年医学科,一些中小型医院转型为老年康复院等医养结合服务机构。

老年医学科对医学人才素质的要求较高,需要具备扎实的临床医学和老年医学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能够开展健康促进、疾病预防与治疗、慢性病管理、临终关怀等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4]

虽然近年来各大院校相继开设了老年医学专业,但老年医学人才相对于庞大的老年医疗消费需求来说仍是缺乏。据了解,江苏省某一线城市综合性医院的老年医学科的床位设置是218张,而在江苏省某二线城市的大型综合医院的老年医学科床位设置仅有36张。这样的设置对于庞大的老年慢性病群体来说,床位是一张难求。更何况,医院不是养老院。医院内的诊疗都是短期治疗,当疾病急性期治疗结束,病情稳定、出院回家后是否能得到恰当的护理又成为一个新的问题。

(二)新型养老服务体系正初步形成

1. 传统居家养老模式正面临转型

按照中国人的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目前居家养老模式仍是占主流。但在经济发展、家庭结构改变、子女在外就业、出生率下降以及寿命延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传统居家养老模式正逐步朝着社会化养老模式方向发展转变。

根据国务院《“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国将逐渐完善90-7-3养老服务体系,即居家养老占90%以上,社区养老占7%,机构养老占3%。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让父母在家庭这个熟悉的环境下慢慢变老,最大的挑战是失能和半失能群体。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往往需要专业医护人员上门服务。

1.1 签约家庭医生制仍步履艰难

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曾经出台意见,积极推行签约家庭医生制。根据国家卫计委提供的相关数据,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人数已达852万人,签约率为39%。

2018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全国家庭医生团队依法依约为签约居民提供基础性和个性化签约服务,并提出十一项签约服务内容。

家庭医生能够上门为老人提供健康评估、预防保健、用药指导、疾病诊疗、以及康复指导等多种服务,同时签约老年人在社区医院享有绿色转诊服务,从而有效缓解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外出就诊困难的问题。该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但要求家庭医生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和医学素养。由于受医保等相关政策和人才的限制,目前,我国的家庭医生队伍发展缓慢,主要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城市。

1.2 护士上门服务已悄然出现

2015年起,国内推出护士上门居家护理服务,试图通过搭建护理人员与患者直接交流的平台把医护人员最大程度调动起来。让用户通过手机端相关的护理APP下单,得到专业护士提供的上门护理服务,包括上门医护、挂号陪诊、医疗体检、居家康复等服务。2018年1月,国内第一个由卫计委核发的具备医疗和养老资质的护理站开业,线下护理站的护士可以向周边提供具备医疗性质的上门服务。

这种个性化上门服务某种程度上缓解了紧张的医疗资源、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据介绍,政府也在鼓励拥有资质的护理站与基层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联体,承接出院之后老人的康复和护理。

2. 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联手

2015年11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等九部委《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鼓励社会力量针对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专业医疗机构以及医养结合机构。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近年来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不少房地产开发商瞄准势头投资医养结合型老年公寓。不少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定期有医生巡诊,为病患老人问诊开药或者委派专业的康复师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帮助老人开展康复锻炼。这种医养协议合作模式实现了养老机构与医疗资源的整合共享及优势互补,能有效减少医院 “压床” 现象, 提高养老床位利用率。

然而,新型养老机构的收费不是一般家庭可以承受的。据了解,北京的一家医养结合养老院,针对完全自理的活力老人 ,床位费、餐费、护理费加起来,一个月至少要1.5万。如果是患有轻微老年痴呆症的半自理老人,需要提前做护理评估,费用更高。

2.社区养老模式正砰然而起

2.1社区养老模式的优势

对比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传统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模式是两者优点的结合,以老年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在社区建立老年医疗保健机构、老年康复护理中心等等。

这种模式既能减轻子女养老负担,又能满足老人在家居住的要求,使老人更容易接受。社区养老模式与家庭养老模式相比,社区养老在突出家庭主体地位的同时,能提供家庭养老所不具备的专业化的医疗护理服务。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相比,社区养老能使老年人在社区获得家庭的归属感,获取更为专业化的疾病预防、诊疗、康复以及生活照顾服务[5]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建立托老所、老年日间照料室、家庭病床等方式, 建立立体化的医养服务模式。对于大多数老年人,以社区和居家养老为主,整合服务进社区,做好定期健康体检、健康管理以及健康宣教等工作。对社区内有需求的失能及半失能老年人,提供上门诊疗、定期体检、护理、康复等服务。在保证普遍性服务的前提下注重个性化服务的发展,以满足社区老年人多层次、 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6]

以重庆为例,2018年,重庆全年新增社区养老服务站200个、市级示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20个,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格局基本形成。2019年重庆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全覆盖,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站400个、市级示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40个。 拥有各类养老机构1403个,养老床位增至21.8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0.8张

[7]

2.2社区养老模式的困境

目前,中国社区养老模式仍于起步阶段,仍存在许多发展困境。

2.2.1奖金资金来源不足

当前社区养老服务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大多是通过政府部门进行财政拨款。随着老年医疗消费需求规模的膨胀及多元化发展,我国财政资金压力将日益增加。政府部门现有的投入不能有效满足社区养老各项要求。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应当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的社区养老模式中。

2.2.2社区养老服务内容有待改善

在社区养老中,重点是发挥社会服务价值,需引入社会各方力量。现阶段,我国多数地区社区养老服务对象是孤寡老人、残疾老人、生活困难老人等少数群体,未覆盖多数老年人口。在具体服务内容中,仍是停留在各项上门服务中。[8]。社区养老不仅要为老人们提供生活方面的照护服务,还要开展疾病预防保健、诊疗康复以及心理援助等。但是,目前已有的各项服务内容存在较大的局限,服务整体发展水平滞后[8]

2.2.3社区卫生工作对多方面高素质工作人员需求量较大

我国部分地区社区养老模式发展速度和规模,受到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自身综合素质、文化层次、专业水平、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的限制。许多社会工作人员缺乏社区工作经验,对社区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方法缺乏了解,将会导致多项工作难以有序进行[9]

五、建议

1. 充足的政府投入是保证养老服务体系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0]。政府应加大对养老机构的财政投入力度,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社区养老模式中,给予各类民办养老机构税收及信贷方面更多的政策支持。

2. 以减少地区差异化为原则。政府应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减少医疗条件在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科学配置农村和城市的设施条件和人力资源。有条件的农村以及城市以社区为单位,建立社区养老服务站,为社区内部老人提供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心理疏导、康复训练等相关工作。

3. 养老服务需求开始呈现多层次与多元化发展特征,对社区服务工作人员自身专业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应对各类养老工作服务队伍进行培训,定期开展老年医学、医学康复、老年护理学等相关学科教育,使其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专业技能,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政府应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提供在大型公立医院培训进修学习的机会,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在财政上给予补贴,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综合能力以及专业水准。建立完善评定标准及资格认证制,提高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降低人员流失率。

4. 加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各院校设立老年医学、老年康复学、老年护理学等相关学科,培养更多更优质的医疗、心理、康复、护理等多方位老年医学人才,从源头上解决老年医学人才匮乏的问题。

5. 鼓励并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公立医院医师和中级以上职称的退休医师,特别是内科、妇科、儿科、中医、精神科等医师等提供社区养老签约服务,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吸收药师、健康管理师、心理治疗师、康复治疗师、社工等加入签约服务团队。

6.医养结合相关政策的落实,需要卫生、 民政等多个政府部门协作来完成。因此,加强政府部门间的沟通合作,建立有效的联合机制,规范管理体系,有助于推进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的发展[10]

综上所述,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机构养老暴露出各种问题、传统居家养老模式正逐步弱化,当前应着重发展社区养老。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正处于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但是,各类新生事物从起步至发展到最终成熟都需经历一个从摸索到完善的过程。当前,应认识到社区养老的必要性,全面开展各项社区养老服务,适应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发展[11]


参考文献

[1] 李木元.我国2.3亿老年人口中患慢病老人近1.5亿[EB/OL].人民政协网[引用日期2019-02-10] http://www.rmzxb.com.cn/c/2017-06-01/1567948.shtml.

[2] 武玲娟. 农村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山东省数据[J]. 山东社会科学,2018(8):97⁃103.

[3] 任欢.《需求侧视角下老年人消费及需求意愿研究报告》发布[EB/OL].光明日报客户端[引用日期2019-04-16] http://difang.gmw.cn/bj/2019-04/16/content_32748342.htm

[4] 王涛,张晓,袁天由.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老年医学人才培养研究[J].重庆医学,2016,45(33):4730-4733.

[5] 李冬梅.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发展社区养老的必要性[J].劳动保障世界,2019(3):45-46.

[6] 高贤良,谢佳丽.新型基层卫生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医院,2019,23(4):9⁃11.

[7] 重庆2018年新增社区养老服务站200个[EB/OL].中国政府网[引用日期2019-02-10] http://www.gov.cn/xinwen/2019-02/10/content_5364645.htm

[8] 陈少英. 社区养老纳入社区治理的必要性分析[J].新一代,2017(21):175.

[9] 谢欣,鄂明月. 社区老年群体互助养老的必要性[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5(3).

[10] 高迪,张红杰.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J].医学研究与教育,2020,37(2):55-62

[11]. 王婷.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发展社区养老的必要性[J].科教文汇,2020(485):188-18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