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过程的心理地图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8
/ 2

浅谈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过程的心理地图构建

刘晓军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高级中学

摘要:区域认知不仅是对区域自身的认识,更是从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结构和特征以及区域发展规律等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是需要培养的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心理地图的构建对促进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以及知识构建与整合有很大作用,是认识区域的重要学习工具。本文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为目的,阐述心理地图的构建策略,从而达到高中区域地理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区域认知 心理地图 构建

区域地理知识是高中地理内容的重要载体,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征,是高中地理教学与考核的根本。因此,区域认知的培养,是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核心所在,而区域认知的过程,心理地图的构建又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完成整个区域涉及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不仅仅是对区域自身的认识,更是地理思维的培养,以及发现与解决地理问题,评估与研究区域发展为目的的构建过程。

  1. 解读区域认知与心理地图

  1. 区域认知

区域是人们根据认识目的和实践目的在地球表面划分的空间范围;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能综合性与系统性来认识某区域地理环境的思维能力,是人们对区域的特征、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意识和能力,其要求是以某一具体区域为立足点,借助各类地图与图表的使用,将某一区域有关的规律、联系、原理等知识进行分类、归纳与凝结,并在某一区域之中得到应用与检验,因此从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来看,区域认知不仅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更是对区域发展时空的发现,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1. 心理地图

心理地图又称脑图。它是空间与记忆表象的结合,在对传统地图的有效认知与整合上,将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形状与分布、空间结构与演变和发展有了规律性的认知,使学生在脑中形成稳固的地图与区域认知概念,如世界气候分布图、区域地形图、资源分布与工业布局图等在头脑中认知与记忆,就可以总结地理规律,分析解决相应地理问题。因此,心理地图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和逐步深入的过程,是外界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进行构建,逐步形成与完善“脑中地图”的过程;更是区域地理的认识过程中,由浅显的直观感受逐步到深层次的区域结构、发展方向。

  1. 区域认知过程中心理地图构建的必要性

(一)心理地图的构建有助于学生提高区域认知的思维能力

心理地图的形成过程就是在脑中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科学的地理思维不仅是来认识区域,提高区域认知力的关键,更是应对各类地理考试的基础。试卷上的题目往往是以某一区域地图为载体,考查各类问题与方向,其考查核心就是区域认知水平,因此,构建心理地图所培养出的地理思维能力,有利于抓住地图的核心信息,从容应对考试。例如,分析护航舰队的航行问题时,当心理地图成熟时,脑中自然浮现出舰队航行的路线、沿途气候、沿岸国家、洋流运动模式等,利用脑中地图信息分析航行路线选择及出现问题等,而这些信息靠死记硬背是不现实的。心理地图的构建在学生思维能力上的影响,促使其建立应越早越好。

(二)心理地图的构建有利于形成区域认知体系

地理包含的信息包罗万象,靠死记硬背,而没有形成知识体系,则容易遗忘与混淆。如区域的分析,首先要掌握的是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等,还要了解这个地区的气候、地形、河流、人口、交通及工农业发展等情况,而这些单凭语言来记忆很难完成,如果脑中形成清晰的心理地图,掌握分析区域的规律,则区域认知问题会迎刃而解。比如中亚地区的区域认知过程,仅从经纬网入手,就能了解其海陆位置、气候特点、水系特征、植被状况等自然地理方面知识,进而扩展延伸其农业、工业类型等,这就是心理地图构建成熟后所能形成的区域认知体系。

(三)心理地图的构建对区域认知高考复习的必要性

在高考复习中,很多学生在区域地理复习上往往图文分家、死记硬背、抓不住核心问题,在做题时更是找不到突破点,条件不会运用等问题,这其实就是区域认知能力的缺乏,其实就是忽视了心理地图的培养。例如,世界气候类型、成因与特点、分布这块知识,很多同学大区域认识,但小区域图或未知区域图却无法判断出有效信息,其实就是区域位置或地形等要素对气候的影响不能有效整合,更是区域认知不到位的后果,这会使学生空间概念模糊,知识呈零散状,面对区域地图无法认知。因此在高三地理复习,要重视学生心理地图的建立和训练,让区域中的关键信息得到串联,起到提高区域认知与复习的要求。

区域认知下的心理地图构建

(一)以教师强调训练为示范和起点

心理地图的构建是一个复杂、长期与隐性的,离不开教师潜移默化地日常教学中的训练与要求,要靠反复地读图、用图,训练学生如何看图等来达到这一目的,因此教师应重视板图、板画的作用,要选择合适地图,更要训练学生脱离地图,眼中无图脑中有图的境界。展示的板图应排除无关信息的干扰,使地图更加清晰鲜明,重点突出,便于学生记忆。在讲解过程中,个人更倾向于让学生将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使学生看练训结合,这种多角度的训练在学生心里头能积累丰富的地图感性材料,更有助于心理地图的形成。

(二)以训练构建新的心理地图为升华

学生心中形成牢固的基础心理地图后,在此基础上,可按事物的地域联系、因果关系等,将不同的地理要素进行综合性与系统性分析,按照地理规律将不同区域之间的现象等进行有效结合,形成新的地图载体,就形成了新的心理地图。例如,厄尔尼诺现象会带来什么影响?这影响涉及全球众多区域,因此要将厄尔尼诺现象这一发生之地扩展到全球区域,就是对学生心理地图的更大构建,我们可以从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原理出发,得知其实因为东南信风减弱引起,再联想东南信风影响的地区,以及东南信风形成的西南季风影响的地区,因为减弱而给这些地区带来的气候上的变化等影响,逐步推敲与整合,使学生能够构建新的与更大的心理地图,也是区域认知中地理规律与思维的再体现。

(三)以关注生活,解决区域问题为最终目标

区域认知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能从人地协调观入手,以发展的角度看待不同尺度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心理地图的构建,也要指导学生通过读图、识图获得区域地理信息,并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该区域的现实问题。例如,联系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可以通过心理地图反映出此处的位置、气候、修建难度及效益等。通过实际情境的应用来丰富地理实践力,是区域认知过程心理地图构建的目的所在。

总之,心理地图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构建过程是长期、复杂、系统与综合性的。学生构建清晰的心理地图,其区域认知能力将得到发展,有利于学习有效性的提高,也能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提高,这是地理教学的使命所在。

【参考文献】

  1. 麻瑞莹:《基于区域认知的心理地图构建策略研究——以“区域农业发展”为例》,地理教学,2019年第7期

  2. 李淑春:《基于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地理教学策略——以中学区域地理教学为例》,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年第5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