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现状以及融合路径1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8
/ 2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现状以及融合路径1

董晗、胡继红、吕晓英

(哈尔滨理工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

【摘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发展既是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代国家社会对于高等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本文仅对当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现状和融合路径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科学教育 人文教育 融合途径


一、当下大学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现状

近代以来,大学作为舶来品自引入中国以来,很多有识之士都提倡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应并重并举。鲁迅在《科学史教篇》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致人性于全”、即人的全面发展;蔡元培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指出:“那时我们又有一个理想,以为文理是不能分科的。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也认为,“大学校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但是近现代中国特殊的国情和时代背景,让当下中国大学教育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越来越呈现相分离的现状。

1、以专业教学取代教育

当下很多高校存在以教学取代教育的现象。应该说大学教育离不开教学,教学是传统大学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实现一定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但是完全以教学取代教育则是本末倒置的现象。一些高校过分强调专业建设,在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只重视该专业相关知识是否系统完整,忽视大学教育的育人本质,将大学教育简化为培养会说话的“机器”,美其名曰培养“一技之长”的应用型人才。而实际上由于大学扩招以及中小学阶段对于学生的掠夺式开发,大量学生对于这种纯粹的专业教学是采取应付的心态,教学效果极差。

2、重科学、轻人文

当下很多高校或多或少存在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这种情况在理工科大学尤为明显。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高校教育中出现这种现状与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中国社会普遍也存在重科学、轻人文的现象,在社会中存在一种隐性的专业鄙视链,即工科——理科——文科——特长专业,社会上这种理工科对文科的比较优势是高校教育中重科学、轻人文的重要支撑,同时也进一步助长了大学教育中重科学、轻人文的现象;另一方面,高校中普通存在对于理工类专业重视高投入高,对于人文学科重视少投入少的现象,对于已经供大于求的传统理工类专业一味扩大投入、扎堆发展,而对于看似“无用”的人文学科抱着差不多就行的观点。同时,在高校评价体系中,科学教育的成果可以更好的量化和比较,而人文教育的成果则不能很好的量化,导致很多高校管理者关注于科研成果的发表,忽视本该作为根本的教育质量,以及校风、校园文化的建设,一些管理者将校风简单等同于学风,对于大学精神简单等同于科学精神。

3、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分离

当下高校教育中还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科学与人文的分离。理工科院校和文科院校,理工科专业和文科专业在学科、专业等方面零接触、零交流,某一个学科和专业建设中相关课程之间没有联系、没有交融,甚至存在不同课程之间的相互掣肘。这种分离的现象不利于学科知识间的融合贯通,不利于相关学科的创新发展,让所谓的“斯诺鸿沟”越来越大,让科学与人文之间变的越来越不可理解,更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完善人格的培养。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路径

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也不是教育的科学取向与人文取向的相互调和,而是它们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这种融合是全方位的,是宏观上教育理念的契合、中观上培养方案的整合以及微观上教育内容的结合。具体地说,它是科学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学教育有机结合,力图使科学人文化,使人文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以科学的发展作为基础和实现目标的手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1、教育理念的契合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真正融合首先应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契合,就是树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协同发展的教育理念,这是宏观意义上的融合。20世纪初,列宁曾预言,未来的自然科学要奔向社会科学,同社会科学汇流。21世纪的今天,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而没有科学的人文也是残缺的人文”,“一个伟大的大家的出现,必定是科学与人文的高度统一”。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内在本质和目标一致性和互补性的要求。科学教育是以追求真理为目的,强调探求客观物质世界的内在规律;而人文教育是以追求善与美为目的,强调客观物质世界对于人的意义。两者的关系类似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真理维度和价值维度的关系,辩证统一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一方面,人的实践活动必须坚持真理维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另一方面,人类只有在不断满足自身内在的需要的实践中才能不断发现新的规律和真理。两者内在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求强化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在教育理念上的契合具体而言就是要充分深刻认识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确立起高等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在此理念下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同时,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是一个过程而不仅是结果,还需要将这种理念真正内化为高等教育管理者、广大教师以及大学生的自发意识和自觉行动中,只有各方对于这种“契合”的认识提高了、观念转变了,思维和视野才能开阔,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创新的路径才能更加宽阔。

2、培养方案的整合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关键在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的合理调整,就是要系统综合考虑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这是中观层面的整合。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过分强调培养所谓“专才”,过分注重专业培养,形成专业培养体系的“圆柱体”,而简化忽视通识教育;二是不同专业培养模式过于封闭,人为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割裂开来,不做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衔接和交流。这两种误区让中国的“通才”教育变得遥不可及。

当下面对这种情况推动不同学科、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整合迫在眉睫。具体而言就是在设置相关专业培养方案中应系统综合考虑有关课程的比例分配、开设方式以及课程安排,比如规定人文通识课的比例不得少于整体课程的三分之一等,同时设计有关交叉学科和互动课程的具体环节等。在这方面我们应大胆探索,尤其是头部高校,要充分借鉴国外“通才”教育的模式,突出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综合和交叉,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调整上。

3、教育内容的结合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最后落实在日常教育教学的课程设计和内容管理上,就是要在课程教学的内容上自觉做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这是微观层面的教学内容的结合。具体而言就是要在课堂设计和课程内容上深挖细耕,积极寻找科学与人文内容的结合点,在进行科学教育时增添人文元素,在进行人文价值讲解中体现科学元素,如当下教育改革中正在进行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结合就是一个可以参考的模式。同时,积极探索学科知识复合型课程的开设,推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内在结合。


【参考文献】

[1] 胡东煦.建立新的教学理念,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13 -15.

[2] 姚虎雄.西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反思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0).

[3] 刘德富,张朔.在并校改革中推进大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


本文是哈尔滨理工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途径研究”(项目号:320170030)的研究成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