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角遇到AI——转专业学生的学业引导与帮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9
/ 3

“转”角遇到 AI——转专业学生的学业引导与帮扶

刘聪

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摘要:伴随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转专业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转专业学生的后续教育,对于转入学生学风整体提升极为重要。本文以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通过扎实推进学生思想教育,建立并完善转入学生教育管理机制,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转专业教育;转入教育管理机制;思想教育

1、引言

专业,是人一生的立足之本。大学专业的选择不仅关系大学四年的学习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并且决定了学生的职业生涯。然而高考填报志愿时家长及学生出于上名校、挑热门专业等原因,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导致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对所学专业没有学习兴趣和动力,出现厌学挂科、心理问题、学业警示、退学等情况。2005年教育部发文允许大学生转专业,伴随转专业政策的颁布,转专业工作成为了各大高校的学生常规工作之一。如何引导转专业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班级氛围、新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是转入学院转专业后续工作的重点。

近年来,伴随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相关专业的火爆,尤以计算机专业为突出代表,企业对互联网人才的高需求刺激学生前赴后继的报考计算机专业。本文以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等方法研究分析,研究转专业学生转入新专业后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并采取措施进行教育引导。

2、转专业学生现状

根据近5年的数据显示,每年大约有150名学生希望转入计算机专业,最终有50名学生转专业成功,50名转专业学生进入新专业学习后挂科率大约为40%,潜在心理问题学生约占8%。

为了更好的帮助我们引导学生,掌握学生转专业的初心至关重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50名转专业学生进行了统计,最终收到137份有效问卷。通过问卷分析,学生转专业的原因可以分为内驱原因和外驱原因两大类。内驱原因指学生因为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心仪专业,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同学由于分数限制通过调剂被录取,未被心仪专业录取;另一部分同学是进入大学后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经过思考后有了新的目标专业。

外驱原因包括三种:家庭因素、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其中,家庭因素主要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父母在孩子的重要事情上有着决定权,在填报高考志愿父母因为重点考虑就业前景而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最后选择了学生不适合、不喜欢的专业。在进入大学后,学生无法提高对所学专业的学习积极性,萌生了转专业的念头。学校因素主要是,大学更加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自主学习的综合能力培养,没有教师的监督和管理,学习方式和高中存在很大差别,因此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适应大学学习,导致学习困难,产生转专业以改变现有学习状态的想法。社会因素是指伴随高校的扩招,社会并未增设相应的岗位,比例失调导致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学生希望通过转专业来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1]

统计数据显示,其中53.01%的学生是因为内驱原因选择转专业,46.99%的学生是因为外驱原因选择转专业,其中,33.55%是因为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前景,7.23%是觉得原来的专业学起来困难,3.2%是因为父母的干涉,3.01%是因为盲目从众性。

3、转入学生教育引导措施

转入学生对新环境充满了好奇感,同时也保留了原来院系专业教育的特点,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投入新专业的学习至关重要。[2]因此强化转入学生教育引导成为了各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重点,也是预防转入学生因为学业压力过大、适应能力较差从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机制。

3.1 强化转入学生教育引导,需要打造协助教育队伍

经过统计发现,多数学生在转入新专业前并没有系统的进行专业了解,而是通过诸如私下交流,网络查询等渠道进行了解,因此对专业认知存在单一性、片面性等问题,最终导致对转入专业存在认知偏差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辅导员应当想同学所想,急同学所急,尽快引导转入学生快速适应新专业的学习节奏,在心理上对新专业产生认同感,进而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自信心。

夯实专业思想教育,筑牢学业发展根基。为了帮助转入学生系统且全面的了解新专业,年级组织开展专业解析会、转专业学生成长分享会、学业指导会等活动,通过此类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专业的发展历程、研究方向、就业前景等,帮助学生认识到专业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使命感,提升学生专业自信心。同时,年级邀请班导师、专业课老师、竞赛指导教师开展科技讲堂、竞赛指导、科研训练指导等活动,为学生介绍专业相关的竞赛,课题研究等,鼓励学生们勇于尝试,敢于挑战,并针对学生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细致分析,让看似困难的竞赛变得简单有趣,从而极大的激发了同学们的科技创新兴趣。通过以上活动,在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同时,增强学生与科任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距离,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转入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焦虑,并对新专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激发转入学生学习兴趣。

借助身边榜样力量,发挥典型育人作用。年级邀请高年级转专业学长开展学习经验沙龙,在沟通交流中,学长分享了自己从转专业最初的不适应,到将知名学府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收入囊中的成长故事,鼓励学弟学妹主动调整心态、合理规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参与活动,尽快适应学院的管理。与此同时,学长学姐们还分别围绕考研、保研心得分享,创新创业发展,学术竞赛,思政教育与知识拓展等方面,以朋辈教育的方式,为同学们树立了优秀的榜样。年级充分借助高年级优秀学子、优秀的校友的励志故事增强转入学生的专业自信心,通过树立身边典型,发挥了榜样力量,充分发挥了典型育人作用。

创新指尖思想教育,打造网络育人平台。据调查,青年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使用上呈现“双核多维”的特点,其中,“双核”是指微信和QQ空间,多维则包括B站、微博、知乎等。[3]围绕着专业介绍,学院组织高年级优秀学子拍摄介绍视频,并在B站上推出,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进一步强化专业介绍。此外,考虑到受疫情的影响,年级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开设了“学长学姐有话说”、“成长导师讲坛”、“线上微团课”、“我书桌上的故事”、“青春达人”等栏目,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思想政治工作联网上线,做强网上正面宣传,有效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充分发挥网络育人功能。

对于转专业的同学而言,需要面临和之前完全不同的环境,在学习适应能力、心理适应能力、班级适应能力、人际适应能力等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辅导员需要充当好桥梁作用,借力专业老师、班导师、学生朋辈、学生家长四方力量,打造转入学生协助教育队伍,充分发挥导师引导、朋辈帮扶、家长督促的作用,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顺利对接,形成教育合力。

3.2 提升成长成才服务水平,需要构建转入教育机制

适应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标准,而学生转入新专业后通常在心理适应能力、学习适应能力、班级适应能力、人际适应能力等方面遇到困难。根据调查统计,有22.89%的学生表示在刚转入新专业时不适应感最强,主要表现为转专业的新鲜感已过,开始怀念之前的班级和同学,因此时常感到孤单,空虚,情绪波动大。有54.22%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学习适应能力遇到困难,主要表现为转专业学生需要补修大一学年开设的专业课程,学习任务相对来说更为繁重;同时部分转专业学生专业跨度较大,在专业基础知识上存在缺失。如果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不能得到科任老师和辅导员的关怀和帮扶,转入学生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并从此一蹶不振。有53.01%的同学表示转专业后自己在人际适应能力上面遇到困难,主要表现为转入学生希望能尽快认识更多的新朋友,但是由于住在原来宿舍,转入学生缺少与新同学的沟通交流机会,最终导致交往需求遭遇挫折,心理落差较大,进而无法融入新的班集体,集体归属感很差。当遭遇理想与现实不对等的心理落差时,转入学生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这对于学生的发展,年级的管理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为此,我们急需构建完善的转入教育机制,帮助转专业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适应能力。通过开设谈心谈话角,辅导员经常与转专业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引导并帮助学生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转专业学生进行排查、分类、跟踪关注;完善学生骨干反馈机制,提早做好预防机制。此外,通过年级通知群、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线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消除焦虑、稳定情绪、树立信心。

构建和谐班级文化,增强班集体归属感。由于转专业的同学宿舍仍然保留在原来学院,转入新专业后上课与宿舍同学难免有所疏离,但是又难以融入新专业的班级。为此,年级组织篮球、拔河、爬山、摄影等活动,帮助转专业的同学尽快适应并融入新的班集体,增强新老同学的亲密感以及班集体的凝聚力。此外,年级积极鼓励转专业同学竞选班级、年级、学院的学生骨干,在服务同学们的过程中融入集体;同时年级积极组织竞赛团队,通过新老同学共同组队参加的形式,进一步增强同学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减少了因住宿分离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信息交流不畅等问题。

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助力学生未来发展。年级通过网络问卷及谈心谈话等方式对学生的未来规划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有74.44%的学生计划在国内读研,有1.94%的同学计划在国外读研,有11.11%的同学计划本科毕业就进入工作岗位,还有12.5%的同学处于迷茫期。为了针对以上问题给学生进行强化指导,年级邀请专业老师、辅导员、校友共同答疑解惑,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同时聘任杰出院友担任学生成长导师,通过举办学习沙龙、讲座活动等,充分发挥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此外,年级为了强化第二课堂育人实效,积极组织学生赴计算机专业相关单位进行走访参观,通过与行业专家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3.3 引导成果初见效

自转专业学生进入计算机学院以来,年级扎实推进学生思想教育,针对转专业学生组织开展相关讲座15次,各类文体活动21次,辅导员谈心谈话累计100余次。经过一年的引导,所获成效显著,在帮助转专业学生适应新学习和新生活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较于计算机学院往届转入学生,19级转专业学生适应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更能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经过统计分析,19级转专业学生成绩优秀率上升至86%,竞赛获奖率上升至51%,担任学生骨干比例上升至12%。此外,转专业学生中突发事件及危机事件0起,挂科率降低至4%,详细对比数据如下表所示。


2017级

2018级

2019级

优秀率

49%

55%

86%

竞赛获奖率

28%

30%

51%

骨干比例

5%

4%

12%

挂科率

30%

35%

4%

4、结语

转专业是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需要,是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措施,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4]虽然转专业政策的颁布赋予了学生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改善了学生由于对专业不感兴趣而导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但是转专业是一项系统且长期的工程,任重且道远。

高校应当积极建立并完善转专业之前和转专业之后工作的相关制度,在对学生进行转专业前的教育引导的同时,应当更加关注学生转专业后的思想教育,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学习,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团队融入、生涯规划等方面。因此,辅导员要建立转入学生档案,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强化班级建设,搭建转入学生交流平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明晰转入学生生涯规划;结合专业引导和思想教育,提升转入学生各项能力。

如何帮助转专业学生在新专业学有所成、学有所获,更好的度过大学生活是一个困难且刻不容缓的问题,值得思政工作者深入研究。积极创新转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机制,也必然成为新形势下开展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与艰巨任务。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转专业学生思想教育,建立全覆盖、全程化、发展性的转入学生教育机制,帮助转入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李永菊,王建军.高校大学生转专业的原因与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1):115+124.

[2]梁子龙,王倩茹,雍双渠.强化转入学生教育引导,提升成长成才服务水平——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8(34):170-171.

[3]张文斌.着力构建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Z2):4-6.

[4]鲍丽薇,马昱春,李向荣.转专业大学生的志趣培养和质量保障[J].大学教育,2017(02):127-130.


作者简介:刘聪,女,1994年出生,时任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辅导员。


姓名:刘聪 出生年月:1994.06 性别:女 民族:汉族 籍贯:四川省自贡市 毕业院校: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毕业专业:计算机技术 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称:研究实习员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单位: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