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体育因材施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0
/ 2


浅谈小学体育因材施教

姚建造

福建省永春县实验小学

摘要: 现阶段,很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都十分注意遵循因教施材的原则,然而从实际教学现状来看,因教施材理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落实程度并不高.因此,为了全面提升小学生体育素养,培养学生健康体魄,主张对小学体育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模式,确保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笔者在此首先分析了小学体育活动的特点,并分析了我国当前小学体育教育现状,最后提出关于如何在小学体育课堂中进行因材施教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小学体育  因材施教   对策


“因材施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更能让每位学生都得到良好的体能训练,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是体育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深化学生素质教育进程具有深远意义。笔者结合自身多年体育教学经验,从小学体育课堂特点出发,提出了几点“因材施教”的策略,旨在提高小学体育课堂的有效性。

一、了解学生特点

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时刻谨记“以生为本”教学理念,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必须要以小学生为标准进行。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思维方式与成人有所不同,他们更侧重于形象思维,所以教师在体育知识教学上必须要结合有相应的肢体示范,而并非仅仅只是进行口头教学。长期教学经验可以发现,运用成人语言和思维方式对小学生进行课程讲解,学生根本不能全面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重点,因而很难完成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站在学生角度上进行考虑,将一些教学重点转变为儿童语言进行讲解,比如说在训练学生灵活度中可以运用“如同陀螺那样灵活”的语言进行描述。除此之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生动性,通常可以借助教学过程游戏化来实现这一目标。有人说体育诞生于游戏,这句话正确与否暂不讨论,但这一理念在小学体育实际教学中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小学生是十分喜欢游戏的,因为游戏既具有能够吸引学生的趣味性,又具有体育运动所含有的运动性。因此在体育课堂上将所要教学的运动内容尽量地以游戏的方式出现,学生的注意力就更容易集中,教学的效果自然也会更好。

 二、实施分层教学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在因材施教中十分必要。学生能力受多方面影响,使得学习水平有一定的层次性。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教育,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分层教学方式是与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育水平为基础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需要,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小组采取不同方式来进行教学。

如,在锻炼学生短跑能力时,对于身体素质好、好胜心强的学生可以采取直接比赛的方式,以50米短跑比赛来帮助他们练习;而对于身体素质较差、对跑步提不起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堂游戏,如,“老鹰抓小鸡”之类,让学生在游戏中加强腿部活动,同样能达到短跑的效果。这种教学方式是典型的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

另外,教师在上岗前都会学习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提到,学生可以按气质分为多种类型,教师在教学中同样可以将学生按个性心理特征来分类:血质气质类的学生平时比较好动、活跃力强,这类学生可以安排参加跳远、短跑之类的田径类活动项目;而黏液气质类的学生可以安排耐久性较强的项目。如,耐久跑、乒乓球等活动。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将相近的学生分到一组来教学,能够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体育教师应该掌握学生心理特征,掌握他们的个性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在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分层教育方式,促进不同层次的小学生健康发展。

激发学生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小学体育课通常属于户外课程,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相同的教学内容部分学生学习得十分认真,部分学生却没有兴趣,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则是因为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不同[5]。所以体育课堂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展开教学活动。比如说在球类运动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学生划分为乒乓球、羽毛球或者排球等小组,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喜欢的运动,如此不但能够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如果教师硬性的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哪种球类运动,很多学生不一定会喜欢,他们往往会采取消极的态度来学习。同时,我们还应当尽量的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比如说在排球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练习垫球,之后再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组内传球活动,如果哪名学生出现失误则给予一定的惩罚,如做仰卧起坐等。学生为了争夺胜利便会和组内的同学交流经验,相互协作,在游戏中达成教学效果。这样的设置不但能够让他们充分配合,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1. 合理应用评价

  评价管理是教学结束后必不可少的环节,小学体育教学同样离不开合理的评价。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评价通常是将学生按成绩来划分为三六九等,这种划分方式是极其不合理的。试想一下,若A同学自身身体素质较差,但上课十分认真,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任务,考试时考了75分;B同学身体素质好,对于体育锻炼也是样样在行,但喜欢扰乱课堂秩序甚至旷课,考试时考了90分。对于这样两位同学,这种量化的评分标准是非常不合理的。从现实角度来看,无论A同学多么努力,也很难达到B同学的体育水平。因此,教师在评价中不能仅仅依照最终期末考试结果,应该结合学生平时课堂表现来做评判。

这里,笔者认为小学体育的评分标准可以参照现在大学课程的标准:总成绩=70%考试成绩+30%平时成绩,这样一来,学生除了注重期末考试成绩,同样也会规范平时的课堂表现。

此外,教师也可安排学生互评与自评,这种评价方式具有承认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的特点,简易性与可操作性较强。教师可以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自我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

所谓因材施教,其关键点在于掌握“材”,分析总结出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施好“教”,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材”的难点在对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文化水平甚至不同性别学生特点的分析,而“教”的难点则在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实施技巧的掌握。在当前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小学体育教学核心宗旨也发生了改变,主要是立足于学生实际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并正确把握学生心理和身体变化,做到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从而为小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柴雪峰.合理运用体育游戏对小学体育教学的意义[J].中华少年.2016(18):175.

[2] 王玉荣.快乐体育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探讨[J].学周刊.2016(20):118-119.

[3] 陈建锋.当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华少年.2016(18):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