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应具备的四个“应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0
/ 2


《音乐教学应具备的四个“应然”》

查婉琼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实验小学 362500

摘要:美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而音乐学科知识具有激发情趣和涵涌学生精神的价值。作为一线的音乐老师,要挖掘出音乐学科独有的学科文化,以学科的文化和精神育人,音乐教学中,要做到四个“应然”。

关键词:立德树人 学科素养 音乐文化


前言: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是教育史上第一次系统、全面、规范的指导性文件,美育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美育工作需要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发文要求“加强和改进”,只能说明一个事实,美育工作存在问题了。虽然这份文件如同“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的晚一些”,但毕竟来了!对于美育工作者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美育工作者的春天来了,忧的是肩上的担子重了。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美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而音乐学科知识具有激发情趣和涵涌学生精神的价值。那么,作为一线的音乐老师,上好音乐课,挖掘出音乐学科独有的学科文化,以学科的文化和精神育人,就是上有质量的音乐课。

上好音乐课,从总体目标来说,我觉得必须具备四个“应然”。

一、音乐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音乐内需力的过程

这是教学的源泉和动力

关注和重视学生音乐兴趣和爱好,是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目标之一,是学生在音乐学习上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音乐兴趣和需要是学生内心对音乐的一种倾向性、占有性,它的满足和实现会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心理体验。音乐只有成为学生的一种兴趣、爱好、需要,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才能进入学生的生命,成为学生的一种内需。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展示音乐本身的魅力和艺术特点,让一个个纸上音符跃然于教室,变成天籁之音回旋于学生的耳畔,让学生领略音乐那动听的乐声、婉转的旋律,把音乐当成一种美的享受。同时,教师要积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音乐实践。“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其次,音乐教学要多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特别是游戏的方式,增强音乐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提高音乐对学生的吸引力。再者,持之以恒地发现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需要,引导学生把对音乐的热爱和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融合起来,让音乐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习和生活因音乐而变得富有色彩和意义,最终使音乐活动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音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所以,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培养、保持、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音乐教学应该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过程

这是教学的方向和宗旨

教书育人,首先必须是教书,教好学科知识,方能谈得上育人。教好书就是要把本学科的基本知识扎实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技能,这些是音乐表现出来的可感觉可触摸的东西,如:音乐记号、音准、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也只有在具备了本学科的知识,才能有效渗透学科文化,否则,离开了学科知识的依托,空泛地谈音乐文化以及音乐所带来的哲学启示,育人就只是空洞、乏味、苍白的纸上谈兵,因此,上好音乐课,它必须建立在学科基础知识之上,两者应该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

三、音乐教学应该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过程

这是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音乐素养的形成是学习音乐的最终目标,我们要以素养的高度来定位音乐教学的目标和意义,把音乐教学纳入到人的生命的成长过程。显然,素养来自于知识技能和能力,但却是比它们更为深刻和内在的东西,素养还包含情意、态度和精神,它和人的整个生命融为一体,变成人的一种天性、习惯、气质、性格、品格和智慧,所以它会在一切场合、一切活动中自然流露、表现出来,素养和人具有同一性,这是素养最本质的特点。只有有效地达成了素养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深刻的教学,才是一种好的教学,所以,音乐教学必须以素养为导向,为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而教。音乐综合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是音乐素养外在的表现,而我们今天谈的素养是基于一个人内在发展的素养,一个人如果没有系统的知识框架,就无从支撑素养的形成,而仅仅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如果不能把所学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就等于是一个机械地复制的机器人,他就无法领略音乐的真谛。就好比一个孩子,如果他只是掌握了弹奏钢琴的娴熟的技能技巧,却对乐曲的内涵知之甚少,只能说他掌握的是门“技术”,还称不上“艺术”,那么这就是教育的缺憾了,因此,教学中要把教学过程还原为一个文化渗透过程,真正体现“音乐作为文化或文化中的音乐”的思想内核,帮助学生在精神方面实现质的飞跃,使其内化为学生的自身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他们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使得音乐与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伴随其终身。将音乐教育置于音乐文化大背景中,音乐教育的本质能得以实现。让学生体会音乐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赋予音乐课鲜明的文化教育属性。

四、音乐教学应该是音乐学科之美的展示过程

这是教学的凭借和手段

有人说:总有一首歌,会让你流泪。这句话,把音乐的奇妙表述的淋漓尽致。音乐是美育的核心组成部分,美是音乐课程的“天性”。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是音乐教学的主线,离开了“美”,音乐教学就失去了灵魂和魅力,无法展现学科的独特的育人价值。只有美的滋润、引领,音乐教学才能走上一条培育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正确的道路。所以,教学中要把音乐学科所蕴含着独有的学科文化挖掘出来。要引导孩子们从内心和精神上获取对音乐的双重感知,用学科的文化和精神育人。只有领悟了学科的文化和精神,才能形成学科的真正素养,要把音乐中隐含的旋律美、节奏美、意蕴美、人文美、整体美等挖掘出来,将其育人、导向、促进、辅助功能表现出来,引领孩子们在美中感悟、提升,把音乐这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发挥出来。

总之,上好音乐课,只有扎根课堂,立足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学科内涵,并在长期、多次、多元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科文化,潜移默化地浸润孩子们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