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异象”丰满“教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0
/ 2

抓住“异象”丰满“教材”

顾建达

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利用一次误操作的实验所得到的“异象”作为一个教学契机,“丰满”了《电工技术》教材中被“忽略”的知识点,而这在工程实际中非常有意义。充分运用认知冲突,建构新的知识要素,生动地实施了教学意图,圆满地达成了教学目的。

1“教材”:

现在的职教类教材,体系上几乎都是所谓“项目教学”了,但内容不少是“伪项目”。其中一个原因是:一个教师哪怕来自企业,要熬到能出书,通常离开实践岗位至少10年!何况直接毕业于大专院校的呢。所以教材内容非常滞后!还有,如今的有些作者是真大胆,怎么不严谨怎么写。再者,教师做久了出题也就落俗套了:应试味十足,甚至为刁难学生而杜撰不少偏离实际需求的题目。

职业类学校的涉电专业都有一门专业基础课《电工基础》,里边会讲到变压器,电压、电流互感器。以下简称电流互感器为CT。教科书说到CT的使用时,通常只强调不能开路。这是非常不全面的,使用中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即CT的次级电压不能超过饱和压降!而这,笔者几乎没在教科书中见到过。我们可以推脱:枝枝节节的知识,教材哪顾得过来。但我们职业教育培养的,可是产业界明天的工程技术人员啊。

所以笔者认为,当下职业院校的专业类教材,值得校本、值得活页,值得丰满。


2“异象”:

笔者曾为2kW电磁炉输出电流采样电路的选型做过一次试验。因为不在现场手头器件不齐,故随手抓来一个CT。这个CT的(铁氧体)磁环截面积约36平方毫米。根据经验,这么大的截面积,磁芯是绝不会饱和的(注意,这个潜意识会作祟)。

按下图搭了个测试线路(见图1-a),因为电磁炉取样后须为直流,故测试线路加了个全桥。又因电磁炉不在身边就地借用了市电(这是第一个坑)。

如此测试线路,取样电阻上(J1、J2之间)应该得到什么样的波形呢?

居然是全桥电路,就该是个全波整流波形吧。但是,结果严重“颠覆”我的预设(示波器型号为:普源DS1102E)。预期的全波整流波形没有出现,而是这个明显非线性了的“干瘪”波形(见图1-b)。

618b424791415_html_333ddee4917469eb.png 1-a 直流取样线路

618b424791415_html_2d5fc66f089b821e.png 1-b 直流取样波形

二极管的非线性肯定有影响,可也不该离全波整流波形这么远啊!

先不管二极管的非线性,改波形观察点为CT线圈输出端(J1、J2),结果见图2-b。

618b424791415_html_ec47b2c108330fce.png 2-a 改变波形观察点

618b424791415_html_e137c01fe6f7a0a7.png 2-b 桥式整流前的波形

实事求是地说,我看到这波形时也愣了好一会。虽然经验告诉我,这是磁芯饱和时出现的伏安特性“上翘”现象。但一时间竟也难于接受!毕竟磁芯截面那么大!


3移花接木:

这个“异象”是足以形成视觉“刺激”的,完全可以搬进课堂。作为教学引子,来引出工程实际中需要十分注意的CT饱和压降这一问题!

以下假设这个实验搬到了课堂。至此可以给我们的学生设疑了:是理论出问题了?因为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推脱论调:“理论和实际不一定相符的”。严格地说,这句话是对的。但出入通常不会这么大,否则我们还学什么“理论”呢。应该说:不是理论与实际不符,而是为求数理关系简洁,“理论”忽略了很多次要因数!

这种忽略在基础性课程中比较多,在专业课程中大多会有经验系数的修正。而且教科书中要忽略一些次要因素时一定会申明。只是教着教着、学着学着、考着考着就被师生遗忘了。这个责任应该要算在我们教师身上的吧。

回到问题上来,造势后再给学生以正确的思维方向:常识告诉我们,当出现“异象”时,要么还有未被发现的因果规律、要么忽视了某些形成条件。所以要继续下面的“求证”。


4寻找突破:

切记,困局出现后,一定要“变”起来!改变电路、方法、对象等等。所谓“运动战”就是在运动中让对方暴露弱点。这里是要暴露形成异象的“蛛丝马迹”。

据此,可以把两个固定电阻(R1,R2)换成一个47Ω的可变电阻,结果可发现:电阻较小时,是会出现预期的正弦波形的,只有电阻较大时才开始出现这种“干瘪”的失真波形!

这意味着什么呢?CT次级的电流通常情况下是不会改变的,那么改变电阻就意味着次级线圈两端电压在变。电阻不能太大,就是说CT次级线圈两端电压不能太大。到此,教师就可以引导了:磁芯饱和!

1)有请“先生”:

“老先生”就是教科书上的理论。都知道正弦交流电磁线圈两端电压有个关系式:

U = 4.44fNφm = 4.44fNBmAe…….(式中Bm是磁感应强度,Ae是磁芯有效截面积)

让我们针对这个CT来个简单核算下吧:

磁芯截面积Ae=36mm2,圈数N=100,磁感应强度饱和值为:Bm=0.35T(特)

故饱和压降:U≈4.44*50*100*Bm*36*10-6 = 0.28V

饱和压降这么小,肯定是磁芯进入饱和了,磁芯饱和后,CT的线型特征就不复存在了,预期的正弦波形也不会出现。也就是说图中的取样电阻取得太大。似乎“异常”得到了解释,其实还没完!


2)反复核实:

实际电磁炉用的CT,比那个笔者随手“抓”来的CT,截面小得多,怎么没有饱和呢?教师可以假装突然间想起,啊,交流电不同!电磁炉输出是几十kHz的交流,而这里我们用的是50Hz市电!

那么这个磁芯若用于50kHz交流应该不会饱和吧?再来核算一下饱和压降:

U≈4.44*50*103*100*0.35*36*10-6 = 280V (也即1000倍!)

这么高的饱和压降,几乎根本不会饱和。因为CT采样电路的输出信号电压峰值,通常控制在几伏数量级上(由AD芯片输入范围决定,非本题讨论范围)。

再来反向推一下,若饱和压降取3.5V,那么Bm= 0.35T的磁芯,截面积只要多少呢?

U≈4.44*50*103*100*0.35*Ae =3.5V

Ae = 0.45*10-6 m2 = 0.45mm2

所以说,在电磁炉这个产品上,检测50kHz交流输出电流的CT,磁芯界面比这小得多。这里之所以出现“异象”,皆因针对CT用错了电源(频率),或者针对市电选错了CT。

一切终于全部“自圆其说”,说明啥呢,说明“理论”与实际是相符的!


总之:

限于篇幅,文中未详细解释实测波形的由来原委,揭示“真相”不是本文所讨论的问题。专业问题、理论解释、数据核算,这些是教案设计的事。但三次核算CT次级的饱和压降,起到了复习巩固,认知提升的作用,且学习的气氛是活跃、过程是积极的。

笔者要说的是: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多“动手”。只有动起来,才会遇到很多貌似奇奇怪怪的“异象”。这些“异象”往往是生动的、接地气的教学契机。而对这些“异象”的去伪存真,则能成功地博取学生眼球、促使学生认知的螺旋上升。不仅使学生体验了探究的愉悦,还顺便丰满了校本教学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