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0
/ 3

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究

董磊 张玉彬

哈尔滨剑桥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摘要:数字媒体艺术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新迭代与媒体融合发展衍生出的一门新型专业。当前,我国众多高校开设该门专业,对于与时俱进的学科发展和市场人才需求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与支撑,高校教师对于数字媒体艺术的大量研究一定程度上也为我国数字媒体艺术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国内教育领域发展时间较短,教学经验尚不扎实,文化底蕴并不深厚,加上数字媒体的迅猛发展,专业知识体系逐渐变化,教学主线逐渐模糊。因此,本文着重分析当前我国各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教学方面的现状与困境,并提出相关策略与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探究

引言

数字媒体艺术是以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等技术为手段,以数字化媒体平台为内容传播载体,以艺术创作为内核的一门综合性专业。近些年,中国互联网发展迅速,互联网技术、数字媒体技术、新媒体等更新迭代过快,以及国内市场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大量需求,导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全国高校中如同“雨后春笋”,一夜之间崛起。专业课程的设立蜂拥而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教学格局,也造成了“百家之言”“自说自话”的教学困境。伴随着5G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与数字化媒体将进行新一轮的洗牌与突围,数字媒体艺术将如何发展,如何突破困境、开拓新局?

一、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现状

(一)教学体系不完备,课程不规范的教学困境

在国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立的时间不长,缺少历史文化的基奠和学科与学科间的接续,且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发展迅猛,各类网络技术与媒体技术更新迭代过快,无法基于当前教学经验形成标准化的教学模式,直接导致高校难以形成完备的教学体系。再加上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集合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传播学、广播电视学、设计学等相关学科于一体,成为不折不扣的“杂学”,各院校根据自身研究方向不同,筹建的专业特色与导向不同,间接导致国内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不标准、不规范、不统一。

(二)重技术轻艺术的教学现象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门综合性专业,需要通过技术的加持为艺术及艺术作品进行升级,因此技术只是工具,内核仍为艺术。当前,众多院校开设该门专业,部分为艺术院校,部分则是具有理科、工科背景的院校,一定程度上将教学重心从培养具备艺术人文的人才转为培养技术性人才,教学主线不够明晰,重信息、网络、3D建模等技术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在艺术审美、创作、技能提升等人文方面培养的现象时有发生。目前数字媒体艺术的专业概念与定义在业界还不够明确,但笔者认为仍应将其划分到艺术类范畴里,主要的研究方法和教学模式仍应遵从艺术学。在以学习艺术理论为前提的基础之上,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和数字媒体平台进行创新与优化,达到提升艺术水平,丰富艺术形式的目的。唯技术论,则会导致学生在艺术理论方面薄弱,缺少艺术思维,艺术创作技能水平低下,在面对综合性人才选拔中处于劣势地位。

(三)重教学轻自学的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教学中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大部分仍以传统教师教学为主,学生自学为辅。以教师传授知识、布置作业、分配专业方向的占比仍然较大,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尚未充分释放。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门与网络技术紧密结合的专业,对新型技术与艺术的学习应该与时俱进,90后、00后又是伴随互联网崛起而诞生的一代,对于网络的研究与实操方面更为灵活,学习速度较快,动手能力较强,传统的“师徒关系”已无法与当下的教学理念相匹配,很多时候会出现学生掌握的媒体技术知识与各大媒体平台“玩法”要优于部分教师的“尴尬”现状。因此,如何充分释放学生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成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转型的一个关键因素[1]


(四)教学设备与师资队伍建设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对于教学设备与师资力量的标准都有着很高要求。首先,在设备方面,大量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学设备的支撑,教学设备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课程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囊括了广播电视制作、影视后期、平面设计、UI设计、产品设计、网络游戏设计开发等,一个标准化的实验室配置是这些课程实践的基础,而实验室的设置又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当下高校对于实验室的建设没有标准,水平参次不齐,很多不具备实验室建设的院校仍然开设该门专业,这种情况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其次,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存在师资力量不夯实,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不对等的问题。教师是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中的施教者,其个人能力水平决定着课程的实效[2]

部分院校存在师资力量匮乏现象,体现在一是知识体系老化,教师本身不具备相关专业素养,难以从旧有传统知识体系里进行转型和改变,与新型领域进行接轨;二是部分教师理论能力强,但实践能力弱,缺乏行业经验和实操能力;三是部分教师背景虽然是本专业毕业高材生,但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到高校授课,缺少一定从行业经验,教学过程中难以与市场实际需求接轨。

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改革与创新策略

(一)建立完备课程体系,规范课程设置

首先,建设课程体系应以教学大纲为参照,进行基础课程设置,做到应建必建;其次,在大纲基础上参照学院设立的教学目标进行适当完善、优化和创新,例如在课程安排上,可结合当下社会人才需求进行制定,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研等形式,设置与当下市场需求相契合的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中实实在在学到技能,指导学生找到工作;再者,要科学规范地制定课程,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对“动手”能力要求极高的专业,在基础理论课的设置基础之上,更应规划好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集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集合型专业,实践课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学生对于该专业的掌握和运用水平,实践课的成果更是作为学校展现教书育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3]

学校在制定相关实践课时,更应该充分调动学校资源,积极主动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将校企合作作为学生学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有效载体,将企业相关项目融入到课程实践当中,培养学生在学习时聚焦目标导向,在创作中实现理论的升华,进一步提升学习效率,完成课业的同时收获相关企业工作经验。

  1. “技”与“艺”充分融合

“技术”与“艺术”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两把“钥匙”,要充分培养学生将专业技术与艺术创作充分融合的能力以及通过技术服务艺术的能力[4]

在培养过程中,要以艺术理论基础为根基,稳扎稳打,努力提升学生艺术理论水平和艺术素养。艺术是基础,技术是工具,掌握基础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工具的使用。传授学生相关专业技术,要重在方法的传授和指导,面对不同的设计软件和媒体平台的使用,要掌握要义与精髓,倡导学生举一反三,唯有建立起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才能让学生在互联网的瞬息万变中“以不变应万变”。

  1. “教”与“学”良性互动

当今社会,教师依然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但不应局限于此。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知识也随之变化,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时刻更新个人的知识体系,也要时刻通过学习新的网络技术弥补自身专业短板,同时,也应深刻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教师应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基础专业知识为指导,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强化学习方式方法,加大对各类学习平台的使用,让学生在自学中获得具有价值的知识。例如,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可利用B站等网络平台进行课余学习,教师可指导学生借助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媒体平台进行艺术创作,在创作与运营中不断积累各大网络媒体平台的实战经验,既是对自身艺术水平的展示,也是对教学成果的积累,更是对学生全方面发展的激励。

  1. “硬”与“软”相辅相成

高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决定着教学质量,因此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引进高端人才,是高校提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软实力”的关键。数字媒体专业教师除了需要掌握基本的艺术理论及人文素养,还需要在相关拍摄、剪辑、设计、编程等技术方面具备较强的实践经验。这就需要高校在吸纳人才时着重关注教师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同时,还应该定期送教师到相关企业、基地进行培训,保证教师知识体系随时更新和完善,掌握当前社会数字媒体发展动态,以便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更好的与社会需求接轨。加强教师团队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在专业设备设施实验室等方面的投入。一个设备齐全、硬件设施完备的创作空间,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对专业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少走弯路,也能避免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教学尴尬。因此,学校要尽可能在该专业所需设备方面加大资金投入,更新教学硬件与软件,建立相关实验室,制定相应配套设备的采买制度,软件、设备要随技术的更新而更新,避免出现旧设备难以支撑新技术的“两层皮”式教学[5]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网络时代发展与文明进步的产物,高校作为思想、艺术、文化等集合的中心,掌握着时代的知识体系脉络,有责任有能力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的更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丰富师资队伍资源,提升教学环境建设,建立起适合本土的教学模式,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以学生为本,加强教学改革与创新,方能在时代发展的滚滚浪潮中突破重围、开创新局。


参考文献:

[1]刘英华.《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全孟. 建筑装饰艺术的数字传播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3]廖美华.新媒体艺术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9(12):167.

[4]刘觉敏. 探索江苏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平衡发展之路[D].南京艺术学院,2013.

[5]王玉奎. 我国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D].南京邮电大学,2011.


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研究项目:《基于协同育人的设计学类专业“五横一纵”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成果 项目编号:SJGY20200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