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教学中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1
/ 2

党校教学中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应用研究

伊 茹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党校民族理论与文化教研部 内蒙古 锡林浩特 026000


摘要:民族团结稳定,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提升民族问题的关注程度,利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解决民族问题。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北部边疆,其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区内各民族间的团结与发展和国家边疆的和平与稳定。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学习工作势在必行。通过对党校教学中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应用的研究探析,阐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关键词:党校教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应用分析


民族理论政策伴随着日益丰富的民族工作实践不断前行,民族理论政策发展已经为中国社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指导下,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提高自身能力修养,在党校学习期间,加强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掌握程度,以此在实际工作中解决民族问题。

一、丰富党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内容

作为党校开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理论课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主要是以马克思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加强党员干部对马克思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在解决民族问题时合理运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在新时期的党校教育中,教学内容必须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引入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贴近百姓群众,积极进行下基层活动,深入到广大群众中来,增加与家庭、社区、企业、乡镇(苏木)的沟通交流,以此获取最新有用资料。进而丰富教学素材,做好课前准备,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党校教师特别要加强对时政新闻的关注程度,每时每刻关注国内重大事件,以及国际形势变化,深入分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课程内涵,挖掘潜力,争取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通过以简单易懂的教学方式,实现党员干部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真正领悟,使党员干部在现实工作中,顺利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民族政策。

二、加大党校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重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极大程度的推动了城市化扩张,城市规模越发壮大,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交流,以及民族格局分布都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影响。此外,极端宗教分子以及恐怖分子的存在,也影响民族的团结稳定,严重影响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在面对复杂的民族情况,党校领导必须提高对民族问题的重视程度,深刻认识到当前现状的紧张形势,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课程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必须躬体力行去落实课程的各个环节。此外,对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讲话、会议精神、以及各项指示性文件,必须深刻阅读领悟,认识贯彻执行,确保民族政策的有力落实。解决民族问题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三、承认不同民族的差异性,按民族意愿办事

我国地域幅员辽阔,少数民族数量众多,不同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变迁中,逐渐形成自身特色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不用地区的民族在文化方面和经济方面都具有其特殊性。因此,为加强和巩固民族之间和谐友好关系,必须充分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兼顾各民族特点,针对不同民族的特点不同对待,不搞特殊化,因地制宜,尊重少数民族的意愿,倾听少数民族的心声,为少数民族的发展办实事,而且要办好。解决民族问题,归根到底是要解决发展问题。在处理民族关系矛盾问题时,务必要紧跟民族特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明确居民现状和经济发展水平,做好未来发展规划,稳步向前。党员干部只有认真负责,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知识,才能寻求出最优的方式,进而激发民族群众的工作热情,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彻底改变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

四、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感情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内容体系中,明确规定党员干部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性、以及宗教信仰,加强同少数民族之间的感情联络,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大团结。只有充分尊重各个少数民族,才能有利于维护民族关系和谐稳定。现阶段的党员干部,在对待民族问题时,必须严格贯彻落实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理论指导,认真执行党的各项民族方针政策,尊重各民族习俗,尊重民族信仰;充分接受少数民族的意见,坚持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在保护国家利益、以及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对于少数民族的特殊要求,务必要认真聆听,充分考虑,实事求是。

五、构建新型的民族关系

各民族之间交流交往交融,既是实现民族团结的现实路径,也是构建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新型民族关系的必要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问题作出新的论述,使这一理念的内涵趋于系统和完善。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地阐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相关含义、基本原则、理论价值、现实意义、具体途径等,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在多民族国情、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和制度、现代化背景下,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相互接触、相互学习、相互亲近的过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渐次递进的,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民族交往是民族之间相互接触、彼此影响的过程,是前提和基础,为民族交流和交融创造条件。民族交流是民族之间以平等为前提,以互利互惠为目的,以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为内容,自发自愿地相互呈现和互通的过程,民族交流是民族交往的深化和拓展。民族交融是民族之间通过长期共处,文化上相互认同,情感上相互接近,共同性因素不断增多的过程,民族交融是民族交往交流的目的和本质要求。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民族交融不同于民族融合,虽然民族交融和民族融合的过程都体现为民族之间共同性因素不断增多,但民族融合最终的指向是民族差异完全消失,成为同一个民族。

六、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我们要尊重民族交往客观现实和民族发展能将民族融合作为现阶段的民族政策,否则不但难以贯彻落实民族政策,而且可能引发更多的民族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趋势,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促进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举措,要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理论源于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念,源自历史和现实中深刻而广泛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是对我国当前民族关系特点和趋势的概括,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推动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提出的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结束语: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在党校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是党员干部理论与技能培养的主要渠道,也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阵地。党校教学工作必须在新的形势下,明确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重要性,提高课程效果,帮助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使各级干部在面对民族问题时,公平公正解决,以此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维护民族团结。

参考文献:

[1]吴明海.中国共产党民族教育理论、政策、实践互动机制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21(03).

[2]宋月红,杨力源.深入理解和坚决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