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应用厄洛替尼、吉非替尼靶向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1
/ 2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应用厄洛替尼、 吉非替尼靶向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吕陈

蓬安县人民医院 637800


摘要:目的 探究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应用厄洛替尼、吉非替尼靶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以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80例为对象,研究时间为2017年8月-2020年8月,分为参照组40例与研究组40例,参照组患者使用厄洛替尼治疗,研究组使用吉非替尼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有效率方面,相比于参照组,研究组更高(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实施吉非替尼靶向治疗,有效提升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靶向治疗;吉非替尼;厄洛替尼;

前言

肺癌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在早期不具有特异性症状,极易发展成中晚期,错过最佳治疗时间[1]。非小细胞肺癌为常见肺癌,随着病程延长可出现肿瘤脑转移。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使用化疗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使用靶向治疗,不同药物治疗效果不同。本文将以近年来(为2017年8月-2020年8月)80例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80例为对象,研究时间为2017年8月-2020年8月,分为参照组40例与研究组40例。参照组,21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最小年龄43岁,最大年龄71岁,年龄平均值是(55.94±5.64)岁。研究组,22例男性,18例女性;最小年龄是42岁,最大年龄是70岁,年龄平均值是(54.78±5.87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可见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化疗,在第一天,静脉滴注培美曲塞,500mg/m2;随后,应用顺铂治疗,75mg/m2,静脉滴注,21天一个疗程,持续4-6个。使用厄洛替尼(生产厂家:RochePharma(Schweiz)Ltd;)口服治疗,每次1片,每天1次,在早饭后2小时服用。一个疗程是21天,共计疗程4-6个。

参照组使用使用厄洛替尼靶向治疗:使用厄洛替尼(生产厂家: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H20160392;)靶向治疗,每次1片,每天1次,在饭后0.5小时服用。一个疗程是21天,共计疗程4-6个。

研究组使用吉非替尼靶向治疗:使用吉非替尼(生产厂家:英国AstraZeneca KK;H20181042;)靶向治疗,1片/次,每天1次,在饭后0.5小时服用。一个疗程是21天,共计疗程4-6个。

1.3 观察指标

对治疗效果综合评估,病灶消失,且病理性淋巴结短轴值低于10mm,表示完全缓解(CR);基线病灶长径总和缩小超过30%,表示部分缓解(PR);基线病灶长径总和缩小为20%-30%,即为稳定(SD),其余则是无效(PD)。随后,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SPSS20.0分析,P<0.05,证实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在治疗有效率方面,相比于参照组,研究组更高,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如表1。

1治疗效果比较n/n%

组别

n

CR

PR

SD

PD

有效率

研究组

40

9

11

16

4

36(90.00%)

参照组

40

7

7

12

14

26(65.00%)

X2

/

/

/

/

/

5.6342

P值

/

/

/

/

/

0.0231

2.2

不良反应比较

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如表2。

2不良反应比较n/n%

组别

n

恶心呕吐

皮疹

腹泻

发生率

研究组

40

5(12.50%)

2(5.00%)

3(7.50%)

10(25.00%)

参照组

40

11(27.50%)

6(15.00%)

4(10.00%)

21(52.50%)

X2

/

/

/

/

6.8212

P值

/

/

/

/

0.0201




3 讨论

当前,临床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时多采用全脑放疗,以联合全脑放疗和化疗为主,可延长生存期。然而,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同步放化疗伴随严重毒副发硬,降低生活质量。有学者提出[2],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应用靶向治疗效果更佳,表示在分子水平上以明确致癌位点为依据,设计药物,药物可与致癌点位充分结合,癌细胞凋亡。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一种TK,通过医源性、同源性作用,引起磷酸化级联反应,将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活,基因转录,对癌细胞的增生与分化有效控制[3]。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属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选择性结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翔腺苷三磷酸位点,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自磷酸化反应产生抑制,阻断表皮生长因子的信号传导,对癌细胞增殖产生控制,促使侵袭性减弱。除此之外,以上药物可阻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生成,对肿瘤心血管生厂产生抑制,控制肿瘤的发生与发展[4]。本次研究结果可见,在治疗有效率方面,相比于参照组,研究组更高(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吉非替尼靶向治疗效果良好。毒刺现象进行分析,吉非替尼相比于厄洛替尼,分子量小,且具有很强的细胞渗透性,在口服用药以后,血脑屏障快速透过,达到病灶,发挥抑制癌细胞、靶向杀伤癌细胞作用,且降低体液免疫、细胞受损程度,具有较高安全性,治疗效果更加[5]

综上,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实施吉非替尼靶向治疗,有效提升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治疗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智建潮. 厄洛替尼与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效果比较[J]. 中国民康医学,2020,32(21):134-136.

[2] 张鹏,苗伟伟,许月丽,等. 对比研究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临床效果[J]. 中国实用医药,2020,15(29):131-133.

[3] 李佩东. 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疗效分析[J]. 中外医疗,2020,39(25):107-108.

[4] 智建潮. 厄洛替尼与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应用比较[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20(8):44-45.

[5] 陈献栋. 厄洛替尼与吉非替尼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靶向治疗中的疗效对比[J]. 北方药学,2020,17(1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