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及认知行为干预对老年睡眠障碍症状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1
/ 2

心理护理及认知行为干预对老年睡眠障碍症状 影响分析

贺梅 郭莉 王菲 通讯作者

空军杭州特勤疗养中心疗养二区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7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针对患有睡眠障碍症状的老年人群展开心理干预与认知行为干预措施所产生的影响。方法:应用平均法将我疗区30例患有老年睡眠障碍症状人员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15例,通过PSQI、SAS、SDS评分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睡眠质量、干预效果及心理状态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PSQI评分、睡眠障碍发生率及SAS、SDA评分均低于参照组,睡眠质量更优,干预效果显著,P<0.05。结论:面对睡眠障碍老年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及认知行为干预的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睡眠问题,提高睡眠质量,值得应用。

【关键词】老年;心理护理;认知行为;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已成为当今社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如失眠、睡眠呼吸障碍 (sleep related breathing disorders,SBD) 等,其发病率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若患者长期处于睡眠障碍的状态下,极易因入睡困难、睡眠时短、半夜时常惊醒等而对睡眠障碍产生错误认知,进而出现焦虑、紧张、抑郁、烦躁等情绪,不利于身心健康。本次研究主要分析了改善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时应用心理护理及认知行为干预所产生的价值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时间和病例数: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30例,研究对象:我疗区有睡眠障碍症状老干部疗养人群,男女患者比18:12,平均年龄(71.25±3.25)岁,分组方法:平均法,每组15例,组别:参照组与研究组。两组患者基础资料经比较分析差异不明显,P>0.05。

1.2 护理方法

参照组展开基础护理:提供舒适睡眠环境,督促患者睡前泡脚、喝牛奶,养成良好睡眠习惯。

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展开心理护理联合认知行为干预:①认知干预。根据患者文化水平、病情、认知能力等,用耐心亲和态度与患者沟通,改变错误睡眠习惯,使患者将关注点集中于睡眠质量,缓解因纠结睡眠时间而出现的焦虑情绪,促进患者重塑积极心态。②行为干预:饮食规律,白天适量活动,舒展身心,减少白天睡眠时间,午睡时间保持1h-1h30min,避免时间过迟,晚间上床睡觉时间应介于22:00-23:30之间,保持规律作息;入睡前引导患者深呼吸或冥想以此放松全身肌肉、缓解心理,逐步进入微眠状态,促进深度睡眠;2-3次/周使用理疗仪、光照或刺激控制等物理措施控制调节患者脑电波起伏,15-20min/次,改善睡眠周期。③心理护理。加强巡视查房,积极关心患者,准确了解心理诉求及存在心理问题,及时展开心理疏导,密切关注患者睡眠质量,尽量减少使用助眠药物,若质量下降需仔细寻找原因并采取对应处理措施,定期邀请睡眠恢复正常或逐渐好转病人与患者一同参加经验交流会,增强患者信心。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睡眠质量及干预效果:使用PSQI从睡眠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效率、助眠药物等内容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及护理4-8周后的睡眠质量进行评分,>7分判定为睡眠障碍,总分21分,分值与睡眠质量呈负相关。②心理状态:使用SAS及SDS量表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进行评价,总分50分,分值与心理状态呈负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录入数据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计量以(618ca8512008d_html_3d64faf65c7b5608.gif )表示,分别用卡方与t检验数据差异性。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睡眠质量及干预效果

研究组患者PSQI评分及睡眠障碍发生率低于参照组,睡眠质量更优,干预效果显著,P<0.05。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睡眠质量及干预效果对比(618ca8512008d_html_3d64faf65c7b5608.gif ) n(%)

组别

PSQI(分)

睡眠障碍(例)

护理前

护理后

参照组(n=15)

16.25±3.51

13.87±2.36

10(66.67)

研究组(n=15)

16.74±3.26

10.21±2.85

1(6.67)

t/X²

0.396

3.830

11.626

P

0.695

0.000

0.000

2.2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改善情况

研究组患者SAS、SDA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心理状态变化明显,P<0.05。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变化对比(618ca8512008d_html_3d64faf65c7b5608.gif

组别

SAS

SDS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参照组(n=15)

47.11±1.65

35.61±2.68

47.23±1.42

35.79±2.88

研究组(n=15)

47.34±1.57

25.04±2.79

47.52±1.68

26.14±2.62

t

0.391

10.581

0.510

9.599

P

0.698

0.000

0.613

0.000


3 讨论

当患者大脑皮层兴奋神经及抑制功能处于失衡状态时,便会出现失眠、惊醒、作息不规律、深度睡眠少等睡眠问题,将其统称为睡眠障碍。随着年龄增长,老年患者睡眠结构与睡眠模式逐渐发生变化,加之部分患者身患如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或者日常生活及家庭中存在负性事件、矛盾,甚至不良睡眠行为等都会使患者睡眠质量受到影响,而睡眠障碍又是抑郁症其中一个表现行为,因此必须及时对睡眠障碍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以此消除患者各种睡眠问题,提高睡眠质量。

实施心理护理及认知行为干预,可以让患者放松心情,患者在受到护理人员心理疏导后能够建立自信,逐步消除消极心理,且护理人员针对患者躁动的情绪与可能存在的冲动行为,可以进行保护性约束,若对患者实施各项干预措施后仍然存在入睡困难等问题,可予以适量的助眠药物[2]。本研究最终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PSQI评分、睡眠障碍发生率及SAS、SDA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可见,对患者展开心理护理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可以使患者睡眠质量更优,干预效果也更为显著。通过为患者建立正确的睡眠认知与行为,有助患者养成良好的心理,中断睡眠障碍形成的恶性循环,而加强与患者沟通,主动倾听患者的问题,也能够提高患者对睡眠行为干预的配合度,进而取得理想的护理效果[3]

综上,面对睡眠障碍症状老年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及认知行为干预的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睡眠问题,提高睡眠质量,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宏艳,王三春,滕博,等.老年睡眠障碍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国际老年医学杂志,2020,41(05):331-334.

  2. 张海芬.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原因与护理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03):372-375.

  3. 刘佳妮.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护理改善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的作用[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7,26(05):558-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