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1
/ 2



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陈武


容县都桥山(精神病)医院,广西玉林 537502


【摘要】本文基于近些年关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文献以及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并从药物作用机制与构效关系综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研究进展,同时基于分子药理学与组合化学的发展、药物设计理论进行完善,希望能够为临床精神疾病诊治工作提供支持。


【关键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压力与精神压力的不断天沟,精神疾病逐渐威胁着人们健康,随着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多关于精神病的诊治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以精神分裂症为例,该疾病属于以基础个性改变为基础的思维、情感与行为分裂表现,精神活动和环境的不协调属于最为主要的表现。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面主要是以药物为主,临床中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发展速度最快,同时有许多药物的作用与优势非常明显。对此,探讨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具备显著实践性价值。


1.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与构效关系


虽然医学领域并没有关于非典型抗精神病的定义,但是这一类药物大多数和氯氮平有一定相似性,大多数神经药理学专家认为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基本特征包含对于精神分裂症有较高疗效、较少或不会引发锥体外系症状、具备5羟色胺与D2受体双重阻断功能。另外,对于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区别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的药理学特征在于对5羟色胺受体的结合力应当高于对多巴胺D2受体的结合力[1]


对于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而言,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阴性症状治疗机制。阴性症状和中枢5羟色胺功能的提升和DA功能特别是前额叶DA功能有一定下降表现。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对于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疗效比较突出。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的作用部位除了中脑边缘系统还应当涉及到前额叶,在前额叶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主要拮抗5羟色胺受体,其可以有效解除5羟色胺受体对于DA的抑制作用,调节前额叶功能可以逐渐恢复,从而达到阴性症状的治疗效果[2];2、控制EPS。EPS的发生机制和阻断D2受体可以促使多巴胺功能下降,传统抗精神病药物作用部位选择性比较低,治疗疾病期间可以达到明显的EPS控制效果。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在于中脑边缘系统,其很少作用在基底节,其单纯起到治疗作用比较少发生EPS,同时EPS的发生还和阻断D2受体可以促使DA功能下降,其可以刺激DA从突触前膜并向后释放,提升DA神经元突触的间隔DA水平,降低EPS的发生[3];3、构效关系。在所有的抗精神病药物当中,氯氮平属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雏形与药物设计的基本思想,早期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主要是从氯氮平的结构修饰角度为主,氯氮平主要是通过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丙米嗪并对其结构进行调整,其基本骨架在于二苯并氮革,并对其中部分位进行取代从而形成全新药物。


2.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2.1代表性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首先是奥氮平。奥氮平属于一种对5羟色胺、多巴胺均具备较强亲和力作用的药物,奥氮平可以借助拮抗DA和5羟色胺受体达到治疗精神疾病的作用[4]。对于H1受体的拮抗作用会导致嗜睡,此时对于α1受体的拮抗作用会导致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虽然奥氮平的结构与受体结合性质和氯氮平高度相似,但是粒细胞缺乏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氯氮平。奥氮平在体内可以被广泛性代谢,其代谢产物主要是以奥氮平-10N-葡糖苷酸。在治疗剂量范围内呈现出线性的药动力学,在健康成年人中的平均半衰期在33h左右,奥氮平的EPS发生率相对较低,其不容易导致高催乳素血症,同时迟发性运动障碍相对较低[5]。其次是利培酮。利培酮主要是借助拮抗D2与5羟色胺受体达到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对于受体具备较高亲和力。其主要代谢物为9羟基利培酮,因为9羟基利培酮药流作用和利培酮高度相似,所以患者代谢的快慢个体差异对于药物活性的影响并不大,半衰期为20小时可以做到每天用药1次,最佳用药剂量为2到6mg/d,所以运动障碍的诱发可能性相对较低。


2.2临床研究相关药物


首先是阿塞那平。阿塞那平属于一种外消旋混合物,其对于5羟色胺和D2受体具备双重拮抗的功能,I期临床试验中口服用药可能会导致心脏中毒反应,同时在III期临床试验中应用于精神分裂症与双极障碍。其次是伊洛培酮。伊洛培酮属于5羟色胺多巴胺拮抗药,该药物目前已经完成了III期的临床研究并处于开发后期。伊洛培酮对于5羟色胺受体具备较强的亲和力,其对于D2受体的亲和力相对比较弱,对于α肾上腺素受体的亲和力相对比较高[6]。体内外研究现状认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力相对较高同时发生EPS的倾向比较小,药物剂量范围在8到20mg,bid可以达到有效治疗效果。再次是奥沙奈坦。奥沙奈坦具备较强的非肽类选择性神经激肽受体拮抗药物,R构型的活性明显超过映异构体。放射配体的结合试验证明,奥沙奈坦对于NK-3受体具备较强特异性与竞争性抑制功能,其和氟哌啶醇具备一定的相似性,耐受性比较突出。


2.3潜在药物


苯基哌嗪类杂环化合物,有研究认为单独阻断D2受体或5羟色胺受体均无法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的状态,同时可能会导致无法预测的不良反应。有研究合成了8个两种系列的苯基哌嗪类杂环化合物,其化合物都具备双重靶点作用[7]。基于细胞毒性的噻唑蓝比色测定、体外DA以及5羟色胺等亲和力测定方面均具备一定的作用,同时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活性进行了动物行为模型实验;丁酰苯类化合物,有研究认为氟哌啶醇的不良反应主要是通过吡啶盐的代谢物会严重影响大脑黑质纹状上的多巴胺受体,近些年发现这一类药物的具备多重受体作用靶点功能,其特征包含对于D2受体有着中等强度亲和力,同时对于D4受体也具备较强的亲和力。


3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来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中显然是给精神病患者带来了许多的帮助与支持,但是也开始意识到了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问题,当前并没有适应所有疾病与患者的特效药物,部分药物还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导致人们对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充满好奇的同时也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此,在今后需要进一步探究抗精神病药物的突破点研究,基于多类型潜在受体作用机制作为研究方向,从而推动精神病治疗水平得到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黄鹃,张涛,向波.帕罗西汀联合小剂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老年期和非老年期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9,28(03):76-82.


[2]李雪,朱虹,房萌,等.腹针治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肥胖的治疗效果观察[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20,14(21):155-156.


[3]王丹丹,张晨.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神经免疫机制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其影响的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39(7):411-412.


[4]杨廷江,刘幸.我院精神病区2015—2017年抗精神病主要药物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9,21(01):25-29.


[5]刘丽辉.氨磺必利与奥氮平治疗首发男性精神分裂症疗效及对糖脂代谢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01):63-66.


[6]何磊英,施小平,陈卫红,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利培酮与阿立哌唑对肝功能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01):12-15.


[7]盘秀明.未成年精神疾病患者使用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情况分析[J].广西医学,2019,41(02):263-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