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药物服用误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2
/ 1

卒中药物服用误区

邓玉萍

南充市食品药品检验所 四川南充 637000

脑卒中,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中风”,是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脑卒中一旦发生,就会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很大的伤害和痛苦。因此,如何预防脑卒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很多人对脑卒中的认识存在误区,很容易因为错误的认识而贻误病情,甚至导致生命危险。

误区1、定期静滴活血化瘀药可预防脑梗死复发

许多脑梗死病人出院后经常会定期到医院要求静脉滴注活血化瘀药物,以预防脑梗死复发。其实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预防脑梗死复发也就是脑卒中二级预防,必须要根据每个病人的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相应的药物预防治疗。一般包括:抗凝药、降压药、降脂药。

误区2、血脂正常了就可以停用降脂药物

高脂血症是脑卒中复发的高危因素之一,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导致动脉硬化斑块的重要“元凶”,必须长期将其尽量控制在较低水平。所以,即使血脂正常了也切忌擅自停用降脂药物,以避免LDL-C浓度反,大大增加脑卒中复发的风险。

误区3、腔隙性脑梗死若不尽早输活血化瘀药物就会加重

所谓腔隙性脑梗死,是属于脑梗死的一种,只是病灶小,通常病灶直径15毫米~20毫米,甚至更小,多半位于脑深部。常见病因是高血压、糖尿病及高龄。大多数病人并没有临床症状,只是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一般不需要紧张和过分担心,没必要马上或定期输活血化瘀药物,只需要干预相关危险因素及定期复查就可以了。

误区4、脑血管狭窄都可以用支架治疗

脑动脉狭窄可显著增加病人得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对于严重的血管狭窄,内科治疗方法往往对其束手无策,而血管内支架治疗以其确切又稳定临床疗效已在国内迅速开展,但是并非所有的脑血管狭窄病人都需要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否实施支架治疗,应由医生会根据脑血管狭窄病人的脑血流情况、病情特点,科学评估支架治疗对病人的收益与与风险后做出判断。对有症状的轻、中度脑血管狭窄病人应首选正规内科药物治疗,内科治疗无效时再考虑血管内支架治疗。盲目的支架治疗只能给病人及家属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误区5、服用阿司匹林期间吃吃停停

由于担心阿司匹林的毒副作用,有些病人不能坚持服用,这样做是错误的。高危病人服用阿司匹林来防治脑卒中应当是一个长期过程。这与阿司匹林的作用机理有关:阿司匹林在体内的分解产物与血小板中的环氧化酶结合,抑制血小板聚集,发挥抗血栓的作用。但由于血小板在血循环中的寿命约为7天,随着体内新生血小板的不断诞生,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会逐步恢复,因此只有每天坚持服用有效剂量的阿司匹林,才能抑制新生血小板的聚集功能,达到预防血栓的目的。

误区6血脂达标后即可停用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如立普妥、辛伐他汀等)不仅仅是降脂药,也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需要长期服用他汀才能见效,若中途停药会导致粥样硬化斑块继续增长、斑块脱落或不稳定的斑块发生破裂,而上述情况均易诱发卒中的再次发生。

误区7、降压药头晕了才吃,平时不用吃

规律用药很重要,不能盲目停药。有些高血压患者经常服药不规律,总是忘了吃药或者自己凭感觉停药。其实,这种不规律的用药特别容易造成血压波动、忽高忽低,最终会给血管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诱发脑卒中。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吃一两次降压药就可以解决的。服用降压药物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律用药,并定期对血压进行监测,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此外,高血压患者平时也要注意不要情绪太过激动、排便时不要用力过猛,避免血压波动。

误区8、定期输液可以预防脑卒中

所谓的“输液预防”是指患者在季节更替的时候寄希望于使用一些血管活性药物来改善血管的状态以疏通血管,预防血管堵塞。主要应用的药物包括扩血管和抗小板聚集的药物。但无论是从血管病的发生机制,还是输液所输的药物机制上来讲,都是不管用的,也是无效的。相反且输液时因液体量输入较大,有可能会引起心脏功能衰竭,或肾脏功能的严重负担,以及肝脏功能的损伤。所有输注的液体及药物都可能有副作用的发生,最严重的是过敏反应,一旦发生过敏反应会使病人出现生命危险,得不偿失,所以请不要应用输液通血管这种治疗方式。预防脑卒中的关键还得靠平常控制危险因素,健康生活方式,规律口服药物。

误区9、药物有毒,保健品更安全

有人说:药物说明书上写的副作用多,发生副作用的机会也多预防脑卒中的药需要长期服药,很多人担心不良反应的产生。其实,一个药品从研发到临床应用,需要经过很多严谨的试验,经过专家们反复考量用药的收益与风险以后才会被批准用于治疗。目前我们临床上使用的药品大部分的不良反应都是轻微且可控的。而且医生在给出用药方案的时候,就已经综合考量了病人的病情和身体的其他状况,综合给出最优的给药方案。而保健品常常添加有一些药物成分,但是自主服用的病人因为自身专业知识的缺乏并不能有效识别这类保健品,并进一步正确服用,反而容易引发严重后果。所以大家一定不要盲目相信保健品,停了治疗用的药物,从而贻误病情,甚至造成疾病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