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2
/ 2

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

杨俊芬

四川省泸州市兆和学校 646000

“教师的言语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语)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尤其举足轻重。有教师曾说:“教欲善其事,必先敏其言。”确实,课堂中的语言艺术应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学生涯中始终都需要不懈追求的,它能教给学生航行的方法,能鼓起学生前进的风帆,能指引学生航行的方向……

一、引导语要“异、顺、精、悬”。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语言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巧用导向性话语来衔接教学步骤及教学内容,并将教学向纵深推进的一种教学用语。它融对所讲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小结为一体;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向更高处攀爬的一架阶梯。在一节课中,教师的引导语根据各教学环节可分为导入语、过渡语、提示语和结束语。

1、 导入语要“异”。
    课堂导入语要“异”。课堂导入语的“异”,是指形式和语言的奇异、奇特和标新立异。作为教师,如果能使得自己授课前的导入语新颖.奇特,那么必定会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能在刹那间擒住孩子的注意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过渡语要“顺”
  顺则通,通则美,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是起了承接、小结的作用,是教师钻研教材、抓住内容之间联系的切入口,是教师在找到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知识点的基础上,组织提炼语言,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必要步骤。

3、提示语要“精”
    “精”在字典中的解释是“精巧、细致,提炼精华,除去杂质。”

课堂语言的“精”,首先就应当去除语言杂质“口头禅”。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几句“口头禅” 总会在不经意间脱口而出。 “这个、那个”之类的词儿把语言的整体感破坏殆尽……这一切,皆因惯性使然。殊不知,教学语言中的这些惯性“口头禅”就是我们语言中的杂质,我们教师的某些口头禅,已沦为孩子们课间模仿取笑的对象了!甚至,还出现了课堂上学生在下面接话茬的尴尬场面。去除“口头禅”,就是去除语言的杂质,它能使课堂语言更加精炼,增加课堂的有效性。

4、结束语要“悬”
    “悬”是指悬念,引发别人的思索。有一位年长的教师,他曾对我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位好教师,他能够做到在上完一堂课之后,他的学生仍沉浸在他刚才创设的情景之中……     

二、评价语要“真、准、度”。

课堂评价语言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催化剂、润滑油;是师生平等对话、心灵交融的桥梁、纽带。恰当地运用教学中的课堂评价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门艺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教师们在课堂中的对学生们评价已不是简单的对与否了, “鼓掌表扬一下” “很好!”“你真棒!”“你真聪明!”这些话语充斥着课堂。刚开始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但久而用之学生们会感到枯燥乏味,其激励功能也会逐渐淡化。所以,课堂上的评价语言不应拘于一种形式,它应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教师要有创造性的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我认为教师评价语言要具有魅力,必须做到四点:

  1. 表扬语言的真实性
    常说: “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语文课程标准也建议: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然而 “好!”、“你真棒!”、“你太聪明了!”等赞美之词不绝于耳;“五角星”、“小红花”以及各类卡通形象作为奖励漫天飞舞;在教师“引导”下,整齐划一的学生掌声和“棒,棒,你真棒!”的口号声在课堂上此起彼伏,难免让人觉得“声不由衷” 。教师如果总是用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浮泛空洞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过分表扬既含糊又夸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索然寡味,会产生淡漠感。……平静地思考一番,就会发现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评价。真正的评价应该是对事实的肯定,对精神的唤醒,对行动的鼓舞。

2、纠错语言的准确性

新课程强调课堂上要多“激励、赏识”、少“批评、指责”,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一味地毫无原则地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马卡连柯曾说:“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提出坚定明确和公开的要求。

的确,“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不能忽视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

3、评价语言的人文性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句也伤人。”新课程改革要求: “倡导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终身发展。”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其自尊显得极其重要。

4、批评语言的诙谐性

机智、诙谐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不注意听讲的孩子喜欢重复别人的答案,于是我会说“你认为这很重要,要强调一下,对吗?”孩子们会开心一笑,继而集中了注意力。

三、解释语要“浅、形象、准”。

在一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中,教师的解释性语言越来越少了。但适当的解释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中,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语言进行精心组织,应该选择确切、精辟、通俗、常用的字、词、句,应极力避免使用令人费解的、罕见的方言词和文言词等。这样,才能达到课堂语言形象生动而通俗易懂的目的,甚至可以通过肢体语言,使教师的解释更加的形象。

其次,课堂语言还应讲究准,不说半截句,不含糊其辞,也不拖泥带水,做到“准”。

再次,教师在课堂中举例、取喻、说理都应是学生易于接受且是喜闻乐见的东西。否则,就达不到通过举例、取喻来进一步说明问题的目的。

如教学生字“坐”时。教师打比喻说:“两个小人坐在土堆上。”教学“众”时,教师说:“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这么多人就叫‘众’了。”

总之,语文教师的语言就是语文教师的魅力之源。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一门艺术,艺术的魅力远不止这些,艺术的探索更是无止境的,还要我们在认真刻苦的实践中不断地积累提高。

参考文献
[1]龙美华. 关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思考[J]. 考试周刊, 2012(14):40-41.
[2]陈武忠. 浅谈关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思考[J]. 考试与评价, 2016(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