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茶花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2
/ 3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茶花女》

赵佳

浙江树人大学

摘要: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小仲马基于自身经历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茶花女》。 小说中描写了一个内心善良纯洁的美丽少女玛格丽特企图冲破各种社会桎梏追求自身幸福的爱情悲剧,揭示出男权社会背景下女性意识的觉醒。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妓女玛格丽特的形象。她对真挚的爱情充满了热切的渴望和追求,她不甘心被命运摆布,而最终却又难逃厄运,以悲剧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从女权主义视角解读《茶花女》,讲述了一位女性从对男权主义的顺从,到女性意识的觉醒,奋力抗争男权意识,到最终迷失女权意识的过程。 本文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剖析作为“他者”的玛格丽特在企图实现自己爱情理想过程中的女性意识觉醒,这一点正是其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同时使其在精神上得到了救赎,实现了女性意识的独立性。

关键词: 《茶花女》;女权主义;视角


一、作者及创作背景

《茶花女》是19世纪法国戏剧家、小说家小仲马的成名作,是作者根据自身经历创作的。小仲马的父亲大仲马1823年在巴黎与缝衣女工卡特琳娜·拉贝同居,次年生下小仲马。 由于嫌弃拉贝的身份卑微,大仲马始终不承认小仲马的母亲为自己的妻子,同时也不承认小仲马是自己的儿子。直到小仲马7岁才在法 律上获得大仲马的承认。小仲马则因为是一个私生子,常常受到其他人的奚落和羞辱,这种刺激和打击 一直深刻地保留在他的记忆中。1844年9月,小仲马与巴黎名妓玛丽·杜普莱西一见钟情。 在彼此的接触中,玛丽逐渐体会到小仲马对她的真挚情感。与此同时,为了维持生计,她不得不继续周旋于上流阶层的各色人物中。小仲马得知后愤然写下绝交书。大仲马在得知儿子的事情后,坚决反对,并把其送出巴黎。 玛丽最终因过度忧伤和肺病复发而亡。当小仲马回国得知噩耗时,玛丽已经去世一个星期。 根据死者的遗嘱,拍卖所得钱款除了偿还债务之外,余额全部赠给她的一位生活在诺曼底乡间的外甥女,但是这位接受遗产的外甥女必须遵守一个条件:她永远不能来巴黎。 这个谜一般的遗嘱中包含着无限的幽怨和深意。在玛丽去世四个月之后,小仲马只身来到曾与玛丽一起度过一段愉快岁月的乡间,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唤起了他对往日的回忆,于是他闭门写作,花了不到一个月的功夫便写出了这本倾注他满腔爱恋的著作。

19世纪的法国,男权占据社会主流,女性话语被父权制价值体系所禁锢,而女人在爱情上更是处于屈从地位,被男性所主宰。小仲马为我们塑造的勇于反抗男性话语和期待理想爱情的茶花女,她的爱情观不是建立在肉欲和物欲上,不受世俗阶级体制的束缚,而是基于彼此人格和精神的平等,表达了男权主义社会形 态下弱势群体抑或女性的控诉和呐喊,意图唤醒女性 在爱情中争取性别平等的意识,亦是作者对社会文化 和性别价值审视于文学构建中的渗透。

1848年《茶花女》的诞生,奠定了小仲马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同时他将自身的人道主义思想在作 品中进行了很好地诠释。《茶花女》创作于法国七月 王朝时期,当时的金融巨头是社会上的主宰者,他们 过着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女性只是富人们手中的玩物,并且可以肆意的共享和转让,就像一件商品一样。在当时的社会中,主人公玛格丽特正是其典型的代表。而作为大仲马私生子的小仲马,从小被父亲所抛弃,和母亲相依为命的生活经历,他更加地感激和敬重女性,他将自己对社会底层女性所特有的关注和同情,全部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茶花女》这部作品,小仲马表现出对女性的悲悯同情,并对这个悲惨的世界进行了血泪控诉。

二、茶花女自我意识的觉醒

《茶花女》中的主人公玛格丽特原来是个贫苦的乡下姑娘,来到巴黎后,开始了卖笑生涯。由于生得花容月貌,巴黎的贵族公子争相追逐,成了红极一时的“社交明星”。她随身的装扮总是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称“茶花女”。她出生于“七月王朝”统治末期。 她原本是一个性格善良的农家女。 初入巴黎的玛格丽特在依靠自身劳动的同时目睹了上层社会的全貌。为了摆脱贫困的生活状况,她最终选择了比出卖劳动更能获得生活保障的卖笑生涯。靠着卖笑为生的乡下姑娘玛格丽特,被公爵包养的生活,使她变得挥霍无度和奢侈,但其内心的空虚却无法用华丽的外表来掩饰。迫于生计,她由一个漂亮而质朴的乡下姑娘沦为妓女。自此,茶花女游走于巴黎各大剧院和交际场所,成为许多贵族公子争相追逐的对象。在此阶段,茶花女看似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的生活,实际上是她对于命运的无声抗争。“虽然玛格丽特的生活充斥着情色欲望,但令我感到费解的是,在她的脸上竟会洋溢着处子般的神态,甚至偶尔还会看到一丝丝纯真幼稚。”这一切都表明这茶花女企图在这浊世中保留自己的最后一块净土。 茶花女之所以如此放纵自己的主要原因在于通过动物性本能的欲望来找到精神依托,寻求自身意识的最小化。 因为她深知现在无力改变任何现状,只能在物质上臣服于男权意识,放纵自己,尽管主人公仍旧怀有一颗纯真的心灵,但在现实社会 的影响下,却如行尸走肉一般,向社会上所谓的正道的道德体系屈从。依赖男权。但是我们不能完全地认为这是放弃其自身作为女性对男权控制的抵抗。实际上,此时茶花女的自我意识处于蛰伏状态,对周遭的一切都充满怀疑和抵触, 试图构建起保护层,以防迷失仅存的“自我”。 甚至首次面对阿尔芒的深情表白时,她赤裸裸地道出:“难道您不知道我每个月要花上六、七千法郎……难道您不知道,可怜的朋友,要不了多久,我就会使您破产的。您的家庭会停止供给您一切费用,以此来教训您不要跟我这样一个女人一起生活……但是要在我们这个圈子里生活,您还太年轻,也太容易动感情。”触手可及的爱情和幸福对她来说都是奢侈品。她毫不掩饰地承认自己就是需要男人的支持和供养,这一性格特点与传统女性大相径庭,意味着其对自身处境具有很理性的认识和剖析,所以导致她不敢轻易相信,这种矛盾和惶恐的心理体 现出作为“他者”的茶花女企图远离男性意识的中心,独善其身,保持精神上的“自我性”。

由于小时候患过肺结核,玛格丽特有着非常虚弱的体质,阿尔芒对她的痴情和关心,令她非常的感动。 阿尔芒的深情表白,燃起了她心中对于爱的憧憬和无限向往,而这一切也成为反抗和挣扎男权社会的导火索。 这时候,在玛格丽特身上,开始逐渐萌 发了将男性的束缚摆脱的想法。而且在她的内心中,也已经显现了这种独立的意识。 尽管对男权社会中女性所遭受的不公地位和不公待遇,她已经有了清醒的认知,但也只是一种捉摸不定的意识。可以说,这一时期,玛格丽特身上已经具有了反抗意识,但这种意识能否真正的帮她摆脱困境,她却不敢肯定。这种矛盾和惶恐的心理,体现了她在男权意识下的挣扎和矛盾。

在与阿尔芒相爱后,玛格丽特早已厌倦了巴黎的生活,于是她独自筹划了一笔钱,毅然地离开了富有的公爵,与阿尔芒一起来到乡村,享受着她一直向往的快乐时光。此时的玛格丽特勇敢地将女性的自我意识最大化,追求一种和谐的爱情状态,不再依靠任何人,试图让这个“他者”实现“自我”理想。 波伏娃在其著作中指出,传统女性在自由选择自己的时候总是困难重重, 因为她们依托爱情而活,而当给予他们爱情的男人离开的时候,也必定带走了一 部分的自我,导致悲剧的发生,难以自救。但是叛逆的女性已经在向这个不公正的社会挑战。 小说中玛格丽特期冀新生活的同时,她仍然对阿尔芒充满怀疑和不确定,正如她所说道,“男人们总是这样的,一旦他们 得到了他们原来难以得到的东西,时间一长,他们又会感到不满足了……”。 即使她确定了阿尔芒对她的爱,开始憧憬和规划新生活前夕,这种担忧一直萦绕着茶花女。 女性在选择自我的自由时,是受到不同的阻力的,其中不仅包括父权制度的压迫同时还有自身意识的超越。这时候的茶花女正是超越自我意识的挣扎期,也是她自我意识彻底被唤醒的前兆,为后期为命运的奋力一搏做好了良好的精神铺垫。 她无法相信 父权制度下的任何男性,因为她深知一旦选择相信,作为自我意识强烈的女性,不管事情最终会走向何方,她都要为此负责到底,至死不渝。 正是因为这一点, 她才非常认真谨慎地考虑是否接受这一段感情,是否真正唤醒自我意识并为此孤注一掷。最终她勇敢地跨出了决定性的一步,然而,社会制度的顽固性是不可能让她那么容易如愿以偿,短暂的欢愉之后,阿尔芒父亲的到访使其美好的生活又如泡沫般被轻易打破。 此时的她再一次向命运低头,再一次屈服于来自于整个父权制度下的社会压迫。 这一次她是为爱低头,因为她承受不起心爱之人遭受社会的唾弃和排斥。 表面上看起来是自我意识的屈服,实际上是自我意识的另一种实现方式。 阿尔芒的父亲无法说服自己的儿子改变心意,最后只能向茶花女施加压力,最后证明自己赌对了。茶花女在理智地分析了各种情况之后,她无法让自己冒险赌上未来,此时先前的那种担忧感又回来了,不确定性又一次萦绕心间,无法承担赔上阿尔芒未来的后果,她单方面地决 定放弃来之不易的爱情和幸福,从而实现自我意识的 另类升华,成功地完成了精神上的自救。虽然最后茶花女是郁郁而终,但是她内心是满足的,无怨无悔的,正如在最后写给阿尔芒的书信中所说 的,“这些日记使我每天都能重温我一生中仅有的几天 幸福日子,这对我是很有益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茶花女的女性意识正是其做出退让的根源所在, 同时在 这种悲剧色彩中突出和彰显其女性意识的独立性。

三、小结

小仲马在男性文本创作空间内所刻画的19世纪西方社会底层阶级的妓女形象—玛格丽特,其悲剧命运是男权社会文明和自然不可调和的产物,但她不甘命运摆布,力图摆脱男权文化束缚,争取女性自我价值和平等的两性话语权,令人不禁哀其不幸赞其奋争。值得一提的是,玛格丽特的遗嘱条件是禁止其外甥女来巴黎,其潜在原因发人深省。她不愿外甥女也变成另一个自己,因为她清楚地明白父权社会的残酷现实,无力与之对抗,最好偏安一隅。茶花女的悲剧根源在于其先进但不合时宜的女性意识的觉醒。而茶花女在爱情追求中所展露的高洁品质及其对于 “平 等、真诚与尊严”爱情信念的缔守坚持更是进一步突破了性别话语的桎梏,拓展了女性意识的探索领域,使读者领悟到,在当今女性追求两性平等的道路上,唯有自 尊独立、善良无私,提高自身素养及家庭社会地位去追求两性的理解与和谐,方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参考文献

[1]周榕.浅论《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悲剧命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9).

[2]罗蕊娜.企盼花开,奈何花落 —《茶花女》的男性话语评析 [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8).

[3]李宁梓.爱情的执着与牺牲—《茶花女》玛格丽特人物形象分析[J].新余高专学报, 2007, (3).

[4]秦治全.解读《茶花女》中的悲剧形象玛格丽特[J].作家,2009,(6).

[5]李宁.茶花女与杜十娘悲剧命运的比较[J].重庆科技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6]孙俊霞.茶花女的悲剧命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6).

[7]周婷婷,张伟芳,林张荣,等.《茶花女》与《羊脂球》中女主人公悲剧命运对现实生活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0,(14).

[8]俞冬梅.泥淖中开放的两朵奇葩—试论玛格丽特和陈白露 [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8).

[9]Simon During. Cultural Studies: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M].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10]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

[11]龚晓霞.从女权主义视角解读《茶花女》[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4(3).

[12]单迎春.小仲马与《茶花女》[J].作家杂志,2010(4):69.

[13]姚月英.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小仲马笔下的悲剧人 物形象—茶花女[J].人文研究,2013(10):189.

作者简介:姓名:赵佳(出生年份1983—),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杭州,职务/职称:讲师,学历:研究生,单位:浙江树人大学(所在省市,邮编310000),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