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2
/ 2

基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张悦

天津市静海区运河学校 301600

摘要: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是少年儿童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由于需要跟随父母前往陌生城市生活,学习和环境的各种不适应以及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对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探析如何促进其心理健康的策略,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随迁子女;务工人员;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有一些区别,社会和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较多,因为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多数原因来源于家庭,比如缺乏父母的陪伴,长期与父母分割两地等。但随迁子女产生的心理问题更加复杂,由于随迁子女都是跟随父母前往工作地学习和生活,因此通常认为随迁子女家庭和本地一般家庭之间的区别不大。实际上随迁子女在父母工作地的学习和生活都与其他家庭儿童有所不同,受到影响的因素较多,如果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严重者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一、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

(一)缺乏归属感

归属感十分重要,这代表了一个人能否对自身和周围的环境产生认同感和安全感。如果缺乏归属感,一个人就很难融入该环境或集体的生活当中去,但通过调查可以发现,随迁子女多数都很难拥有归属感[1]。对于随迁子女来说,当下学习和生活的环境都是暂时的,自己的出生地、家乡都不在这里,其他亲人或朋友距离也相距甚远,在陌生的城市里除了父母之外一切都充满了未知,很容易造成不安感,加上一些习惯上的差异,让随迁子女很难快速接受和适应。而且父母只是在城市中工作,加上收入水平不高,一般都是选择租房居住和生活,并且可能会面临搬家、工作调动等问题,从而让自身缺乏对城市的归属感,加上城市中对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始终持比较保守的态度,因而在城市认同上也很难让随迁子女产生归属感[2]。一些务工人员的工作相对稳定,随迁子女可能长期在父母工作地学习和生活,已经具有适应当地日常生活的能力,但是归属感依然比较弱,可能会通过采取购买和城市子女类似的服饰,学习城市子女的生活方式来增强自己的归属感,但同时许多随迁子女为了增强归属感而做出自己不喜欢的行为,或者改变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也很容易产生诸多问题[3]

(二)内心敏感,不爱与人沟通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随迁子女的内心比较敏感,在人际关系的交往和沟通上,随迁子女表现的比较紧张[4]。一方面,离开了比较熟悉的地方和熟悉的朋友,而当前所处的环境也不够长期且稳定,许多随迁子女害怕在当地建立人际关系后又可能面临分离,因此不愿意与同龄人交朋友。另一方面,由于随迁子女的家庭条件稍弱,随迁子女在与人沟通合作时比较畏惧,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害怕遭到别人的歧视。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很容易因为小事触发其敏感的内心,从而要么表现出内向、局促、自我封闭,消极交往的态度,要么由于内心敏感而引发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学习和生活时容易因为内心敏感与他人之间引起矛盾,甚至持攻击态度。

(三)内心自卑

自卑心理其实人人都有,但是随迁子女的自卑心理比较复杂,一些随迁子女甚至认为自己任何方面都不如城市子女。一方面,一些随迁子女自身的家庭条件没有城市子女一般优渥,在物质层面上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由于少年儿童本身身心发展不够成熟,对于其他人拥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有一定的羡慕和渴望,但是随迁子女自身因为家庭条件相对较弱,不能轻易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一些比较早熟的随迁子女为了帮助家庭减轻负担,会克制自己对心仪物品的喜爱欲望,加上一些随迁子女比较敏感,看到城市子女使用更好的学习用品,穿着更好看的衣服,也会加重自卑心理。另一方面,随迁子女的父母比较忙碌,加上文化程度可能较低,对教育和孩子身心健康问题不够重视,花在子女身上的时间不多,没有正确对孩子进行引导,因此这些随迁子女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当中并不能对自己有比较全面的认知,加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认为自己没有优点,在学习和生活中容易看到的是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从而加重自己的自卑心理。这导致随迁子女在生活上认为自己不如城市子女,在学习上不够聪明,因此对学习和生活不够热情,在课堂中的表现也比较被动,一些随迁子女甚至可能因此排斥学习,产生厌学情绪,或者对生活感到悲观,从而产生抑郁心理[5]

二、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营造好的学习环境和校园氛围

许多随迁子女内心孤独、敏感而又内心,在进入校园时陌生感比较强烈,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从而不能正常的开展校园生活,并且一些随迁子女年龄比较小,自己独自一人在学校当中会感到害怕,从而对学习生活感到排斥。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当为随迁子女提供一个比较舒适的学习环境和校园氛围。在学校招生日或其他活动中,增强对随迁子女的欢迎感,比如一些宣传贴图或者海报,在进行班级教学时,可以通过城市、地区、性别、性格、爱好以及学习情况进行分组,让随迁子女感受到学习环境的公平,避免因为教育不公平而让随迁子女感到不公,鼓励通过小组开展活动,以便让随迁子女尽快跟小组成员建立良好的关系。班主任还可以专门开展“我是最棒的”、“夸夸你的身边人”等类似的班级主题活动或者班会活动,帮助随迁子女增强人际交往能力,认识新的朋友,从他人的鼓励中获取自信心,在友好和谐的学习氛围和校园环境中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二)加强师生沟通,坚持鼓励教育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关注的问题,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内心非常脆弱,加上一些随迁子女在进城之前所接受的教育水平并不高,因此可能学习上比较落后,可能日常的学习表现并不能让人满意。教师要以一种将心比心的态度,充分认识到随迁子女的内心世界,用关怀与爱与随迁子女交流,在交流中了解随迁子女的想法,鼓励随迁子女向老师表达自己的内心,教师要根据随迁子女所提出的一些想法予以沟通和排解。在日常生活中多询问随迁子女的生活和学习,一些随迁子女内心比较敏感,不喜欢教师因为自身是随迁子女而产生额外关注,因此教师在于随迁子女进行沟通时要把握好交流的“度”,避免适得其反,为了避免随迁子女产生排斥情绪,教师要把握好交谈机会,可以在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中自然而然的过渡到与随迁子女的交流。同时要在日常生活中鼓励随迁子女,一些随迁子女比较自卑,不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因此作为教师要多关注随迁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发现随迁子女的闪光点,并在合适的时机下提出表扬,让随迁子女能够在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掌声中获得幸福感,增强自信心。

结语

实际上,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由于随迁子女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比较多,涉及到随迁子女个体的本身性格、成长环境、思考方式、身体素质、家庭、社会、学习和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针对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还需要多方面进行考虑,教师在针对随迁子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切实根据该生的具体情况,以一种温柔平和的方式与随迁子女进行交谈,鼓励随迁子女和其他学生之间加强沟通和交流,让随迁子女能够在爱与关怀下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林琦.基于积极心理学,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21(06):72-73.

[2]党利敏.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的实践[J].年轻人,2019(14):40.

[3]关平.小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24):6-7.

[4]姜辉莲.有效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J].甘肃教育,2016(24):27.

[5]张彦云,谢旭媛.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的因素及教育策略[J].甘肃教育,201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