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通气技术在ICU的应用及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5
/ 2

俯卧位通气技术在 ICU的应用及护理

旦珍

西藏日喀则市人民医院 西藏 日喀则 857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俯卧位通气技术在ICU的应用及护理。方法:选取我院重症医学科(ICU)2020年5月~2021年5月期间收治的行通气治疗的18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应用仰卧位通气技术,研究组应用俯卧位通气技术,并给予相应护理,观察两组通气12h和通气24h血氧分压(PaO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并对数据作以分析。结果:通气12h、通气24h时研究组PaO2高于对照组(P<0.05),PaCO2低于对照组(P<0.05)。论:将俯卧位通气技术应用于ICU患者的通气治疗中并辅以相应护理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氧合,临床使用价值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ICU;俯卧位通气技术;仰卧位通气技术;护理;氧合

重症医学科(ICU)是临床重要科室之一,ICU患者具有病情复杂、变化较快、进展迅速、预后较差等特点,多数患者伴自主呼吸减弱,需借助呼吸机辅助通气,机械通气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通气状况和呼吸功能,通气治疗虽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但通气体位的选择也尤为重要,适宜的体位可提升治疗效果。以往多采用仰卧位通气技术,但对于顽固低氧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患者效果欠佳,需选择一种更为有效的通气方式。研究发现,俯卧位通气技术可有效改善通气患者的氧合,从而改善其呼吸功能[1]。基于此,本研究即分析探讨了俯卧位通气技术在ICU的应用及护理,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重症医学科(ICU)2020年5月~2021年5月期间收治的行通气治疗的18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9例,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46.25±6.23岁)和研究组(9例,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42~68岁,平均年龄46.18±6.42岁)。排除血流动力学极其不稳定、颅内压增高、急性出血、脊柱损伤的患者。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可对比。本研究经所有患者知情同意。

1.2方法

两组均行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应用仰卧位通气技术,患者取仰卧位进行通气治疗;研究组应用俯卧位通气技术,实施俯卧位通气前对患者进行评估,充分吸净痰液并分离呼吸机,至少4人站在患者旁边,一人站在患者头侧,一人负责放置垫枕,将患者抬到一侧,后协助患者转身,将患者反转抬起悬空,固定患者头部和颈椎,将垫针放置在患者额头、胸部、腹部位置,头部抬高20~30°,气管插管处悬空,头部左右侧位每隔1~2h更换一次,连接心电监护,及时给予患者吸痰,定时扣背;护理措施:遵医嘱给予患者充分镇静,预防窒息的发生,操作前将痰液吸净,操作中避免气管导管打折或脱出,预防面部受压和眼部水肿,勤更换位置,并于患者受压部位垫软枕,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神志变化等,并给予其心理疏导。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通气12h和通气24h血氧分压(PaO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并对数据作以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采用t检验,以(6191c45c4511f_html_30f1da441f103ad5.gif ±s)表示,P<0.05为数据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通气12h、通气24h时研究组PaO2高于对照组(P<0.05),PaCO2低于对照组(P<0.05)。详细结果见下表:

表 两组PaO2和PaCO2对比(6191c45c4511f_html_396ca2460f9352a7.gif )(mmHg)

组别

例数

PaO2

PaCO2

通气12h

通气24h

通气12h

通气24h

对照组

9

72.58±5.23

90.26±4.12

56.14±5.23

48.12±4.12

研究组

9

79.23±6.12

95.02±4.03

50.98±4.88

41.09±4.06

t

-

2.478

2.478

2.164

3.646

P

-

0.025

0.025

0.046

0.002

3讨论

ICU 是临床重要科室之一,收治患者多病情危重,多数患者需行机械通气治疗,目前多于仰卧位下行通气治疗,该通气方式下患者膈肌运动幅度降低和位置上移,纵隔和心脏对肺的压迫加重,肺廓的顺应性降低,导致通气效果欠佳,故选择一种更为有效的通气体位十分重要[2]。俯卧位通气技术是肺复张技术之一,是指利用翻身器、翻身床或人工徒手操作,使患者在俯卧位进行机械通气的一种技术,该技术可提高患者肺泡通气功能,提高通气血流比值,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膈肌运动,预防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发生。

俯卧位通气技术干预下患者背侧肺泡复张、心脏和纵隔对下垂肺区的压迫减少,从而促使患者氧合得到有效改善,同时气管内分泌物由于重力的作用进行引流,极易促进分泌物排出,且由于重力因素作用,体位对血流分布的影响极小,故俯卧位通气可有效减少肺内分流,改善V/Q比,从而促使患者氧合得到有效改善[3]。俯卧位通气可使患者胸壁顺应性下降,背侧肺泡复张超过腹侧肺泡塌陷,肺顺应性增加,2000年呼吸指南中也指出,俯卧位通气时间>8h对于改善患者氧合具有显著作用[4]。本研究结果显示,气12h、通气24h时研究组PaO2高于对照组(P<0.05),PaCO2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与仰卧位通气对比,俯卧位通气技术对患者氧合的改善更为明显。

综上所述,将俯卧位通气技术应用于ICU患者的通气治疗中并辅以相应护理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氧合,临床使用价值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魏翠英. 俯卧位通气技术在ICU的应用研究及护理体会分析[J]. 健康必读, 2019, 000(001):167-168.

  2. 王斐平, 王海播, 郭阿茜. 基于俯卧位通气技术在ICU的应用研究及护理体会[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9, 004(026):95-95.

  3. 蒋芝, 王鑫琰, 刘芳. 俯卧位通气技术在ICU的应用效果及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评价[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007(072):115-116.

  4. 陈翠芝, 朱云莎. 俯卧位在ICU机械通气中的应用研究[J]. 医学美学美容, 2018, 027(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