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产生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5
/ 2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产生的影响

方梦霞

兰溪市人民医院 , 浙江 兰溪 321100


【摘要】目的 探讨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后对其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在2020年6月-2021年6月范围内,选取心肺复苏后患者70例,按照实施分组(2组,随机数字表法,每组35例),A组给予传统护理,B组基于此,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就两组护理效果实施比对。结果 B组护理总有效率(97.14%)较A组(74.29%)高(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57%)较A组(34.29%)低(P<0.05)。结论 针对心肺复苏后患者,通过开展急诊护理干预,能提高护理有效率,减少不良反应,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心肺复苏;急诊护理;康复效果

心肺复苏是急诊室对心搏骤停者进行抢救的常用措施,其成败直接关系到致残、致死率的高低。近年,伴随心肺复苏诊疗技术的日渐成熟,其治疗效果得到大幅提高。但对于急诊护理的规范化、程序化而言,仍需给予不断提升[1]。急诊护理是专门针对急诊工作而形成而新型护理模式,能够为急诊急救工作开展提供切实辅助,提高急救效果。本文围绕所收治的心肺复苏后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评定护理康复效果,现作一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0年6月-2021年6月,对本院接收的心肺复苏后患者进行选取,共计70例,将其分成2组(随机数字表法),在A组35例当中,30岁为最小年龄,78岁为最大,平均(56.23±3.21)岁,21例为男性,其余女(14例)。B组中,年龄31~76(56.07±3.15)岁,男、女比值为20:15。两组以上所罗列数据经比对,差异均不显著(P>0.05)。

纳入标准:(1)均行心肺复苏治疗;(2)对本次研究均知情。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感染;(2)昏迷状态;(3)精神疾病;(4)免疫、血液系统异常。

1.2方法

A组实施传统护理,如对各项生命体征进行检测,指导用药,引导其休息,保证呼吸道通常等。B组基于A组,开展急诊护理干预:(1)心电监护。将心电监护的巡视频次适当增加,尽早异常情况(如室性早搏、传导阻滞等),且及时进行处理。(2)脑部复苏。大脑的健康状态是决定患者术后能否正常生活的重要保障,所以,待心肺复苏成功后,医护人员需指导、辅助家属用湿毛巾敷患者的额头、颈部等部位,并调节室内温度(18~20℃),促进患者脑部氧代谢率及脑再灌注损伤的降低。(3)气道管理。为预防患者将插管咬扁,可用胶带将其近端予以固定;使气管始终处于湿润状态;对胶带进行定期更换;在吸痰操作前,首先吸纯氧(2~3min);在吸痰过程中,对患者是否存在发绀等异常进行细致观察,若有,及时进行处理。(4)心理施护。医护人员与患者保持紧密沟通,对其心理状态进行实时调节,且将医疗、技术水平讲解于患者,增强其安全感;播放轻柔、舒缓音乐,消除患者负性心理。

1.3观察指标

就两组护理康复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1)护理效果。判定标准[2]:若心理、精神状态都佳,没有并发症出现,症状、体征均得到明显改善,即显效;若心理、精神状态都较好,体征、症状有一定改善,即有效;若症状、体征没有得到改善,即无效。显效、有效例数之和与总例数比值,即护理有效率。(2)不良反应。如胸部不适、反应迟钝、抽搐等。

1.4统计学处理

SPSS24.0处理数据,X2检验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明显。

2.结果

2.1两组护理效果对比

B组护理总有效率97.14%,与A组进行比较,偏高(P<0.05),见表1。

表1 对比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例(%)]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A组

35

15(42.86)

11(31.43)

9(25.71)

26(74.29)

B组

35

20(57.14)

14(40.00)

1(2.86)

34(97.14)

X2





7.466

P值





0.006

2.2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与A组相比较,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见表2。

表2 对比2组复苏后不良反应情况[例(%)]

组别

例数

胸部不适

抽搐

反应迟钝

发生率

A组

35

4(11.43)

3(8.57)

5(14.29)

12(34.29)

B组

35

1(2.86)

1(2.86)

1(2.86)

3(8.57)

X2





6.872

P值





0.008

3.讨论

心跳呼吸骤停实为急诊当中的一种常见危重疾病,由一种或多种因素引起呼吸心跳停止;当心跳停止之后,机体四肢、大脑、躯干、内脏等都会遭受严重损伤。针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之所以要进行心肺复苏,主要目的即为对患者脑细胞进行挽救,预防由于缺氧而引发坏死情况;当前,此技术已经在临床中得到较广泛应用。需要指出的是,在心肺复苏获得成功后,需要即刻进行急诊护理,以配合急救工作,促进复苏后治疗效果的提升,并达到加速预后康复进程的目的[3]。针对急诊护理干预而言,其需要护士持续性的去对心肺复苏知识进行学习,强化急救培训,促进护理技能的提升。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及临床症状进行密切观察,强化大脑复苏方面的护理干预,且做好心理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从本文结果可知,与A组相比较,B组护理有效率达97.14%,显著偏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偏低。与相关研究的结论相一致[4]。提示急诊护理干预在提高急诊康复效果上,有着突出效能,适用于此病干预。

综上,将急诊护理干预应用于心肺复苏后患者,有助于护理有效率的提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降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春玲, 罗秀金, 叶雄伟,等.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术后急诊介入治疗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 2020, 17(15):109-113.

[2]王凯.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J]. 中华养生保健, 2020, 38(3):168-170.

[3]叶卫国, 夏柳勤, 戴伟英,等. 暴发性心肌炎难治性心脏骤停的体外心肺复苏及护理要点[J]. 浙江医学, 2019, 41(1):92-94.

[4]付阳阳, 于学忠, 刘丹瑜,等. 高级气道建立后不同种通气方式对心脏骤停患者通气频率和预后的影响[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8):99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