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医务人员认知、焦虑状况调查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5
/ 4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医务人员认知、焦虑状况调查分

析及应对策略探讨

付梅玲 朱美璇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1下抗疫一线医务人员、非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状况,深入探讨其在当前疫情状况下的心理应对方法,以期提出相关心理干预的建议,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方法:采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认识、态度,焦虑调查问卷,对我院134名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和非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及其家属问卷调查,利用SPSS15.0对134份有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的总平均分为(51.8±11.5),明显高于非抗疫一线医务人员(50.6±8.1);大专以下低学历人群焦虑发生率低;女性焦虑发生率较男性高且程度深;职称越低越容易产生焦虑情绪。90%以上的人都认为只要规范科学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是可以预防及治愈的。结论:大专以上学历的中青年女性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焦虑性负性情绪较为突出,而大专以下低学历人群因认知灵活性较差而致焦虑发生率低。其中90%以上的人都认为只要规范科学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是可以预防及治愈的。人们的认知情况会直接影响心态,从而可能产生心理应激,甚至导致心理危机,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可能导致部分抗疫一线医务人员严重的身心损害。因此,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应加强自我心理素质的提高,医院对抗疫一线医务人员人群应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心理咨询和保健服务,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其有效应对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务人员;焦虑;心理危机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报告了多例新发现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所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病例。随着疫情的蔓延,我国大部分地区及境外也相继发现了同类病例。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年01月21日2020年第1号令经国务院批准[1]: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随即,全国多地相继启动不同程度的公共交通管制、停工停业、延长假期、关闭公园、加强社区宣传教育及管控等防控措施。目前研究认为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源于某种野生动物外溢及其市场环境污染感染人,进而造成人与人之间传播[2]。由于它的突然发生及快速传播,使整个社会陷入了极大的恐慌中。在此次疫情的影响下,当前甚至未来一段时间内抗击新冠肺炎的广大工作者或者说医务工作者可能需要面对一些问题,如面临可能被感染的风险、被隔离治疗患者出现的孤独无助感所感染的负面情绪,治疗情况不佳或者面对死亡的悲伤、压抑、抑郁等的负面情绪[3]容易造成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指的是当个体遭遇某些重大事件或问题的时候,心理上形成的严重失衡状态[4,5]。焦虑就为其常见的一项心理应激表现,它与危急情况和难以预测、难以应付的事件有关,适度的焦虑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增强处理突发事件的的能力;但当焦虑的程度和持续事件超过一定范围时可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严重者出现胸闷、心慌、全身发麻,甚至濒死感,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一些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出现焦虑、抑郁、躯体化等心理应激反应,对临床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产生影响[7-9],医务人员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状态直接关系到疫情防控的成败,本文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医务人员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焦虑状况所导致的心理危机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关心理干预的建议,以期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择本市某定点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相关人员,包括抗疫一线和非抗疫一线者医务人员,发放调查问卷。

1.2研究方法   

设计有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认知和焦虑的调查问卷,问卷参考由Antony等的抑郁-焦虑-压力量表[10]制定,通过问卷星小程序将问卷转换成电子问卷,并发布至医院微信群进行随机化网络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知识、近期个人行为情况及心理应激状况评估等信息。心理状况评估参照 焦虑自评量表(SAS)[6],主要统计指标为总分,将所有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得粗分;用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分,就得到标准分。评判标准与建议:标准差的分界值为50分。50分以下为正常。50-59分可能有轻度焦虑;60-69分可能有中度焦虑;69分以上可能有重度焦虑状态。问卷于2020年2月25-26日发布,调查时间2天,共收到有效问卷共134份。将回收的问卷结果使用EXCEL进行整理,使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基本情况采用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将目标人群分别按照不同性别、是否一线工作者等进行分类,卡方检验进行计量资料的差异性检验,检验水平为α=0.05,即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基本情况

经过统计,共收到134份有效答卷,其中女性112份,男性22份;抗疫一线55人,非抗疫一线79人;男性22人,平均年龄37.3±9.5岁;女性112人,平均年龄38.3±9.4岁。

2.2 焦虑状态分析结果

所调查医务人员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焦虑发生率为51.5%,焦虑状况分析结果详见下表1。

表1 基本情况汇总表

评价得分

是否一线工作者

性别

学历

职称

男性

女性

高中、中专及以下

大专

本科

研究生

初职

中职

高职

<50分

20

29

12

26

1

2

3

4

8

21

22

50-59分

21

34

7

55

1

3

48

2

23

22

10

60-69分

18

5

3

28

3

7

18

2

7

10

8

70分及以上

4

1

0

3

1

1

3

0

1

2

0

X2

14.219

8.846

21.290

14.333

P

0.003

0.031

0.011

0.026

6191d39355b32_html_15fb3f6175b16b9a.gif

图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不同人员焦虑程度统计图

2.3 对新冠肺炎的认识

所调查134人中83.6%以上通过电视、广播、手机和互联网多种途径获得新冠肺炎相关信息,且92%以上人员系统学习过新冠肺炎相关知识。通过统计,这部分人对新冠的认识祥见下表2

表2 对新冠肺炎的认识统计表

认知内容

认知情况


不是

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市流行

47%

50%

新冠肺炎疫情非常可怕

65%

33.60%

新冠肺炎疫情可以治愈

92.50%

0.70%

新冠肺炎疫情已经传染周围人

49.30%

45.60%

新冠肺炎疫情可预防

97.10%

0.70%

3 讨论  

疫情发展和防控成效不仅直接影响个体身心健康,也会影响政府信任、人际信任、风险沟通、经济信心、消费行为、社会心态等社会心理行为。本研究发现,30-49岁人群中轻中度焦虑发生人数明显多于其他年龄人群,该年龄段人群是当前社会的主流人群,也是抗疫一线的主流,除了疫情之外他们还承受着来自于家庭、社会的压力,因此容易产生焦虑。有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自信(Grandall,1969),女性的移情水平较高,容易受他人的影响,具有较高的情绪敏感性[12],因此女性在疫情下发生焦虑的概率要高于男性,在本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一应激源刺激下,定点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综合医院的抗疫一线和非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均有明显的焦虑倾向,表现为非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轻度焦虑的发生率较高。中度焦虑和重度焦虑的发生率一线抗疫医务人员明显比非一线抗疫医务人员要高。

大专以下低学历人群可能因认知灵活性较差而致焦虑发生率低,这与李美华等的研究一致[13]。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抗疫一线的大专以上学历的中青年女性医务人员因承担多种社会角色、近距离接触新冠患者、被隔离、担心自己或家人被感染而存在明显的焦虑,甚至少数医务人员可能发生重度焦虑,这与曾满萍等[14]对抗疫一线护士所做的SAS评分明显高于全国护士平均压力水平的测评结果一致。

在对新冠肺炎的认识方面,有一半的人群认为新冠肺炎在我市流行,流行即某病的发病率高于历年水平,我市的病例均为疫区输入病例,并无本地感染病例,处于自媒体时代的人群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疫情相关资料,再加之一些非官方的评论导致人们认为周围环境中都是病毒,该病在本市流行且可能已经传染了周围人群。随着武汉疫情的逐渐控制以及专家组对于诊疗指南的不断更新,让人们认识到该病是可防、可控的,因此大部分人不再恐惧,仅有少数人群认为新冠疫情非常可怕。有90%以上的人都认为只要规范科学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是可以预防及治愈的。由此可见,人们的认知情况会直接影响心态,从而可能产生心理应激,甚至导致心理危机,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可能导致部分抗疫一线医务人员严重的身心损害。

4 应对措施

在疫情的影响下,许多人往往会惶恐不安、无助,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生理反应,如心跳加速、入睡困难,食欲减退,反应迟钝、头痛背痛等等,常伴随焦虑不安、抑郁等,这些是正常反应,称为急性应激障碍(ASD),通常会在1-3个月内逐渐缓解,但是仍有少量人继续保持,从而出现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是那些通过排查和日常生活观察后发现有较严重心理问题,可能会出现伤害自己或者他人行为的人[15]。因此,广大群众和医护人员都需要专业的心理支持,在抗击疫情的同时,也要及时有序开展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服务,减轻疫情给民众带来的心理冲击。

4.1 借助媒介 对于可能因低学历致对新冠肺炎认知认知灵活性较差人群采用多媒体、广播、劝导员对其进行新冠肺炎知识、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其正确认识新冠并改变生活方式主动配合科学防控新冠肺炎。

4.2 心理应对

4.2.1自我疏导 轻度焦虑,主要依靠个体,当有焦虑时,首先要意识到这是人在应对压力时的一种正常的适应性反应,要正视它,接纳它,不要掩盖或排斥它的存在。其次,采用注意力转移方法,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去做。当你专注于某件让你感到放松并且享受的事物时,一种新的心理体验会赶走并取代原有的不舒服的感受,这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4.2.2良好的自我心态 适当户外活动,学会感受当下所发生的所有事情,不抓住过往,也不期待未来,学会快乐和满足,保持内心平静,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必要的时候与家人朋友聊聊天释放心里的压力,缓解不良情绪。   

4.2.3增强自信 自信是疗愈自我的必要前提。要相信自己有无限的潜能能帮助自己度过所有难关。对于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要学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知识,清晰掌握职业防护方法,在规范标准防护下去接触患者,操作结束后严格规范消毒后脱去防护用品,确保不污染到自己及不把病菌带出污染区。生活上加强营养,保持心情愉快,适当锻炼身体以提高机体免疫力。这样做的话会能很大程度上减轻一线医务人员的心里焦虑,以最佳状态参与到新型冠状病毒防控的工作当中去。

4.3社会支持 医院对抗疫一线医务人员人群应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对于有严重焦虑状态无法自我调适的一线医务人员建议请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进行心理辅导。

作者简介:付梅玲(1975-),女,云南曲靖市人,大学本科,副主任护师,主要从事传染病护理工作。

作者单位: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告2020年第1号[DB/OL].

(2020-01-20)[2020-02-08].http://www.nhc.gov.cn/jkj/s7916/202001/44a3b8245e8049d2837a4f27529cd386.shtml.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一级响应态势分析与风险评估组.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进展和风险评估[R/OL].(2020-01-28)

[2020-01-29].http://news.medlive.cn/pul/info-progress/show-165643_145.html.

[3] 魏华,李廷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不同人群心理的影响及心理干预的建议[J/OL].儿科药学杂志,2020,(2020.03).http://10.13407/j.cnki.jpp.1072-108

X.2020.03.001

[4] YALCIN B, OZAN H.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ferior laryngeal nerve including laryngeal branches and ligament of berr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2016,2(2):291-296.

[5] 吕振晔,叶再元,宋向阳,等.Zuckerkandl结节定位喉返神经在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4,30(1):71-72.

[6]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

  1. 梅俊华,张琦,龚雪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医护人员心理及睡眠状态分析[J/OL].医药导报[2020022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293.R.202002

15.0150.002.html.

  1. 徐明川,张悦.首批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临床一线支援护士的心理状况调査[J/OL].护理研究[2020022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4.1272.

R.20200131.1911.004.html.

  1. 叶旭阳,周军,朱丽群等.首批支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护士工作体验的质性研究[J/OL].现代临床护理[2020022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4.157

0.R.20200212.0924.002.html.

[10] ANTONY M M,BIELING P J,COX B J,et al.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42 -item and 21-item versions of the 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Scales in clinical groups and a community sample[J].Psychol Assess,1998,10(2):176-181.

[11] KroenkeK, Spitzer RL, Williams JBW. The PHQ-9: validity of  a brief Depre-

ssion  severity  measure[J].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2001, 16

[12] 蔡丹丰.性别差异研究的发展及其思考.2007,24(4).湖北教育学院. http://www.docin.com/p-890157299.html

[13] 李美华,沈德立,白学军.不同学业成绩类型学生的认知灵活性研究.2007,15(2).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glcxlxzz200702026#

[14] 曾满萍,李细珍,欧利芳. 弹穴位情绪释放法对抗击疫情一线护士心理压力的影响. [J/OL]. [20200303]上海针灸杂志.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

31.1317.R.20200302.1840.009.html

[15] 王敏.由突发疫情引发心理危机的思考[J].江苏卫生保健,2004,6(2):46-4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