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在腕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2

多层螺旋 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在腕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王明友 雷洪波

  1. 昭通市中医医院 云南昭通6570002.昭通市第二人民医院 云南昭通

  2. 657000

摘要:目的:腕关节损伤诊断中采用CT加MRI诊断并观察其诊断效果。方法:选择观察时间段设置为2019年3月到2021年3月,选择的观察患者为我科腕关节损伤78例,选择的分组方法为随机分成一组与二组,选择的诊断方法分别是单独应用CT诊断和CT联合MRI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法效果。结果:一组和二组关节脱位、骨折检出正确率比较,一组是71.79%、81.57%,二组是92.30%、98.71%,(x2=12.483,p=0.006),结果有差异。结论:腕关节损伤采用CT加MRI诊断效果优良,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腕关节损伤;多层螺旋CT;诊断;MRI

腕关节在人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其活动性灵活,并且结构复杂。也正是因为其活动性大,导致腕关节容易出现损伤,引起患者疼痛,影响其后期生活质量。临床上为了帮助患者解决腕关节损伤问题,可以采用多种治疗手段,而且这些治疗手段都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实际的腕关节损伤治疗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损伤情况,对患者应用诊断性治疗方案,才能够提高其治疗效果。由此可见,在腕关节损伤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腕关节损伤诊断非常重要。目前,对腕关节损伤诊断时,主要应用影像学方法诊断,这种诊断方法能够了解腕关节损伤情况,以便临床根据诊断结果进行针对性治疗。腕关节损伤实际应用影像学方法诊断时,影像学诊断方法又分成多种,而且不同的影像学诊断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为了提高影像学诊断腕关节损伤质量,需要对这些诊断方法研究,并且在研究过程中选择最佳的影像学诊断方案,以此来提高腕关节损伤诊断质量。基于此,本组研究腕关节损伤诊断中采用CT加MRI诊断并观察其诊断效果[1]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观察时间段设置为2019年3月到2021年3月,选择的观察患者为我科腕关节损伤78例,选择的分组方法为随机分成一组与二组。两组患者参与研究工作时,需要患者符合以下标准。纳入标准:首先本次研究时选择的患者采用自愿原则,因此,在研究工作开展前,需要和患者签订研究同意协议书;其次是参与研究的患者,需要符合腕关节损伤诊断标准;最后是患者完成研究协议书签订后,还需申请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排除标准:首先是排除不愿意参与研究患者;其次是排除有重大疾病影响研究结果患者;最后是排除有交流障碍精神病患者。患者满足以上标准后,一组随机编入39例腕关节损伤患者,对患者年龄数据统计,年龄在20岁到65岁,平均年龄44.12±5.83岁;对患者损伤原因统计,高处坠落伤12例,车祸伤23例,跌倒伤4例;对患者性别数据统计,有男性20例,女性19例。二组随机编入39例腕关节损伤患者,对患者年龄时数据统计,年龄在19岁到64岁,平均年龄43.56±5.28岁;对患者损伤原因统计,高处坠落伤11例,车祸伤22例,跌倒伤6例;对患者性别数据统计,有男性19例,女性20例。(P>0.05),两组患者资料无差异。

1.2方法

1.2.1一组

一组采用CT诊断,患者诊断过程中应用的是64层螺旋CT,其设置的参数为电压120kv,电流200mA,扫描时间0.5S,原始层厚5mm,重建层厚1mm,间隔0.2mm到0.5mm。以上参数设置完成后,扫描后获得图像需要两名医生签字确认[2]

1.2.2二组

二组患者在诊断时首先需要采用CT诊断,其中诊断方法同一组。完成CT诊断后,还需对患者用MRI诊断,患者诊断过程中MRI设置以下参数。层厚设置为5mm,间距设置为0.1mm。T1WT:TR/TE=500/30ms,失状面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WI:TR/TE=2000/80ms。冠状脂肪抑制技术序列,TR/TE=220/28ms。患者扫描完成后,获得的图像结果需要两名医生签字确认[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处理,用p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诊断正确率情况

一组和二组关节脱位、骨折检出正确率比较在表1呈现:

1两组诊断正确率对照

组别

数例

关节脱位

骨折

实际数例

检出占比

实际骨折

检出占比

一组

39(例)

35(例)

28(例)71.79

76(处)

62(处)81.57

二组

39(例)

37(例)

36(例)92.30

78(处)

77(处)98.71

X2

--

--

15.325

--

9.641

p

--

--

0.000

--

0.013

2.2隐蔽性骨折和移位碎骨折片诊断情况

一组和二组隐蔽性骨折诊断率、移位骨折片诊断率比较在表2呈现:

2两组隐蔽性骨折诊断率和移位骨折片诊断率对照

组别

数例

隐蔽性骨折诊断率

移位碎骨折片诊断率

实际数

诊断出率

实际数

诊断出率

一组

39(例)

62(例)

6(例)9.67%

75(例)

62(例)82.66%

二组

39(例)

59(例)

57(例)96.61%

78(例)

77(例)98.71%

X2

--

--

43.093

--

8.306

p

--

--

0.000

--

0.012

3.讨论

腕关节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关节之一,因此腕关节对人体是非常的重要。这个部位一旦出现损伤,将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而且还会引起剧烈疼痛,影响其身体健康。在临床上对腕关节损伤治疗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在选择时需要根据患者损伤情况不同,然后再选择针对性方法治疗,以此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由此可见,在腕关节损伤治疗中,首先需要诊断该种病症情况。目前,对腕关节损伤诊断时,主要使用影像学诊断方法,其中常用的有X线诊断、CT诊断、MRI诊断等,这些诊断方法中X线诊断虽然操作简单,诊断费用低廉,但是诊断准确率不高,因此在腕关节损伤诊断中,一般选择CT和MRI诊断方法[4]

腕关节损伤诊断中,本次主要是使用了多层螺旋CT诊断和MRI诊断。首先是对患者应用CT诊断,这种诊断方法能够清晰的显示腕关节腕部骨折情况,同时,对腕关节损伤后引起的相邻损伤也能够清晰显示,因此,在腕关节腕部损伤诊断中,采用CT诊断有良好的效果。但是采用CT诊断时,由于腕关节结构复杂,容易产生隐性损伤;而且损伤后会引起肌肉组织水肿,该方面的因素也会影响CT图像,因此,在腕关节损伤诊断中单一使用CT诊断后漏诊、误诊几率高。为了解决该方面的问题,可以结合MRI诊断,该种诊断方法不仅有图像清晰优势,而且在腕关节损伤后肌肉组织出现水肿时应用MRI诊断灵敏度高,可以准确诊断腕关节损伤,以此能够有效的弥补CT诊断中的不足。

在本次研究中,对一组和二组关节脱位、骨折检出正确率比较分析,一组是71.79%、81.57%,二组是92.30%、98.71%,(x2=12.483,p=0.006),结果有差异。再对一组和二组隐蔽性骨折诊断率、移位骨折片诊断率比较分析,一组是9.67%、82.66%,二组是96.61%、98.71%,(x2=25.699,p=0.006),结果有差异。从上述分析获得,腕关节损伤诊断中使用CT加MRI诊断效果优良,该方法可推广。

参考文献

[1]郝崇志,吴伟锋.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在腕关节损伤诊断中的临床效果[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5):56-58.

[2]马健东.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在腕关节损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27):102-103.

[3]丁琦峰,王海波,黄文亮,刘晓梅,杨勇政.MRI联合多层螺旋CT在腕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2019,20(02):66-67+108.

[4]翟永文.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在腕关节损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3):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