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护理干预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治疗中的应用对提升治疗有效性的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5
/ 3

早期护理干预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治疗中的应用对提升治疗有效性的

价值分析

徐徐 李娇 张蕊

徐州市儿童医院 221000

摘要:目的 对早期护理干预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治疗中的应用对提升治疗有效性的价值实施分析。方法 本研究中选择了58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均为我院在2020年2月至2021年4月期间进行治疗的患者,实施数字随机法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9)和观察组(n=29),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采取早期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之后各类症状消失时间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发热、意识障碍等症状消失时间相比对照组患者显著下降,两组数据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低于观察组,两组数据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护理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期间,对患者使用早期护理干预方式可显著缓解患者各类症状,提升患者护理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字:早期护理干预 小儿病毒性脑炎 治疗 应用 有效性 价值

前言

在小儿时期,病毒性脑炎是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主要症状为神经障碍以及意识障碍,经过积极的治疗措施能够得到康复,但依旧有部分患者可能会发生肢体瘫痪、癫痫以及发育迟缓等等情况[1]。对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实施合理化的护理措施可以对其身心健康情况进行有效维持,对患者治疗依从性进行提高。本文正是基于此,选择了58例患者作为对象,对早期护理干预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治疗中的应用对提升治疗有效性的价值实施分析,具体研究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选择了58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分析,实施数字随机法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9)和观察组(n=29)。对照组男16例,女13例,年龄1至4岁,平均(3.14±0.85)岁,病程1至20天,平均(8.36±4.31)天。观察组男15例,女14例,年龄1至5岁,平均(3.27±0.87)岁,病程1至18天,平均(8.11±3.27)天。两组患者的基础信息进行了对比后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治疗期间采取常规护理,由医护人员对常规护理流程进行严格执行,完成好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心理护理等措施,让患者进食容易消化的食物。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护理方法是:1、呼吸道护理:大部分的患者都有着意识障碍的问题,还有部分患者伴随存在持续状态发作或者是严重惊厥情况,导致患者容易发生吸入性肺炎疾病,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强化患者呼吸道管理力度,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严密监测患者的呼吸情况。此外,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吸痰、更换体位以及扣背,防止患者出现肺不张。对高危患者必须尽早对其采取气管插管或者机械通气治疗方式,防止患者出现窒息情况。2、体征护理:对患者呼吸情况进行观察,判断患者的精神情况以及意识程度,度患者的抽搐持续时间、具体表现以及次数进行记录,同时需要对患者的瞳孔变化进行观察,如果患者出现双侧瞳孔大小不一,伴随存在脉搏变慢、血压升高等等情况,患者可能会发生脑疝情况,医护人员必须马上告知医生。为了防止患者出现脑疝,必须采取存在早期征兆期间,尽早实施干预。如果患者发生恶心、喷射行呕吐等等情况,提示患者可能存在颅内压增高情况,医护人员必须马上上报给医生必须及时对其使用脱水剂,依据医嘱对患者进行处理。3、基础护理:对患者进行胃管留置,对于禁食的患者采取口腔护理,对于存在昏迷或者肢体瘫痪的患者必须每两个小时对其进行1次翻身。在患者容易受压的位置上放置气垫,防止患者出现压疮,同时需要对患者实施早期被动训练,防止患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4、心理护理:对于处于脑炎恢复期的患者必须对其采取心理护理,提升患者的自护能力,帮助患者进行主动训练,多关心患者,多和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推动患者身体的恢复。

1.3观察指标 患者治疗效果分为基本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和肌力恢复正常、临床不适症状完全消除且无后遗症为基本痊愈;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和肌力得到明显改善,临床不良症状完全消除且无后遗症为显效;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及肌力有一定的改善但未达正常标准,临床不良症状完全消除但有轻度的后遗症为有效;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和肌力未明显改善,临床不良症状无明显好转且有较严重的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为无效。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基本痊愈数、显效数和有效数之和与患者总例数之比。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通过 SPSS 19.0 作为统计学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运用(χ±s )和(%)对数据计量和计数,采用 t 值和x2 检验数据, P< 0.05说明两组数据间差距在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间患者不适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发热、意识障碍等症状消失时间相比对照组患者显著下降,两组数据间差异存在意义(P< 0.05),详见下表1。

表1:两组间患者不适症状消失时间对比(χ±s )

组别

例数

头痛头晕

恶心呕吐

发热

意识障碍

观察组

29

2.45±0.14

1.54±0.23

3.22±0.39

7.15±0.42

对照组

29

4.36±0.11

3.71±0.35

6.46±1.03

10.08±0.65

t

-

57.770

27.903

15.842

20.389

P

-

0.000

0.000

0.000

0.000

2.2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护理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低于观察组,两组数据间差异存在意义(P< 0.05),详见下表2。

表2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例(%)]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29

13(44.83)

6(20.69)

9(31.03)

1(3.45)

28(96.55)

对照组

29

7(24.14)

9(31.03)

6(20.69)

7(24.14)

22(75.86)

X2

-

-

-

-

-

5.220

P

-

-

-

-

-

0.022

3讨论

小儿病毒性脑炎属于颅内急性炎症,致残率比较高,情况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在受到病毒性脑炎损伤之后,其功能以及结构的重新组织可塑性非常高,部分的神经炎可以在适当条件之下实现再生,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重建以及恢复部分神经元是当前医学界研究的一大重要课题[2]。临床中,除了对患者实施有效的综合治疗措施之外,对患者实施科学化的护理措施也能够大大提升患者的预后效果,能够提升病毒性脑炎的治愈概率。对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能够尽早降低患者的痛苦感,推动患者脑功能的恢复,减低患者病死率以及致残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提升。在本研究中,选择了58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分析,实施数字随机法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9)和观察组(n=29),对两组患者护理之后各类症状消失时间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后发现,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发热、意识障碍等症状消失时间相比对照组患者显著下降,两组数据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低于观察组,两组数据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

总而言之,在护理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期间,对患者使用早期护理干预方式可显著缓解患者各类症状,提升患者护理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钱宗秀. 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观察及护理对患儿康复情况的影响[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03):11-12.

[2]王庆. 早期护理干预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 护理研究,2020,34(23):4309-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