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稳定期采用肺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5
/ 4

慢阻肺稳定期采用肺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刘兰

岳池县人民医院 四川广安 638300


【摘要】目的:探讨慢阻肺稳定期采用肺康复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本院于2017年8月—2018年8月间,接收的慢阻肺稳定期患者总计52例,以信封随机化分组模式,分成实验组(n=26)和对照组(n=26)。其中对照组行常规干预,实验组行肺康复治疗。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康复治疗应用于慢阻肺稳定期中,有助于肺功能指标改善,提高临床安全性。

【关键词】慢阻肺稳定期;肺康复;肺功能指标;效果分析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lung rehabilitation in the stable stage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Methods: 52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stability were enroll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7 to August 2018. The patients were p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n=26) and control group (n=26) by envelope randomization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intervention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ung rehabilitation. Compare the two groups of indicators.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The index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n stable COPD is helpful to improve pulmonary function and clinical safety.

[Key words] the stable stage of slow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Lung rehabilitation; Pulmonary function index; Effect analysis


前言

当前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方法,多选择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两种形式,其中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全球倡议(globalinitiativeforchronicobstructivelungdisease;GOLD)[1]的相关研究中,认为肺部康复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行非药物治疗的首要选择。肺部康复主要是指在患者进行全面的测定后,所开展的肺康复治疗对策,主要目的在于能够调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身心感受,通过运动方式,健康干预,行为变化等达到变化。基于此,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将分析慢阻肺稳定期采用肺康复治疗的价值。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数据

择取本院于2017年8月—2018年8月间,收治的慢阻肺稳定期患者共计52例,通过信封随机化分组模式,将其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一组26例。

实验组中,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龄区间49—83岁,平均(68.14±9.73)岁;对照组中,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区间51—80岁,平均(68.16±9.70)岁,两组基本资料比较,组间无差异性(P>0.05)。

诊断标准:①存在慢性咳嗽、呼吸困难以及咳痰等反应,同时有吸烟、职业、室内/室外污染物接触史;②行肺功能测定确诊;③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一秒率)<70.00%[2]。纳入原则:①满足GOLD中关于COPD的诊断标准,病情处于稳定期;②语言交流正常、认知功能正常;③年龄>18岁;④对本次研究知情,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冠心病、肾功能障碍;②合并活动性肺结核;③无法配合且无法交流的患者,智力障碍,行为障碍及精神障碍;④脊柱病变、骨关节病变、肢体障碍。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入院阶段完成各种量表和评分,测定肺功能指标,进行基础治疗,包含呼吸支持、吸氧、抗感染、祛痰等常规药物治疗。

实验组行下列方法:①在住院的第二日,护理人员通过直接引导患者进行康复操训练,在训练前护理人员帮助发放影像资料,包括拉伸起坐(保持平卧位,双手拉住扶手,上半身拉起后,坐直和床面成90度角,保持五秒后再次躺平,每日3次,每次15—20个);桥式运动(保持仰卧位,双膝关节保持屈曲,双足踩在平面上,臀部抬离创面,每日3次,每次15—20个);空中踩车(保持平卧位,抬高悬空小腿,保持上半身的稳定,双下肢进行空踩自行车,每日3次,每次15-20个)。

②指导患者进行咳嗽和排痰训练,保持坐位或直立位,上半身往上倾斜,慢慢缩唇呼气;在进行深吸气后恢复到上半身,对腹肌收缩,应用腹部力量咳嗽处理,咳嗽3—5声后停止;如果出现分泌物则经口排出,进行处理。


1.3 观察指标

1.3.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评估测试(CAT)问卷

共计八项调查内容,分别包括1)从不咳嗽—我一直咳嗽(1—5分);2)没有痰—有非常多痰(1-5分);3)没有胸闷的感觉—胸闷感觉严重(1—5分);4)爬楼时非常轻松—爬楼时非常难受(1—5分);5)不耐受任何劳动—可耐受任何劳动(1—5分);⑥随意外出—不能外出(1—5分);⑦睡眠质量佳—睡眠质量差(1—5分);⑧精力旺盛—没有精力(1—5分)。

1.3.2 改良呼吸困难指数(mMRC)[3]

共计0—4级评分,其中0分为在运动时呼吸困难;1分为在快步行走时气短;2分为气短导致需要长时间停下来休息;3分为行走100米需要休息;4分为严重呼吸困难导致无法离开家,或穿衣服时呼吸困难。

1.3.3 6分钟步行试验(6 minute walking test,6MWT)[4]

找一个平坦的地面,划30米直线,两端分别放置标志物,和座椅,准备计时器,患者穿上宽松的衣服以及合适的鞋子,受试者快速行走,在此阶段可应用拐杖和支撑架,时间为6分钟。反复测定需要在一天中的相同时间段进行,从而减少生物节律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前患者在起点旁休息20min,核对患者是否存在禁忌症,测定生命体征。

1.3.4肺功能测定

记录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比(FEV1%)、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


1.4 统计学分析

52例患者数据均纳入SPSS21.0软件处理,其中对满足常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达,执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形式表达,执行卡方检验。P<0.05证实有差异性。


2 结果

2.1 CAT问卷分析

表1:治疗前两组CA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治疗前后CAT评分比较(n=26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实验组

19.25±8.57

12.48±5.67

3.3593

0.0015

对照组

17.77±7.83

16.44±6.27

0.6760

0.5021

T

0.6500

2.3886



P

0.5186

0.0027




2.2 mMRc评分分析

表2证实:治疗前两组mMR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具有差异性(P<0.05)。

2:治疗前后mMRc评分比较(n=26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实验组

2.14±1.12

0.64±0.55

6.1298

0.0001

对照组

1.94±0.86

1.27±0.51

3.4168

0.0013

T

0.7221

4.2827

-

-

P

0.4735

0.0001

-

-


2.3 6MWT改善情况

表3可知:治疗前两组6分钟步行试验(6 minute walking test,6MWT)比较,组间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2组6MWT距离相比于治疗前均有所增加,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形成差异性(P<0.05)。

3:治疗前后6MWT改善情况(n=26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实验组

270.94±140.14

347.52±132.26

2.0264

0.0481

对照组

273.15±99.67

278.11±97.25

0.1816

0.8566

T

0.0655

2.1558



P

0.9480

0.0359




2.4 肺功能指标分析

表4判定:治疗前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组间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相比于治疗前有所提升,组间形成统计学差异(P<0.05),且实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n=26

指标

FVC(L)

FEV1(L)

FEV1%

FEV1/FVC%

实验组





治疗前

1.83±0.65

1.07±0.45

41.10±17.42

57.07±9.03

治疗后

2.26±0.54

1.46±0.45

56.97±18.35

63.75±9.44

T

2.5946

4.8875

3.1982

2.6073

P

0.0124

0.0001

0.0024

0.0120

对照组





治疗前

1.79±0.73

1.06±0.51

40.29±14.35

58.28±8.84

治疗后

2.83±4.21

1.28±0.47

48.60±13.52

60.88±17.13

T

1.2410

1.6174

2.1491

0.6877

P

0.2204

0.1121

0.0365

0.4948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临床十分多见的、可预防性和可救治性病症,主要特征为:持续性的呼吸道反应及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主要是因暴露在有毒气体及颗粒中,所引发的气道和肺泡异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全球慢性疾病的关键组成内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将其分为稳定期及急性加重期,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是慢阻肺患者住院的根本因素,也是慢阻肺患者死亡的独立性因素,不仅仅造成患者肌力减退,活动耐力降低,同时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本文结果分析,治疗前两组CAT、mMR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结果证实,上述指标均得到改善,证实不管是否采取肺康复治疗,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但是肺康复治疗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患者的运动耐力,调节了患者的各项指标。同时治疗前两组6分钟步行试验比较,组间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2组6MWT距离相比于治疗前均有所增加,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形成差异性(P<0.05);治疗前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组间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相比于治疗前有所提升,组间形成统计学差异(P<0.05),且实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在住院阶段护理人员全程督导患者进行肺康复干预,帮助患者更加了解病情,从而积极地投入到运动训练中。

综合上述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行肺康复治疗模式,临床安全性高,可显著调节患者的呼吸困难反应,提升运动耐力,这对于临床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敏,张建平.噻托溴铵联合延续性护理对老年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及hs-CRP、TNF-α水平的影响[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版),2020,4(1):166-167.

[2] 张春蕾.对比研究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慢阻肺稳定期、慢阻肺合并肺癌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143-144.

[3] 常亚潘,黄玲.CICARE沟通模式联合电话回访对老年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肺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15):166.

[4] 张魁.福多司坦联合噻托溴铵对稳定期慢阻肺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及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9):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