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6
/ 2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分析

马龙威

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对于我国来说,由于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地震灾害事件时有发生,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大规模地震灾害给国家、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如何有效进行隔震和减震设计,增强建筑的抗震性能,保障居民的居住安全与财产安全,成为了业内研究的重点。下面本文就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

1 建筑结构隔震和减震的必要性

地震对建筑的伤害是极大的,而且无法估计。所以建筑结构需要采取措施对建筑进行改善,尽量减轻地震灾害所带来的损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工程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安全问题。建筑工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建筑的安全系数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就要求建筑工程关注建筑项目隔震和减震的功能,以符合民众对建筑工程的要求,起到提高人们满意度的作用。所以,建筑结构隔震和减震措施的实行具有其必要性,这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建筑工程的要求,顺应了建筑工程发展的大方向。

2 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存在的问题

2.1 支座受到抗震墙造成的影响

现阶段,在对于隔震减震进行设置时,要最大程度的做好分散设置,但需关注的是,在高层建筑工程附近不得分散布置,否则就会造成抗震墙在地震中增加倾覆力,进而影响到支座的整体拉力。若受力位置较大,则要对抗震减震支座合理进行设置,在实际进行设置时,要确保各支座间距离不得过大,但若距离不大于 2 米下,就会使得支座间的直径产生一定的变化,对整体结构来说,就要增加负荷,特别是高层建筑工程,就造成拉应力的存在,严重情况还会影响到隔震减震性能,同时降低其自身的变形能力。

2.2 建筑物的走向设置对抗震性能造成的影响

地震是较为常见的一类自然灾害,是由于地壳运动造成的,所以,在对建筑工程结构进行设计时,就要对地质结构进行合理分析。这是由于地震出现时,其震向会造成建筑的倒塌,震向是其振动方向,因此,对于整个建筑工程来说,科学选址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要深入到现场实地进行考察,还要对地质情况进行了解,同时与震向结合起来,从而确保建筑物走向与震向呈垂直方向,避免其平行,所以说,建筑物走向与地震的产生相平行,就会增加房屋倒塌的风险。

2.3 墙体与防震缝设计问题

在建筑物中,墙体设计时,墙体位置及其墙体厚度,都要合理进行设计。防震缝在建筑物结构中,先要设置其长与宽,以提升抗震性能。但由于地震属于偶然的灾害,因此,在普通区域防震缝往往不设置某种较少设置,而位于地壳常运动的区域是需要经常设置的,受到地震的影响,建筑物以及地面也会出现位移,所以,对于其宽度与长度进行设置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性,且运用方面仍不完善。

3 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的有效策略

3.1 完善隔震策略

第一,特殊材料的合理使用。对于地基来说,是建筑物中直接与地震相接触的,也是震波直接的受力区,所以说,做好隔震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其效果。经过有效处理,同时铺设垫层,能够有效降低地震波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提升建筑物的安全性能。在对垫层进行制作过程中,大都使用黏土与砂子,而现阶段人们往往使用沥青为重要隔震材料,且取得较好的效果,在今后隔震中取得广泛使用;第二,基础隔震。此种方式是将隔震装置在基础及其上部建筑间合理进行设置,但受到隔震层位置的不同,基础隔震方法能够降低地震波的传递,这是较为传统且广泛应用的方式之一。在具体进行施工时,也会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种方式适合多层或低层的建筑,但在高层建筑工程中进行使用的话,往往无法取得很好的隔震效果,且还会延长建筑物资的自震周期,增加建筑物的自身重量,对隔震效果造成不利影响。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方式是摩擦滑移隔震以及滚轴滑移隔震。在对隔震方式进行选择过程中,要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提升整体隔震效果;第三,构造策略与维护。建筑结构策略中,包含支座的设置、防炎策略、隔震结构连接等因素。目前,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工程涌现,在设计过程中,要重视防震缝以及水平隔离缝的设置,特别是电梯与楼梯等的设置,其隔震设计是非常关键的。除此以外,对于结构的影响因素还包含配线以及配管等设置,在工程使用时,还要强化防震设计的维护与管理工作,在有效保障防震层与防震结构的基础上,顺利开展工作,发挥出其防震作用。

3.2 优化减震策略

一是对于新建建筑物结构设计时采用减震策略。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人们安全意识不断提升,同时产生了新的建筑理念。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人们也更加重视减震设计,在设计时,要对基础位置进行有效处理,从而达到减震的目的。多数减震装置是为了完善后期工作而准备的,同时也对后期防震能力进行有效补充;二是对建筑物强化抗震加固方案,同时完善减震策略,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要在没有施工前进行,若超出此阶段就无法取得较好的减震效果。对于已成型的建筑物进行加固,就要减弱抗震效果,因此,就要采用消能减震的方式达到减震的目的,但此种方式会增加成本,还会使施工变得更加复杂。

3.3 强化试验研究力度,完善检测

对于隔震结构进行设计时,模型计算仅是其中一方面,在计算时,采取模拟设定,在应用过程中,往往采取的是分极法,只有水平地震影响进行了考虑,因此,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受力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计算与模式能否在地震中发挥出真正的效果仍是个未知数。导致地质灾害的因素较多,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过程中,要对各区域不同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所采取的隔震技术在实际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资料进行参考,难以对抗震性能进行有效把控。特别是实际遇到地震灾害的时候,抗震结构不仅只对水平地震的影响进行承受,还存在着竖向以及复杂地形造成的地震作用。所以,目前隔震装置的应用仍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相关人员在应用此技术的时候,要不断进行完善与监测,为设计提供科学的基础。

3.4 建筑场地的合理选择

对于建筑场地进行选择过程中,避免在软弱地基以及靠近地震断层带等区域,在项目施工前,要结合地质条件与水文实际,做好调查。为了降低自然灾害对于经济所造成的影响,保障人民居住安全,尽可能不在地震多发区域进行选择,同时要不在危险区域建设工业基地。建筑工程具体进行施工时,砖混结构以及钢筋混凝土是较常使用的结构类型,结合设计要求,选择适合的施工方法。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是钢筋混凝土,其承载力高且不容易变形,在抗震设计中,此技术具有较多优势。建筑工程防震设计过程中,还要结合各地的方案进行最终确认,避免盲目开展,同时还要结合建筑的性能以及抗震水平合理进行选择。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隔震减震是不可忽略的关键问题之一,想要提升抗震水平,就要在结构设计过程中进行合理设计。同时结合隔震减震问题,制定完善的抗震策略,降低建筑物的损害程度,提升结构设计的整体质量水平,促进建筑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科,陈紫强,谢跃雷.基于 FPGA 的多通道实时地震勘探采集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8,41(09):124-130.

[2] 吕志军,侯瑞,宋一铭,等 .不同荷载工况下高层薄壁钢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7,23(09):1899-1906.

[3] 李全祥,陈建强.抗震墙布置形式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8,39(06):134-138.

[4] 杨秀荣,姜谙男,刘海亮.带约束拉杆 L 形组合柱的抗震性能数值分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8,40(06):708-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