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在红色展馆中的空间叙事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6
/ 4

虚拟现实在红色展馆 中的 空间叙事应用研究


许乙弘 1,奉湘莹 2

( 1. 设计创意学院,上海 200092,副教授; 2. 奉湘莹 设计创意学院,上海 200092,硕士研究生)

摘要:红色展馆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其展示内容往往具有历史场面恢弘、历史实物留存少、参观客流呈潮汐性等特点。通过引入虚拟现实新兴数字科技,并采用蒙太奇、虚拟再现、角色代入等空间叙事手法,可更加生动地再现红色历史事件,传递红色革命精神,增强红色展馆的吸引力。

关键词: 红色展馆;空间叙事;虚拟现实

中图分类号: J0 文献标志码: A


Spatial Narrative Research of Virtual Reality Application on Red Theme Exhibition

XU Yihong1,FENG Xiangying2

  1. College of Design and Innovation,Shanghai 200092,China;2. College of Design and Innovation,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 The Red Theme Exhibition is an important site for inheriting the red culture. The exhibition content of red theme exhibition is usually characterized by grand historical scenes, few historical objects and tidal flow of visitors. By introducing the emerging digital technology of virtual reality and adopting the spatial narrative techniques such as montage, virtual representation and character substitution, the red historical events can be more vividly reproduced,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the red can be transmitted, and the attraction of the Red Pavilion can be enhanced.

Key words: Red theme exhibition; Space narrative;Virtual reality

  1. 研究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对红色文化传播的日益重视,红色展馆的建设日新月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在这个历史潮流中,红色展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承载了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历史使命。

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更加生动活泼地传递红色革命精神,真实感人地再现红色历史事件,有效扩展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建设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纽带,如何将无形变为有形,传播形式如何新颖有趣、增强互动性,吸引更多的参观者特别是年轻人。让参观者更加容易地接受到红色题材的展示内容,并在参观过程中产生深切的共鸣,是红色展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技术变革比如虚拟现实等给红色展馆的内容展示带来了新的创作空间,结合红色主题往往需要对宏大历史场面进行空间叙事的要求,并且顺应新的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机遇和可能性。在红色展馆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空间叙事,有效而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将是红色展馆未来发展的趋势。

  1. 红色展馆的特点与挑战

目前,国内红色展馆参观人数增长迅速。以上海为例:人数排名前十的场馆中有六家为红色革命类博物馆。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上海市民参观红色革命类博物馆的人数显著上升,全市30座革命类博物馆全年共计接待观众946.7万人次。同比增长132%。《中国旅游发展报告》预计2020年中国红色旅游年接待人数突破15亿人次,预计年增长超过16%。作为红色旅游的重要一环,红色展馆占据了重要地位。新的发展趋势对红色展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展现历史事实,讲好革命故事,提升布展水平。丰富内容形式,增强知识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红色展馆必须与时俱进,引进先进技术,增强内在活力。与其他展馆相比,红色展馆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内容——场面宏大壮丽

619305003775e_html_828b50bbe65acd11.jpg

图1 南通革命纪念馆红十四军抗日宏大场景

红色展馆的革命历史题材内容展示往往与宏大壮丽的历史场景相关联。包括:战争场面、革命起义、群众运动等等红色题材,往往需要再现其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历史氛围。比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南通革命纪念馆(图1)等。

(二)人流——“潮汐式”态势

与传统的博物馆相比,其参观受众多为团队组织进行的集体参观活动。参观人群相对集中,其参观人流往往具有“潮汐式”的特点。根据统计:红色展馆的参观人群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群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的。这一人群的特点导致红色展馆通常需要在某一时间段内集中接纳较多的参观人群,且参观者通常以相对聚集的形式完成场馆的参观的过程。

(三)实物——遗存受限不足

红色展馆留存的历史遗存物质展品普遍不足。给红色文化题材的生动展示带来了一定的制约。在革命年代,历史事件在时空上的发生往往是转瞬即逝。在艰苦卓越的环境中,遗留的物质展品在很多没有来得及得到保存。受到到当时历史时期客观条件的限制,革命年代

619305003775e_html_dd560358b3fa08b8.jpg

图2 中共四大纪念馆留存书信陈列

的遗物、遗址、遗迹等能够完整保留下来的不多,且多见于文件、笔迹、回忆、口述(图2)。因此,展馆的实物收集上比较局限,缺乏直观性、可视性,难以与观众达成信息的流动。

(四)形式——吸引力有待提升

红色展馆设计效果和内容较为单一,参观者的体验感和吸引力有待提升。受实物遗存不足的限制,红色展馆运用了大量的图文展示形式,缺乏可视性和代入感,难以调动受众的探索欲。红色展馆设计的展示形式有待丰富,从视觉、听觉、触觉等维度增强受众的参展体验,提升红色展馆吸引力。

  1. 空间叙事与虚拟现实

(一)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是来自英文“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最早由美国的乔·拉尼尔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目标是实现虚拟与现实交融,打破时空限制,为人们营造身临其境的临场感。虚拟现实技术(Ⅵ)是集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人类心理学及生理学于一体的综合技术,其是通过利用计算机仿真系统模拟外界环境,主要模拟对象有环境、技能、传感设备和感知等,为用户提供多信息、三维动态、交互式的仿真体验。

619305003775e_html_a0a4d91689b9cf27.jpg

619305003775e_html_87d40f74b254fb2c.jpg

图3 血战湘江历史场景VR体验

虚拟现实主要有3个特点:沉浸感(Immersive)、交互性(Interactive)、想象性(Imagination)。沉浸感是指计算机仿真系统逼真模拟的外界环境,使人难分真假,虚拟环境里面的一切看起来像真的,听起来像真的,甚至闻起来等都像真的,与现实世界感觉一模一样。交互性是指用户可对虚拟世界物体进行操作并得到反馈,如用户可在虚拟世界中用手去抓某物体,眼睛可以感知到物体的形状,手可以感知到物体的重量,物体也能随手的操控而移动。想象性是指虚拟世界极大地拓宽了人在现实世界的想象力,不仅可想象现实世界真实存在的情景也可以构想客观世界不存在或不可发生的情形。

虚拟现实的上述特点,使得它在红色展馆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潜力(图3)。比如血色湘江的历史事件,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真实呈现,可以让参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在参观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的来说,通过植入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红色展馆普遍面临的实物遗存受限不足、历史场面宏大壮丽、参观人流呈“潮汐式”态势、展示形式吸引力不强等问题。

(二)空间叙事

早在叙事学学科确立之前,叙事就已经运用于文学作品构建中,文学家们对文字的叙事研究经历了经典叙事学向后经典叙事学的转变。叙事学逐渐向电影、戏剧、建筑空间等多领域发展,逐步朝着“叙事+X”的跨学科方向拓展。在文学叙事的研究中,有三个重要的要素:叙述者、叙述媒介、受述者。叙述者构建文学故事作品以实现与受述者间的思想交流,策展人设计展示空间的传播手法以达到展品文化内涵与参展人间的信息交流。叙事作为联系叙述者与受述者之间的粘接剂,既要向受述者构建故事的框架,又要在读者心中余留想象的空间,因此叙事引导了这种双向的信息交流。正是由于这种粘接剂的特征,叙事学为其他领域中的信息交流提出了新视角。

叙事学的目标是以空间为线索组织叙事的一种叙事方式。在红色展馆中采用空间叙事,可以通过即时时空的切换,重现红色历史事件,展现历史人物的性格发展,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时间与空间是叙事必不可少的维度,叙事从时间维度转向空间维度拓展了叙事表达的新范式,提升了重现情境,构建故事的可能性。空间叙事主要从三个层面实现空间再现:物质层面、时空层面、文本层面。物质层面,即作为静态实体的空间;时空层面,即因果事件、关联行为的空间;文本层面,即符号文本的空间结构。红色展馆中革命场所、人物作为物质层面的点由时空层面的事件行为串成面,在策展人叙事者的组织下构建红色文化的精神文本。

619305003775e_html_52e58b2f93578040.jpg

图4纽约数字艺术展览中的叙事沉浸场景


通过设置时间、空间、受众、场景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展品以叙事的方式编织起策展人与受众双向交流的网。展馆的空间功能也从单一的物品陈列展,逐渐演变成复合型、多功能主题故事空间。随着展馆叙事形态的转变,受众角色也有机会从单向故事接收者转变为故事的参与者。通过引入媒体技术提升虚拟环境的真实性,增强受众的临场感(图4)。

  1. 空间叙事的手法

619305003775e_html_b19e52a036992202.jpg

图5 展览中的蒙太奇(图为美国国家一战纪念馆)

(一)蒙太奇

蒙太奇源自法语Montage,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人为地拼贴剪辑手法。最早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并逐渐在影视作品中形成完整的叙事体系。由此,蒙太奇实际上是一种素材编排组合的方法,在空间的编排中,将多个空间场景并列呈现出有一定思想内容的整体空间,从而得到层次更加丰富有趣的空间体验(图5)。

虚拟现实技术使得在红色展馆在叙事线中可增加插叙、倒叙、并叙、断叙、跳叙等。在革命人物纪念馆中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为观众呈现全局视角下的时代背景,与现实展览中伟人生平中的细节发展形成平行叙事。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便捷地实现时空拼接剪辑,从而增添悬念、对比、关联等文学叙事手法,设置多元节奏变化,激发观众的临场情绪。如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在展馆的结尾——缅怀厅设置了“海阔天高”全景式缅怀体验,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在影像与灯光的变幻中,给人留下时空无限遐想,诠释了中国民众对“人民的儿子”的追思深情。

(二)历史情景虚拟再现

619305003775e_html_23598af4a518cf87.jpg

图6 历史情景虚拟再现(图为北京西城红墙党建基地李大钊被捕情景)

虚拟现实技术主要是通过数字技术手段营造虚拟历史环境与场景,为观众呈现身临其境的情景。通过数字全景技术,观众还能够在观展的过程中任意切换或缩放视角,这对红色主题展馆再现宏大壮丽的历史场景。在红色展馆中,逝去在历史长河中那段峥嵘坎坷、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事件,伴随着雨雪交加、枪林弹雨、地动山摇的时空环境(图6)。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手段,使得参观者身临其境,印象深刻。

(三)角色身份的代入

红色展馆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便是参观者都生于国泰民安的和平年代,很难在展览中获得历史人物的身份认同感。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塑造角色身份,将参观者代入当时风声鹤唳的紧张情节中,具有强烈的交互性和身份认同感(图7)。展馆中体感交互的展示方式能够为观众提供操作的反馈,拓宽了观众的感官体验维度,增强情景沉浸效果,比如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为了反映战争的空间环境,在展示方式中加入了天幕投影模拟空战场景,立体展现了断壁残垣中中国军队英勇奋战的决心,同时在展区设立四面交互的展示

619305003775e_html_625bbce3b53d82f6.jpg

图7 中共一大会议VR体验(图为毛泽东历史博物馆)

屏,让观众模拟新四军参军报名的环节,增强代入感提升身份认同感。

  1. 结语

红色展馆的发展正迎来新的历史发展契机,新的时代、背景、受众、人群的特点对红色展馆的展览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深入剖析红色展馆的自身特点以及引入新兴技术使空间叙事成为一种丰富红色展馆参展体验,提升受众认可度的重要载体。虚拟现实自身所具备的特性为红色展馆的空间叙事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在红色展馆设计中,虚拟现实与空间叙事的结合将成为值得探索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注释:

①韦夏怡,刘丽:《国家旅游局发布〈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J],《党政干部参考》,2016,(14),第3页。

②Jahn M. Narratology: A guide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J]. English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Cologne, 2005, 28.

③陆邵明,王伯伟:《空间蒙太奇》[J],《世界建筑》,2005,07,第120-125页。



参考文献:

[] Burdea G C, Coiffet P.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M]. John Wiley & Sons, 2003.

[2] Blascovich J, Loomis J, Beall A C, et al. Immersive virtual environment technology as a methodological tool for social psychology[J]. 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2, 13(2): 103-124.

[3] [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第18页。

[4] Zoran G. Towards a theory of space in narrative[J]. Poetics today, 1984, 5(2): 309-335.

[5] Hooper-Greenhill E. Changing values in the art museum: Rethinking communication and learn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2000, 6(1): 9-31.

[6] 张新军:《数字时代的叙事学: 玛丽-劳尔· 瑞安叙事理论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第142页。

[7] Lister M, Dovey J, Giddings S, et al. New media: A critical introduction[M]. Taylor & Francis,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