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6
/ 2



浅析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

刘成

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70

摘要:本文针对装配式建筑在设计、生产、运输、安装等阶段的质量问题,通过总结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各个阶段的质量控制策略,为施工方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装配式;施工质量;质量控制

引言1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向苏联学习装配式建筑,并且发展迅速,但由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自身抗震性能差等缺点以及国内预制混凝土结构质量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我国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进一步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预制技术的提升,预制混凝土技术又重新受到高度重视并蓬勃发展,但在现阶段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仍存在亟需解决的质量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装配式建筑进一步的发展。

1.装配式建筑施工流程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整个建造流程为:设计——生产——存放——运输——安装——后浇节点施工。与传统结构形式相比,建筑结构中的梁、板、柱、墙等各类构配件均由专业厂家生产制作,现场湿作业减少但施工工序增多,并且预制构件是个集成化的部件,它需要考虑建筑、结构、机电的预留预埋及后期的运输、安装、后浇节点施工等各阶段的要求。

2.装配式建筑施工存在的问题

结合装配式建筑施工流程,分析每个阶段的主要质量问题如下:

2.1设计阶段主要质量问题

设计阶段主要问题有两方面:其一设计本身各专业间图纸冲突问题,设计出来的建筑图、结构图以及机电图纸间存在冲突,容易引起预制构件中预留预埋出现偏差或错误、以及预制构件的尺寸偏差影响后期安装;其二是有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能力的设计院较少,并且对于异性预制构件拆分技术还不成熟,构件厂会使部分预制构件节点拆分过于简单化,其拆分后的预制构件受力性能降低[1]

2.2生产阶段主要质量问题

预制构件在生产上更环保、成型质量更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操作人员发挥不稳定导致的质量问题和施工误差,但构件在工厂化生产过程中仍会出现的一些质量问题。

预制构件外观尺寸偏差过大。构件在外观质量检验过程中发现部分外观尺寸误差过大的预制构件,导致在施工现场安装困难甚至无法安装。这主要是因为构件在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不到位,忽视了对构件模具尺寸的检验,导致最终生产出的预制构件尺寸发生较大偏差。

预留预埋位置与设计图纸不符。构件出现预留预埋位置与设计图纸不符的问题,主要是操作人员对图纸识图有误或粗心大意。

2.3存放、运输阶段主要质量问题

预制构件在存放和运输阶段极易引起预制构件外观或结构损伤,因此如何保证预制构件在存放和运输阶段不受结构性和外观性损伤是本阶段的重点。

叠合板出现裂缝或边角损坏。预制叠合板放置垫块不到位或过少,导致碰撞而出现缺棱掉角的损伤。

预制构件运输。预制构件厂往往距离施工现场比较偏远,且构配件以汽车运输为主,若在运输途中采取的没有采取保护措施或采取的保护措施不到位均会导致构配件在运输途中有所损伤,且高大的构配件容易受到限高位置的影响。

预制构件的二次搬运。预制构件在现场堆放的位置不合理会导致构件的二次搬运,二次搬运不仅会增加构件边角损坏的可能性而且增加了施工成本及降低了施工效率。

2.4安装阶段主要质量问题

预制构件的吊装是施工中重要一步,施工现场以塔吊和汽车吊为主要吊运机械,在吊装阶段主要易出现如下质量问题:

⑴吊装时,临时固定支撑稳定性差,导致预制构件安装精度差,容易使预制梁板倾斜而临时支撑调节幅度有限。

⑵操作工人不熟练或设置吊点不合理容易引起碰到现场工人引起安全事故。

⑶预制构件放置位置不合理,超出起吊设备起吊限值而无法正常吊装,影响正常吊装进度。

⑷在预制构件就位校正时,工人使用撬棍进行位置调整时用力过猛,使得构件的边缘出现损坏。

2.5后浇节点施工阶段主要质量问题

后浇节点施工是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核心工序,直接关乎结构关键节点的受力性能。而后浇施工中最主要的是套筒灌浆。

套筒灌浆是否规范、灌浆材料直接影响核心节点受力性能,因此灌浆材料的检查必不可少,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灌浆操作;在预制构件运抵现场时需严格检查套筒位置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在安装时做好套筒的保护措施,避免吊装时发生碰撞导致套筒偏位影响连接及灌浆施工;进行灌浆时确保灌浆饱满,做好相应的资料。

3.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3.1设计阶段质量控制措施

做好图纸交底及图纸会审工作,将图纸问题提前解决,有效规避图纸问题带来的麻烦;在生产预制构件前,建设方、监理方、施工方设计院以及生产厂商进行协商,明确预制构件的分拆原则及方法,降低由于厂商与设计院不及时沟通而增加预制构件受力不可靠风险。有条件的情况下,在设计阶段引进BIM技术,在设计阶段优化各个专业图纸碰撞问题,并且可以三维可视化指导预制构件的分拆加工,从而有效保证了预制构件制作的质量。

3.2生产阶段质量控制措施

预制构件生产源头质量控制是整个施工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生产厂家的砂、石、水泥、钢筋等材料的检查,以及生产出来的预制构件的整体质量检查,包含尺寸、强度、预留部位等的检查。借鉴施工过程中的样板先行制度,预制构件的生产要遵循样板检验制度,即生产企业生产的同类型首个预制构件,建设单位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企业进行联合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批量生产。

3.3存放、运输阶段质量控制措施

根据预制构件的型号和种类,设计与之匹配的橡胶护角,预制构件出厂时预制构件的四角就套好护角,从而减少预制构件搬运过程碰撞损坏率[2];在运输构件时,制定好合理的运输方案,预制构件与运输车辆通过固定支架或其他固定措施将构件与车辆固定牢靠,避免构件发生倾覆或者移动而造成构件损坏。

预制构件进场堆放时,根据现场施工顺序进行分类堆放,且堆放的位置经过施工单位确认,便于后面吊装作业顺利展开。

3.4安装阶段质量控制措施

预制构件安装之前,向操作工人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预制梁板的支撑按照方案要求搭设完成,吊起的预制梁板平稳落到支撑上,预制构件的就位慢慢调整,逐步地就位到设计指定位置。墙柱吊装时做好临时拉结固定措施,在吊索与预制墙柱之间塞入保护木垫、麻袋等具有缓冲作用的物质,减少吊具或吊运碰撞时对构配件的损伤。

3.5后浇节点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措施

做好钢筋套筒灌浆技术的培训工作,确保施工人员按照方案要求施工,并且质检部人员进行旁站监督,避免操作不当导致连接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注浆时,灌浆孔和排浆孔确保通畅,且当所有的灌浆孔和排浆孔都流出浆液后方可停止灌浆,并用定制的胶塞对灌浆孔和排浆孔进行封堵。

3.6其他质量控制措施

由于装配式建造是新型建设模式,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因此有必要对施工单位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各管理人员对装配式施工质量和成本的管理,健全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体制;并且需要提高资料员对装配式过程及验收资料管理水平。

针对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在建设之初需明确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院、施工单位、生产厂家各方的主体质量责任,划分责任界限,细化各方责任,便于实施过程中责任范围的确定。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相关研究人员利用BIM和 RFID 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全方位的信息采集和管理,以信息管理平台为依托,将施工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以及施工项目的各参与方的实时信息进行交流共享,实现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督控制[3]

4.总结

综上所述,随之装配式建筑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施工人员的经验及管理水平的提高,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国家将逐步完善各预制厂家的生产标准,系统的装配式建筑质量控制方法也会逐步完善,届时装配式建筑质量将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杨金哲.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质量管理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6.

[2] 王进强.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问题与质量控制[J].绿色环保建材,2017,No.119(01):109.

[3]高姝蕾.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研究综述[J].建筑设计管理,2018,v.35;No.257(07):56-5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