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弱智儿童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6
/ 2

如何进行弱智儿童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李忠芝

吉林省桦甸市特殊教育学校 132400

摘要:弱智儿童是指在0到18岁精神发育迟滞的儿童。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伤害性因素损害了其大脑神经系统,进而导致其智力水平低下,据调查显示,弱智儿童的智商低于正常人的两个标准差,而且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也比正常人低,比如社会性交往能力。由于智力的影响,弱智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差、社会性交往能力低。但我们必须要一视同仁,而且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和教育。本文就分析了如何对弱智儿童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

关键词:弱智儿童;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策略

引言:在对弱智儿童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目的、制定目标;其次,要选择合适的内容、设计步骤过程;最后要提出多样化的练习方法并及时进行成果巩固。整个过程都要遵循因地制宜和量力而行的原则,因为每一个患儿的智力障碍和肢体残障的程度是不同的,所以训练的目标和内容等都应该具有层次性,让他们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发展即可。除此之外,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其他社会人员,都要秉承爱心教学的原则和理念,让他们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和恢复。

一、采取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培养弱智儿童各方面能力

由于智商的限制,弱智儿童的各方面能力都低于常人。所以,在开展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活动的过程中,训练者也要考虑到这一问题,通过采取多样化的练习形式来刺激儿童的大脑,让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较好的提高。这也意味着教师必须要采取多样化的练习形式,不能侧重于某一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这不利于弱者儿童的全面发展。

除了练习形式的多样化之外,教师还可以实现练习群体的多样化,比如把一对一的训练、小组训练以及全体辅助活动练习整合起来,其中以小组训练为重点。让整个训练更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整合性。与此同时,训练内容和方法绝对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因为对弱智儿童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他们适应正常人的生活、能够正常生活。所以必须要实现训练内容和方法与日常生活之间的有机结合,当儿童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之后,应该为他们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练习和实践,以便于把所掌握的常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进一步实现,训练目的。

二、安排恰当的练习时间

每一个人的接受能力都是有限的,更不要说原本就有智力障碍的儿童。为了尽量减少儿童在训练过程中的疲惫感的现象出现,家长、教师以及医护人员等要安排恰当的训练时间以及每一段时间内练习的内容。一般的,弱智儿童所进行的专项练习时间应该是8到10分钟,每一个单位时间内练习1到2个分解动作。比如在8到10分钟的单位时间内,其训练内容是匙勺和进餐,虽然看似是两个动作,但两个动作之间又有联系,目的是培养弱智儿童能够掌勺自己吃饭的自理能力。

除此之外,在此基础上加强一日三餐时间的训练与实际应用。众所周知,人对知识的记忆以及动作的记忆都有一定的遗忘曲线,患儿也是如此,所以专业的对弱智儿童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的人可以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来安排练习时间,以便于在患儿即将遗忘的时候又帮助他们提取记忆,但根据患儿的智力较低的特点,他们的计能力也相比常人较差,所以可以适当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基础上增加训练的次数,尽量将不可控的消极因素的影响降低。比如第一天训练的内容,除了第二天要进行巩固之外,之后的第五天、第九天……也要回顾练习。

三、帮助弱智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对于弱智儿童来说,帮助他们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让患儿定时的饮食起居、有良好的生活和成长环境,他们才能在训练中坚持不懈、在集体生活中互帮互助、相互学习、合作共处、共同进步等等,共同创设一个良好的、平等和谐的生活环境和氛围。

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不仅仅包括良好的生活作息和饮食起居,还包括不乱吃食物、不吃垃圾食品、爱护个人卫生等等。只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为之后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在学习《常见的主食》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将一些不能随便吃的食物列举出来,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他们知道这些食物的摄入会伤害身体。

四、教师和家长合作,培养弱者儿童基本的自理能力

众所周知,一些比较严重的弱智儿童无法自理,因为他们根本不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吃饭、穿衣服、穿鞋子、上厕所等等,也没有常人所具备的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如果没有耐心的指导和帮助,甚至很难在练习中有所进步。既然不具备这些基础的自理能力,他们就不能像常人一样生活,一旦离开成人的帮助,就随时会发生危险,甚至危及生命。为了让患儿更快的回归家庭和社会,让他们在短暂的独处时间内也能保障人身安全,首先要重视儿童基本自理能力的训练。

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家校共育成为了热点话题,不管开展什么样的教育活动和训练活动,实现家庭和学校的紧密联合总是能获得较高的效果和质量。在培养弱智儿童基本的自理能力方面也是如此,事实上,有很多家长可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在分析儿童的一些特殊行为上并不具备专业性,此时,可以发挥家校共育的价值和作用,家长可以向教师请教,让教师一同参与分析儿童奇怪行为的活动中,一方面促进教师对弱者儿童的了解,另一方面家长自身也能学到很多东西。针对一些比较忙的家长,患儿大多数的生活时间都在学校,所以与老师接触的最多,为了做好衔接工作,教师可以将患儿必要的行为举止告诉家长,比如患儿白天练习的内容是什么、取得了什么样的进展。这有利于家长在此基础上加以训练,大大提高了训练的效率,同时也为患儿营造了更好的环境。比如在“家庭生活”这一板块中,学习《我的玩具》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和家长联合起来培养患儿的玩具整理能力。

五、家长和教师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促进弱智儿童康复

关于弱者儿童的健康,医护人员最有发言权,他们更加能从医药学的方面专业地分析儿童的训练效果和康复结果。为了让弱智儿童能尽快地康复,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尽力配合医护人员,听取医护人员给的建议。比如教材“个人生活”这一板块中,所要求的洗手、洗脸、上厕所这些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家长在家里就要做好相关工作,因为这些项目在家里和学校训练的效果比医院更好。儿童生下来最初生长的环境是家庭营造的,家庭教育对他们来说是活生生的情景教育,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尤其是在患儿的眼里,父母是他们最理想的老师,所以家长做好榜样作用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除此之外,即使工作再忙,父母双方必须要有一人时刻陪伴孩子,在家庭中为他们创设较多的机会进行反复训练,与此同时,时刻的陪伴和关爱能给予患儿更多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这对于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家长必须要密切配合医院的工作,这样才能使训练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结束语

总而言之,弱智儿童的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整个过程非常复杂,不仅仅只参与这一训练的人员复杂,而且其中涉及的训练项目和内容也非常复杂,这与训练对弱智儿童本身以及其家长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儿童回归家庭和社会创造了条件,这是全社会的共同心愿和目标。现阶段,对弱智儿童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的工作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所以难免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更多有爱心的人进一步实践、探索和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玲玲. 弱智儿童服务中的评估资料收集困境与解决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8.

[2]郑权. 基于虚拟情境的智障儿童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

[3]陈馥蓉. 智障孩子的教育要从生活点滴抓起[J]. 新课程(中),2019(07):118-119.[4]韩娇娇. 运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促进重度智力障碍儿童沟通行为的单一被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5]洪诗阳. 培养智障儿童独立生活能力的支持性社会工作研究[D].沈阳化工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