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化视域下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6
/ 3

泛娱乐化视域下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探析

朱珠

西华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1730

摘要:“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恶劣影响,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然而随着文化泛娱乐化现象的出现,历史虚无主义呈现出表达方式隐蔽化倾向,表达内容“三俗化”倾向,表达效果“扩散化”倾向的鲜明表征,导致了大学生深陷乌托邦的幻想,弱化历史意识,侵蚀理想信念,最终将会导致文化空虚与文化自卑。有效抵制泛娱乐化视域下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必须树立正确的娱乐观与历史观,守好“网络育人”主战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领大学生价值取向与文化自信。

关键词泛娱乐化;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自信


前言:习近平总书记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过:“历史虚无主义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往传统的历史虚无主义,往往是以直接解构和明目张胆的否定历史为主,明显违背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而在泛娱乐化的视域下,历史成为娱乐的附庸,历史虚无主义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头换面,极具强大的迷惑性和社会危害性。大学生作为网络空间使用的主要群体,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言论的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尤为突出,我们应头脑清晰、立场坚定地对此现象进行探析。


一、泛娱乐化视域下历史虚无主义的鲜明表征

近年来,随着大量的披露和揭示,历史虚无主义惯用的直接、显性解构唯物史观来表达政治诉求的手段已不再适用,在文化消费的刺激和资本利益的双重驱动下,整个世界进入“娱乐至上”的价值追逐中,呈现出泛娱乐化的趋势,历史虚无主义将虚无历史的观点和意象掩藏于熙熙攘攘、形形色色的娱乐信息之中,让人们在不知不觉当中悄然接受这种价值观。相较于以往的传统媒介,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改头换面”:表达方式隐蔽化倾向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发展,借助网络媒体平台,信息发布的门槛空前降低,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浏览者、发布者和评论者,信息来源的渠道也更加多元。一方面,由于发布者的知识、动机等层次各不相同,真假信息相互交织,混淆和迷惑人们的认知,且由于互联网可以隐藏身份,可以通过匿名的形式发表许多言论,因此在这样一个缺乏约束的环境中,形成了强大而复杂的社会舆论。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短视频和直播行业呈井喷式发展,使得历史虚无主义的扩散获得了新的更加强大的动力,他们将图像与视觉景观深度融合,在传播载体上更加具象化,如将历史观点融入聊天表情包、鬼畜视频、游戏等,用“阅图”代替“阅读”,使得人们在无意识的愉悦与快感中被吸引,从而“润物细无声”地接受这些图像中承载的历史观点。历史虚无主义正是利用网民们的这一特点,采用化整为零的策略,以碎片化的形式来“重新书写”真实历史,进行断章取义式的解读,重组历史故事,解构历史人物的形象,瓦解英雄价值,背弃民族精神。

(二)“议题设置”:表达内容“三俗化”倾向

“议题设置”指的是媒体通过报道内容的方向和数量,对一个议题进行强调,使得受众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知。历史虚无主义善于利用大众的猎奇心理,通过捕风捉影等方式,披着“艺术再加工”的外衣,往往以“揭秘”“翻案”“真相”等为题,把核心观点转化为夺人眼球的通俗文字或感性形象,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形象进行世俗化与庸俗化的解读。例如,对革命英雄与模范人物“戏说”与“恶搞”,《毛泽东“补丁衣服”的真相》《雷锋照片摆拍》《刘胡兰——红军连长的小三》《“狼牙山五壮士”的细节分歧》等惊悚的标题,对英雄人物进行“挖墙脚式”的质疑,具有强烈的哗众取宠意蕴和明显的欺骗误导倾向。此外,还有许多影视剧中进行戏说历史的手法,如在各大清宫剧中,将专制、残暴的封建帝王描述成痴情郎君等,在“抗日神剧”中,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主角刀枪不入等情节,将原本庄严肃穆的历史戏谑成为偶像化神剧。这些现象的泛滥,只是一味满足人们追求娱乐消费的文化心态,使历史丧失了应有的崇高感和价值倾向,成为娱乐的“附庸”。

(三)“集体动员”:表达效果“扩散化”倾向

在网络虚拟空间中,集体心理和群体精神得到加强,看似松散的个体,很容易因为某一个共同的话题而集合起来,在从众心理下,个人的意见就会收到群体的裹挟,在这股浪潮的侵袭下,人们很容易对事件进行情绪化的跟风评论,加剧舆论的形成。由于网络空间相对缺乏约束,人们能够更加自由、随性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情绪,这些复杂的言论相互影响和感染,得到众多的追捧和附和,形成更大的舆论场。一些聚焦历史话题的网络大V和博主成为了主要推手,制造和衍生出各种适合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态,依托新媒体,实现“一个议题,多地落点”的集群式推送,如某些“少数派”知识分子表达出自己与主流意见不同的观点,对社会事件发表不同见解,这些仿佛更加“智慧”的人会得到很多所谓“求异”“独立评判”的跟随者的迎合,产生巨大的社会效果。

  1. 泛娱乐化视域下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现实危害

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最宝贵的人力资源,而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普遍存在认知能力不深入、思想定力不坚定等问题,面临这种泛娱乐化思潮的冲击,会容易深陷“愚乐”所麻痹,导致理想信念荒芜,消解主流价值观认同,最终导致历史虚无主义泛滥。

(一)产生历史认同危机,弱化历史意识

列宁曾说:“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历史与文化是内在统一的,如果一个民族对其历史无所了之,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一方面,在浅薄化、庸俗化的娱乐文化中,插科打诨式解读历史、恶搞历史英雄人物、漠视优秀传统文化等现象泛滥,严重影响大学生群体以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使其沉溺于虚幻的历史梦境中,让历史的精神传承变为娱乐性归宿,迷失在泛娱乐化所构建的狂欢的虚假世界中,深陷娱乐历史的泥淖中无法自拔。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利用大学生容易受到新事物、时尚风潮和大众传播影响的特点,这些隐性传播的虚无主义观点

模糊了严肃的历史史实,冲击主流历史认知,产生历史认同危机。

(二)深陷价值虚无主义,侵蚀理想信念

泛娱乐化的背后潜藏着价值虚无主义的意识形态,当历史成为娱乐的附庸,不仅历史的客观史实被解构和扭曲,历史中所蕴含的价值也被否定、被虚无,正如马克思曾批判的“一切上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由于一些大学生尚未形成健全稳定的认知能力和价值观念,欠缺理性的思考和认知,就容易受到价值虚无主义的影响,崇高一旦被虚无,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就会随之被否定,整个社会也将变得世俗化,人们将变得随波逐流,失去价值导向,迷失人生坐标,偏离价值追求。

(三)造成文化虚无主义,削弱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底气,历史虚无主义无视历史的传承性与延续性,无视文化的内在逻辑,虚无中华历史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却对西方的一切文化都顶礼膜拜,大肆鼓吹西方精神,长此以往,整个民族的文化自信逐渐削弱,甚至会走向文化自卑。

  1. 泛娱乐化视域下历史虚无主义泛起的现实成因

泛娱乐化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不是新鲜事物,也不是天降之物,但其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却颇深,探析现实成因,才能更好的提出解决措施,而要探究这一社会现象之根源,需将此现象放在时代背景下来看。

(一)心理背景:个体价值偏好与个人主义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年龄和身心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内心的偏以及行为和思考方式。且由于大学生刚从紧张焦虑的高考情绪中摆脱,急于在大学生活里尽情释放激情,迫于用娱乐化的方式来表达内心活动和情感诉求。同时,个体化的进程会导致个人主义,高扬人的自主性与主体性,注重感官刺激、忽略营养的泛娱乐文化会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营造出娱乐化的“乌托邦”,满足大学生们逃避焦虑、孤独的精神需求。

(二)经济背景:资本与新媒体的革新崛起

历史虚无主义在本质上是资本操作文化的产物,而追求利润是资本的本能,近年来,资本主义逐渐渗透了很多有影响力的网络媒体,这些媒体奉行流量至上,为了追求点击量和收视率,以博人眼球的方式将历史进行娱乐化的包装,成为创造财富的文化商品。此外,新媒体技术的革新,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创作和传播手段,创作者可以通过更多的形式来进行演绎,微博、抖音、微信朋友圈、贴吧等大众传播空间内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观点,大众的通俗趣味娱乐裹挟着网络文化的走向,对大学生群体造成了极大的恶劣影响。

(三)文化背景:消费主义与西方商业文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西方商业文化不断冲击我国文化体系,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得到不断强化,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渐从“勤俭节约”向“奢侈虚荣”转变,社会上弥漫着消费越多越光荣、攀比摆阔的不良风气。商业资本面对如此巨大的诱惑,纷纷涌入文化市场,掀起一场“娱乐至上”的狂欢,这种文化商业浪潮下传播的大众文化实质上是虚假化、低俗化、 浅薄化的虚幻游戏,导致西方的全球文化输出战略不断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年轻一代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 泛娱乐化视域下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对策研究

知史以明鉴,查古以知今。泛娱乐化视域下,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更加隐蔽和便捷,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建立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一定的是非判断标准和社会阅历,好奇心和猎奇心理作祟,对于一些隐含历史虚无主义的言论缺乏辨识能力,十分容易受其影响。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新特点,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增强文化自信,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一)提高历史意识和敬畏之心,树立正确娱乐观与历史观

历史虚无主义奉唯心史观为圭臬,背离唯物主义历史观,片面、孤立地解读历史,是对历史本质和规律的虚无化,这本质上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要加强大学生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宣传历史真相,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有助于大学生提高历史素养,提升大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敬畏之心,防范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娱乐观和历史观,站在人民和民族的立场上,从时代要求和人民意愿出发,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出公正评价,深化历史认识。坚守娱乐有度的价值理念,冲破感性迷障,明辨经过恶意解构后的娱乐化的历史碎片,保持娱乐与历史之间的适当张力与分寸感,发挥娱乐化的积极力量。

(二)占领网络话语权领地,守好“网络育人”主战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牢牢把握思想宣传工作的话语权,一颗也不能旁落”。要净化网络文化环境,牢牢抓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和主动权,占领网络话语权领地,将正面宣传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有机结合,强化正面宣传教育的说服力和战斗力,守好主流文化舆论阵地,扩大主流文化话语体系的影响力。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积极快速反击错误思潮,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想,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各部门要明确任务与责任规范,承担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任务,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要把握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特点,通过新媒体推广和宣传,打造良好文化生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以伟大的成就鼓舞人,以成功的经验启迪人,以优良传统教化人,增强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领大学生价值取向与文化自信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破解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必然选择和应有之义,也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高校要加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活动,让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了解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和巨大成果,感受社会主义辉煌成就,用发展的事实清除滋生历史虚无主义的土壤。文化自信的核心在于对价值观的自信,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和固本培元作用,不断激励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追求,强化责任意识与历史担当,形成自身优良的文化素养,建立强大的精神世界,真正从内心筑牢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心理阵地。



参考文献

  1. 乔茂林,刘旸.习近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结构与启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01):41-47.

  2. 卓玥.自媒体时代下历史虚无主义对“四个自信”的消解及其反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4):59-63.

  3.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9.

  5. 于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下大学生唯物史观教育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8,(17):202-203.

  6.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7. 刘白杨,姚亚平.“泛娱乐化”思潮下大学生党史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09):52-56.

  8. 黄一玲等. 网络文化泛娱乐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J]. 湖北社会科学,2016( 11) : 176.

  9. 卜建华,徐凤娟.网络社会青年信仰泛娱乐化庸俗化风险的“文化景观”与破解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20(01):33-40.

  10. 刘文.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新时代大学生影响及对策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20.

  11. 胡钦杰.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特点、危害及对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21.

  12. 姚钰. 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20.

  13. 王倩. 新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民族大学,2020.

  14. 陈君,王娟.新媒体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