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6
/ 2

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田改秀

达拉特旗第八中学 内蒙古自治区 鄂尔多斯市 014300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对课堂教学的质量优化提出更多样、更健全的标准和要求,课程教学的完善工作也自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研究。初中生物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它既包含了文科学科的知识多样性和较高的记忆要求,也体现了理科学科的思维逻辑性和知识链条感,因此也就成为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之一。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将结合个人工作经验,究初中生物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一题撰写此文并提出一点个人看法,以期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生物;问题;对策

相较于一些传统“主科”来说,初中生物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门比较陌生的学科,然而其所包括的教学知识内容与前者相比却也不遑多让,同时各个知识点之间还具备比较复杂的联系和作用形式,这就很容易让不少初中生在学习时感到较大的压力。面对这一客观问题,相当一部分初中生物教师却没有及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过度依赖于传统模式下的理论输出等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其结果则必然会让学生的学习负担变得更重,并且也不利于生物课程综合教学效果的有机体现与完整展开。若要真正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广大初中生物教师必须从对现有问题的分析入手,有的放矢地设计、优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实现课堂学习的多维向、能动化调整。

1.当前初中生物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1课堂知识讲解缺乏系统性

正如笔者在前文当中所提到的,初中生物的教学内容是比较庞杂的,且这种庞杂性会随着学段的提升而呈现出几何级的增长趋势。初中生虽然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成长发育,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对于知识容量较大的课程学习仍然会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正是需要借助外界引导实现学习模式转化的时期。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很多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当中依旧沿用着传统的“点”式教学模式,习惯于带领学生大搞“阵地战”和“拉锯战”,没有引导学生将生物学习思维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级,导致学生在学习生物时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机械消耗。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压力会增加很多,而对生物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挫伤,同时还很难取得相应的学习成果。

1.2课程教学缺少互动参与成分

真正高质量的课堂应该是双向互动模式的:教师作为知识的讲解者进行课程内容的梳理和解析,而学生作为学习行为主体则以思考者、探究者的角色参与其中。初中生物和现实生活的关联度是比较高的,这就意味着学生可以凭借个人的生活经验来获取丰富的课程知识思考和应用素材,进而开展比较有质量的课堂互动学习。

但具体到实际教学当中却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初中生物教师没有真正发挥出互动学习模式的作用,课堂教学中仍旧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一言堂”现象,学生们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常常只具备简单的“形”而没有深入到“神”的层次,讨论活动缺乏话题性和执行空间,这就必然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讨论效果和兴趣,并会养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度依赖教师的负面心理。

1.3课程教学过度强调知识与技能元素

引导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这固然是任何一门课程的重要教学目的之一,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程学习习惯和课程情怀则是更具意义的一个高阶目标。初中生物中涉及到的知识与技能均是围绕“生命的运转”这一主题而存在的,那么“生命”也就应当在课程教学中得到最为充足的体现。

然而为了最大限度地服务于考试,不少初中生物教师常常将主要乃至所有的资源集中在对知识和技能元素的讲解中,而忽视了对学生生物学习习惯、意识以及“生命情怀”的培养,使得很多初中生仅仅将生物当成一门为自己积累高分的学科,而非一项真正涉及到生命和自然层面的科学,这便在客观上阉割了生物教学的意义,也不利于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正确形成。

2.优化初中生物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具体策略

2.1适当引入“大单元”教学模式与思维导图教学

初中生物教师在完成一定阶段的课程教学后,应当带领学生冲破对以“课时”为基本教学单元的思路限制,从更具知识类别概括效用的单元层级入手,将本单元的知识点按照相互之间的作用方式、考查方向和内在联系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条体现知识体系纵向发展的知识链条,同时穿插一些经典例题作为“引子”将这些链条横缀成一张完整的知识网络,并将这些内容以思维导图的方式直观呈现出来,从而方便学生能够形成更有格局感的知识、技能框架,以便学生更加清楚、方便地运用在题目解析当中。

例如对于《了解生物圈》这一单元的综合讲解,教师可以在思维导图中以“人类”为核心模块,而后将一些在不同自然环境中具有代表性的物种分列在核心模块周围,在每个模块间根据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画出食物链,并在不具备直接能量传递关系的模块间画出以“共生”、“共栖”等关系为主要形式的连接线路,从而表现出生物圈的整体知识脉络。

2.2注重融入生活化元素开展小组探究活动

在完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讲解后,初中生物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课本当中走出来,引入一些符合学生理解层级、生活经历和趣味取向的生活元素,并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作为话题,组织学生结合本课学习内容以及具体的生活场景、现象或问题,开展主题化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初中生物教师应当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当中,一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提示和帮助,二来积极了解学生在讨论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表现出的短板,同时也可根据讨论活动的实际进况而做出一些环节或策略性调整,以便活动效果的进一步优化。

比如在讲解完《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这一部分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一下自己家中饲养的宠物或在动物园中见到过的动物,回忆这些动物做出的具有人类气息的行为,如鹦鹉说话、小狗作揖、狗熊向游人招手等等,并提出一个问题供学生讨论:“这些行为是典型的学习行为,那么既然是‘学习’,动物们是不是也能理解这些行为的含义呢?”而后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的方式展开自由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可选择一些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情况,并结合相应成果进行总结性讲解。

2.3 体现对学生生物情怀与“生命意识”的教育引导

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初中生物教师也要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到生物的多样魅力和生命的可贵,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生命、爱护生命,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和科学意义的行为,从而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物知识的“温度”,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情怀和“生命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一些自己喜欢吃的蔬菜或水果的种子带到教室并种在花盆中,也可种一些如小麦、高粱等粮食作物,并在每个花盆上贴上“责任人”的名字,要求学生定期打理这些植物。随着植物的萌发、生长、开花、结果,学生可以完整地观察到生命诞生、成长的过程,并体会到呵护、培育生命的不易与喜悦。



结束语:

生物课程的教学意义是丰富而多元的,它对于学生的课程核心素养的塑造同样也是具有多维效力的。初中生物教师要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在日常教学当中不仅要针对初中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完善知识与技能讲解的体现形式和作用维度,更要引导学生树立起完整的生物学习观念和生物情怀,并帮助学生掌握有利于其日后生物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框架,以此作为进一步优化生物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可靠保障,并为初中生物素质教育事业的优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董淑莲,任晓安. 素质教育综合视阈下浅论初中生物有机教学课堂的含义和正确构建路径[J].中国中小学教育,2016.

[2]连云山,李朝贵.多元化教学理念指导下试究初中生物课程的多维化完善策略和生本化构建思维[J].中国中小学教育,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