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术中冻片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C)的病理诊断中的可行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6
/ 3


对术中冻片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PTC)的病理诊断中的可行性分析赵文杰

大庆龙南医院(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453

【摘 要】目的:分析术中冻片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PTC)的病理诊断的可行性。方法:本次实验的对象是 2019年 8月 -2020年 7月我院收治的 42例甲状腺结节手术患者,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术后石蜡切片病理检查以及术中冰冻切片检查,并以术后石蜡切片的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率,分析术中冻片在 PTC的病理诊断的可行性。结果:术中冰冻切片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与术后石蜡切片病理检查相比较差异不大,组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特征( P>0.05)。结论:术中冰冻切片在 PTC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诊断方式的准确率较高。故而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 PTC诊断方式的调整。

【关键词】术中冻片;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理诊断;准确率

甲状腺癌被认为是临床上一种极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且近些年该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1]。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C)是甲状腺癌的一种分型,且该病症具有瘤体较小,且发作隐匿的特征[2]。PTC如若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则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更为严重的危害。但由于PTC自身特性,在临床诊断实践中经常会发生误诊以及漏诊的情况,这极大增加了疾病诊断的难度。近些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医疗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关于许多疾病的诊断方式也逐渐丰富起来。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是近些年被应用于PTC临床诊断实践中的一种方式,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临床上关于术中冰冻切片检查诊断PTC的效果还并为形成统一的认知。基于此,笔者对术中冻片在PTC的病理诊断的可行性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现形成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42例甲状腺结节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选取时间介于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患者的年龄范围是34-56岁,均值为(47.73±3.38)岁;男女患者的数量比为16:26。

纳入标准:1)经超声检查患者甲状腺存在疑似病变;2)患者临床资料完整;3)术后石蜡切片病理检查以及术中冰冻切片检查为同一组工作人员;4)患者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5)本实验已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参与本次实验。

排除标准:1)患者为部分民事行为能力人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2)患者临床资料缺失。

1.2 方法

对所收治的42例患者均进行切除手术治疗,而后对患者进行术后石蜡切片病理检查以及术中冰冻切片检查。

术中冰冻切片检查:应率先对冷冻切片机进行检查,并取2.0厘米*2.0厘米*0.2厘米大小的病变组织[3]。而后在组织支撑器的帮助下对病变组织进行冰冻处理,温度应保持在零下20摄氏度左右。待冰冻处理完毕后应制作切片,切片的大小应保持在5微米左右,将切片在固定液中放置60秒左右,而后用清水清洗干净。运用苏木精对切片进行染色,染色时间应当持续5分钟左右,而后进行分化处理,并将其进行碱水反蓝,时间持续20秒左右,运用伊红进行染红,时间持续15秒左右,最终将切片脱水至透明状,运用中性树胶对切片进行封固处理,检验人员在光镜下实现对切片的观察。

术后石蜡切片病理检查:取出病变组织时应当运用浓度为10%的中性甲醛溶液对患者的病变组织进行处理,而后制作石蜡切片。切片的厚度应当保持为5微米左右最为适宜,而后进行苏木精-伊红的染色,染色完毕后检验人员在光镜下实现对切片情况的分析。

1.3 观察指标

以术后石蜡切片的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术中冰冻切片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率,诊断准确率=(真阴数量+真阳数量)/本组总数量*100%;特异度=真阴数量/病理诊断阴性总数量*100%;敏感度=真阳数量/病理诊断阳性总数量*100%[4]

1.4统计学分析

本组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术中冰冻切片检查病理诊断结果分析

对患者进行术后石蜡切片病理检查后结果显示,被确诊为PTC的患者数量为31例,确诊为非PTC患者数量为11例。对患者进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后结果显示,阳性31例,阴性11例。将术后石蜡切片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检查出的31例阳性患者其中30例为真阳性,1例为假阳性,且检查出的11例阴性患者均为真阴性,详见表1:

表1:术中冰冻切片检查病理诊断结果分析情况(例)

术中冰冻切片

术后石蜡切片病理检查

阳性

阴性

总计

阳性

30

1

31

阴性

0

11

11

合计

30

12

42

2.2 两种诊断方式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对比

对比发现,术中冰冻切片的敏感度为96.8%,特异度为91.6%,准确率为97.6%,术后石蜡切片的敏感度、特异度与准确率均为100%,两种诊断方式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差异不大,组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特征(P>0.05),详见表2:

表2:两种诊断方式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情况(n,%)

分组

敏感度

特异度

准确率

术中冰冻切片

96.8(30/31)

91.6(11/12)

97.6(41/42)

术后石蜡切片

100.0(31/31)

100.0(11/11)

100.0(42/42)

X2

1.016

0.958

1.012

P

0.313

0.328

0.314

3讨论

甲状腺癌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且最近几年这一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临床上对于PTC这一疾病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患有这一疾病的患者如若未得到及时的干预治疗,则病情会持续恶化,最终危及患者的生命。PTC是一种较为典型的甲状腺癌,但这一疾病极为显著的特点就是生长较为缓慢,且隐匿程度较高,故而可以隐藏在人体甲状腺内多年而不被察觉[5]。PTC的直径通常情况下小于1厘米,在发病初期也并无较为明显的临床症状。在我国经济长足发展的同时,医疗体系日益趋向完善,关于疾病的治疗手段更为全面有效。临床上治疗PTC的主要方式是手术治疗,通过该治疗方式可以帮助患者进行病灶的切除,降低癌症复发的可能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周期。关于PTC这一疾病临床上始终秉持的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这就对诊断方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PTC由于疾病特性,在诊断过程中极易出现错诊、漏诊的情况,这对于患者后续的治疗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所以如何提高PTC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一直以来都是广大医务工作者致力于研究的方向。伴随着诊断方式的逐渐丰富,医生在对PTC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性。现阶段针对PTC患者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诊断方式是术后石蜡切片,这一诊断方式准确率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被得以证明,但其不足之处是诊断结果需在术后得知,因而无法在手术过程中为医生提供参考。术中冰冻切片诊断方式是近些年新兴的诊断PTC患者的方式。这一诊断方式主要是指在手术过程中快速取材瘤体组织,而后对其进行染色处理,检验人员可通过光镜的帮助对切片进行观察,最终得出检验结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医生实现对患者病情的迅速判断,进而可进行手术方式的适当调整,增强手术效果,维护患者身体健康。冰冻切片诊断方式的优势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凸显,运用该检查方式可以实现对乳头特征的观察,切片经冰冻处理后,病变组织并不会出现收缩或者脱水的情况,且乳头之间的间隙较小,乳头特征较为明显。且冰冻切片检查可以对浸润情况进行更为详细的观察,如若病变组织出现浸润性生长情况,则在光镜下可以被清晰的显示出来,进而实现对患者病情科学的诊断。术中冰冻切片诊断已然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广泛认可。

本次实验再次表明了在PTC患者的临床诊断实践当中,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方式作用不可忽视。实验数据表明,对患者进行术后石蜡切片病理检查后结果显示,被确诊为PTC的患者数量为31例,确诊为非PTC患者数量为11例。对患者进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后结果显示,阳性31例,阴性11例。将术后石蜡切片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检查出的31例阳性患者其中30例为真阳性,1例为假阳性,且检查出的11例阴性患者均为真阴性。术中冰冻切片的敏感度为96.8%,特异度为91.6%,准确率为97.6%,术后石蜡切片的敏感度、特异度与准确率均为100%,两种诊断方式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差异不大,组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特征(P>0.05)。由此可见,术中冰冻切片诊断方式有着较高的准确性,故在PTC患者的临床诊断实践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方式的选择,并适时对手术方案进行科学的调整,增强手术效果,维护患者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李永春,彭凤翔,高蓉梅,等.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术中冰冻病理诊断意义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1,21(17):210-211.

[2]王洪义. 术中冰冻与细胞刮片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病理诊断价值分析[J].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20,18(11):10.

[3]张力斌,李爱女,孔友明,等.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的价值[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24):91-93.

[4]田昕. 甲状腺微小癌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的准确性探讨[J]. 健康大视野,2021,19(4):226.

[5]陈相彪.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术中冰冻快速病理诊断的准确性探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8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