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岩隧道塌方事故致灾因素耦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7
/ 2

软岩隧道塌方事故致灾因素耦合分析

文艺

广东华路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修建软岩隧道环节,由于隧道周边条件复杂,还可能受到岩体力学因素方面的影响,塌方事故时有发生,不但会对隧道结构造成严重破坏,而且还会照成工期延误,经济损失较为严重,对于现场人员生命安全也可造成危险。因此,下文根据工程实例,对于软岩隧道出现塌方事故因素全面分析,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软岩隧道;塌方事故;致灾因素;分析


引言:软岩隧道施工建设,出现塌方问题主要和地下水、地质条件以及施工因素有关,为了保证软岩隧道的顺利建设,需要根据工程实况,了解隧道变形规律,探究致灾因素存在的耦合因素,采取措施优化调整,找出隧道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才能制定解决措施,顺利完成隧道建设。

一、软岩隧道塌方事故原因

(一)地质方面

由于隧道施工较为特殊,属于地下作业,因此对于地质条件有较高要求。地质因素是隧道顺利施工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可产生如下影响:第一、隧道掘进施工环节,若遇突变地质,像围岩等级突然变化,那么就容易出现塌方问题;第二、隧道的洞身如果相对较浅,可能受到偏压因素影响,进而出现塌方问题;第三、如果隧道地质存在褶皱带,或者断裂和堆积等情况,也容易塌方;第四,在隧道开挖阶段,遇到特殊岩石,或者遇到溶沟、暗河这类不良地质,也会影响隧道安全[1]

(二)设计方面

在隧道正式施工以前,需要通过勘察地质,展开施工设计,如果勘察工作不完善,那么就难以掌握地区条件和类型,对于勘察结果进行利用,使得施工方案制定存在不合理的问题,不适应地形结构,特别是支护结构设计不合理,不能保证隧道稳定性,塌方问题发生概率较高。

(三)施工方面

软岩隧道施工阶段,施工技术运用也是塌方问题重要影响因素。如果施工区域存在特殊地质,那么需要相关人员提前制定支护方案,若支护操作不合理,那么塌方问题就容易发生。即使是处于同种地质条件之下,在隧道施工方面也可能利用不同方法,常见的有全断面施工、下台阶施工等,因此施工方法若选择也是塌方问题重要因素。前期支护应该保证稳定进行,当结构不稳、混凝土厚度不合理时,就不能对围岩结构提供支撑。二次支护的及时性也十分重要,只有支护技术运用合理,才可保证隧道安全。除此之外,隧道施工还可能使用炸药,药量的控制对于隧道稳定性有直接影响,药量过大必然会导致隧道内部结构受到破坏,出现塌方问题。

二、工程实例

梅家沟隧道地处绵阳市平武县白马乡祥述家寨东侧,全长2.38km,隧道右线围岩长2340m,等级Ⅴ级;左线围岩长2425m,等级Ⅴ级。围岩包括为强、中风化岩、炭质岩、裂隙发育,被泥质充填,软岩岩体破碎,遇水易软化,地下水是基岩裂隙水,受到冲沟影响,呈滴状,局部断层和破碎带可能存在涌突水。隧道穿越山体,海拔高程2330~2554m,高差约240m,可见起伏大。隧道进口处于火溪河的左岸,坡体有厚度20~25m的碎石土,坡度30~35°。洞身存在2条冲沟,水流量不大。工程区有大规模断裂、褶皱,隧址在白马弧形构造带的北西向,受南侧文县弧形构造之影响,构造向南突出。

三、软岩隧道塌方事故致灾因素耦合分析及控制措施

(一)变形情况

在梅家沟隧道的出口左线上下连接位置出现严重变形,大量初支结构入侵到二衬钢筋当中,且左线的上下连接位置剪切结构失效。初支结构出现环向开裂,拱顶也出现局部塌陷问题,出口右线的初支结构也出现开裂和剥落问题。

(二)耦合分析

对于初支破坏问题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有如下几点:第一、炭质岩层间的结合度较差,遇水变为泥状,掌子面开挖之后,围岩、空气相互结合,被氧化以后变为松散状态。第二、岩层和隧道中轴线平行,处于山体压力、重力等作用之下,可能出现竖向位移,约束力较弱的方向会鼓出,边墙鼓入,拱顶也发生少量变形。第三、爆破以后,围岩受到的应力会重新分布,导致洞体受到破坏。第四、变形收敛出现滞后,施工过程上部开挖,变形过大导致下方施工闭合工序存在变形问题。

(三)问题分析

由于掌子面的围岩结构和设计存在不同,岩层薄且软,岩层和隧道中轴线相互平行,呈现出碎裂状态,内部存在发育的裂隙,有泥质填充,隧道开挖以后可能形成临空面,导致掌子面坍塌,围岩失稳。经专家评估,千枚岩隧道软岩的变形问题过大,因此施工期间,应该遵循动态化设计、施工及管理的理念,将支护参数加以优化,注重施工过程的变形监控,保证隧道结构安全与人员安全。根据二衬开裂问题,可以尝试解决这一情况,对围岩采取加固和保护等措施,不断提高其承载能力,利用长锚杆、后注浆多种工艺,建立变形控制体系,防止围岩的塑性区不断发展。

在梅家口隧道的出口右线,可以设计为大变形的衬砌结构,因为出口段左线的加宽段存在初支病害,需要换拱,并将加宽段的二衬施工滞后情况考虑其中,确保加宽段不受侵限,提高加宽段稳定性。隧道出口断面衬砌结构剖面图如图1所示:

61945a3a0c557_html_ed71c638a2ddfb07.png

1 Z5aI衬砌断面图

对于隧道出口端的洞口展开收敛试验,可以看出,当锁脚锚杆的数量、长度增加以后,洞口的收敛值不断减小,选择五处试验点,试验点累积收敛最高值33.8cm,平均收敛值24.6cm,和设计要求不符,所以需要重新优化初期支护结构的参数[2]

(四)优化调整

若利用“长锁脚锚杆”,在原有设计之上选择注浆小导管,型号Φ42×4mm作为锁脚锚杆,将其长度增加至6m,数量变为12根,对于5处断面支护参数、收敛值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1 试验断面参数和收敛值

支护类型

锁脚锚杆型号

锁脚锚杆长度

锁脚锚杆数量

收敛数据

Z5aI型

Φ42×4mm注浆小导管

6m

12根/环

33.8cm

Z5aI型

Φ42×4mm注浆小导管

6m

12根/环

23.2cm

Z5b加强型

Φ42×4mm注浆小导管

6m

12根/环

20.2cm

Z5b加强型

Φ42×4mm注浆小导管

6m

12根/环

20.4cm

Z5aI型

Φ42×4mm注浆小导管

6m

12根/环

25.3cm

还可使用Da型衬砌断面,剖面图如图2所示:

61945a3a0c557_html_b8d03d39b6f8728f.png

2 Da型衬砌断面图

根据上述试验,优化初期支护结构,采用“长锁脚锚杆+长短锚杆”的方式对围岩进行加固,选择四处断面,引用Da型支护结构,选择的锁脚锚杆的型号为Φ42×4mm注浆小导管,长度均为6m,数量12根/环。系统锚杆型号为Φ32自进式锚杆和Φ42注浆小导管,长度分别为8m和4m,根数21.5根,第一处的收敛值为14.7cm,第二处的收敛值为20.5cm,第三处的收敛值为13.1cm,第四处的收敛值为10.2cm。

通过上述数据,可知采用“长锁脚锚杆+长短锚杆”加固围岩,洞周收敛累计值会有所降低;选取的四处试验断面,收敛累计最高值为20.5cm,收敛累计均值14.6cm,可达到设计要求。此外,需要注意采用Da这种支护结构需要消耗成本高,施工过程产生的干扰也相对较大。

(五)总结分析

结合上述现场试验,能够总结出,若只将锁脚锚杆长度、数量增加,那么洞周收敛累计值会不断减小,但是还是超过了设计的限值;而采取“长锁脚锚杆+长短锚杆”对围岩加固,可将此值有效降低。故此,可以在隧道施工期间,相关人员需注意对围岩结构的变形监测,如果变形量较大,那么应该提前将变形量预留出来,调整原有设计值,从10~12cm变为30~50cm,之后使用“长锁脚锚杆+长短锚杆”的加固措施,既能有效控制隧道洞口的围岩变形问题,还能保证施工成本,提高施工安全性,防止出现塌方问题[3]

结束语:总之,软岩隧道施工期间,保证围岩稳定性十分重要。所以,在施工之前,需要先根据地质信息,判断围岩稳定性情况。同时,还应根据现场测试,判断支护结构的稳定性,保证结构设置合理,防止围岩出现失稳问题,威胁人员安全。相关人员应该根据塌方产生的主要原因,采取差异化处理措施,科学防治才能高质量完成软岩隧道的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黄志文.软岩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分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9,042(006):156-158.

[2]罗茹月.浅埋软岩隧道地震响应特性及垮塌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20.

[3]刘桂权,彭福淋.基于DEMATEL-ISM的隧道施工塌方事故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0,(30):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