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土地整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7
/ 2

关于土地整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

陈在星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商洛分公司 陕西省 726000

摘要:土地整理是对已经利用的土地资源进行结构调整与整治,对未开发的土地资源进行复垦,以扩展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通过平整土地、填平废沟等,对区内土地范围内的田地、林地、道路、排灌设施等进行统一规划布局,以此形成高产、高效的农业区域。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

1土地整理概述

土地整理是我国社会发展规划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将会使原来的土地结构产生较大的变化,对农田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程度的干扰。虽然土地整理在短期内会对地表结构和自然环境产生明显的改变,甚至影响当地生态系统平衡,但从长期发展来看,土地整理可以有效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社会建设和环境修复的长效发展。目前,我国土地整理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最主要的农村土地整理还是以扩大农田耕地为主,通过土地整理来补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非农业建设占用土地面积,保障我国粮食收入。随着社会发展,这种传统做法已经不能满足时代要求,需要对土地整理工作进行完善,既要保障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又要保持耕地的动态平衡,同时还要注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效促进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2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

2.1对水资源环境的影响

水资源合理配置是土地整理中的重要环节;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较高强度的开采,促使地下水资源水位降低,这就需要合理调配土地整理区域内的沟渠等水资源,同时对坑塘进行清淤处理,但是这种行为会引发一定的生态环境破坏,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一方面,土地整理中的水资源调配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水文结构,比如:对坑塘、水田、河流等用地的改变,能够直接改变区内地表水文结构网络分布,若河流的截弯改变方向,则会影响周边土壤环境,影响周边的植被生长情况;若河流的上游修建拦水堤坝,则下游河道逐渐干涸,会存在下游水生物生态链中断等情况。另一方面,会影响水环境质量。在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土地整理的各项工程施工废物会影响周边环境,比如:种植地区的农药、化肥成分流入地表水体,就会影响水体质量;若附近存在工业区域,则会导致重金属物质与化学有机物质渗入地下水层,造成地下水污染,影响水资源环境。

2.2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理项目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会在不同程度上引发土壤退化情况,致使土壤的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导致土壤受到污染,影响土壤质量,最终造成地表形态变化与土壤性状变化。一方面,土地整理造成地表形态变化;土地利用类型的调整是土地整理中最直接的手段,结合地区的土地资源实际情况,通过增加耕地面积实现调整目标,较为常见的调整方法为:滩涂改耕地、荒地开垦、裸地开垦等,或者在旱地区域内修建水田,改变沟渠结构修建耕地等,这些方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原本的土壤环境,降低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同时促使土壤的承载能力下降,造成地表结构改变。另一方面,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各种搬运、沉积、破坏等外力作用均会影响土壤中的砂粒、粉砂粒、黏粒等不同成分的比重,造成土壤透气性、透水性的改变,从而改变土壤整体性状。

2.3对生物环境的影响

在土地整理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对原本区域内的生物资源造成一定的影响,促使地表生物、植物、土壤微生物种群及生长状态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土地整理对区域内生物环境的影响可以体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土地整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未被开发的耕地面积,能够有效提升地区农业生产效率,但是也会造成原本地表植被的破坏,促使植被数量减少,而新引进的植被正在适应新的环境,自身生态稳定性较弱,促使区域生态系统可靠性不足。另一方面,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耕地面积增加会破坏原本的土壤表土性状,促使其中的真菌、细菌等微生物大幅度减少,影响了原本植物的生存能力,造成生态系统不稳定的情况。

2.4对气候的影响

在土地整理的实施过程中,会对区域内的气候造成一定影响。在实际整理的过程中,需要开展较大规模的土地开垦工作,将原本的景观区域进行翻新、翻建,导致地表的反射率发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内温度、湿度的变化。此外,随着地区城镇化建设进程的逐渐加深,资源燃料燃烧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促使城市温度逐渐升高,气温发生较大的变化;此时耕地的扩大、市区内建筑物的建设均影响了热源面积,进一步增加了城乡温差,引发热岛效应。此外,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对大量的裸地与荒地进行开垦,同时使用大量的农药、化肥,促使区域内的空气碳含量不断增加,影响空气质量,损害地区内人们的身体健康。

3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3.1逐步加强生态环保设施建设

要想使土地整理中的各项生态环保问题得以解决,项目实施期间就要逐步加强生态环境设施建设。需要实施土地整理的负责人要能够认识到加强生态环保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并集中各方资金、力量来购置相关环保设施,多措并举保证在耕地质量提升的同时,能够进一步促进土壤环境质量的提升。要求凡是参与到土地整理工作中的工作人员能够结合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内容来避免土壤污染,并通过不断加大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投入,来促使各项土地管理工作中的生态保护措施落实。各级部门要组织开展常态化土壤巡查工作,针对存在的土壤污染、空气污染等各类问题,成立专门的污染治理小组,积极购置预防设施,实施治理设施改进,全方位落实标准化建设任务,并尽可能地为各类土壤源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技术、设施支持。

3.2有序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

根据现阶段的土地整理中所暴露出来的土壤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等各类问题,以总体污染防控方案为依据,对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目标责任任务详细分解,有序推进各项污染防治工作任务。需要实施单位根据土壤环境污染现状制定年度水污染防治工作计划,并在该年度水污染防治工作计划的基础上细化不同阶段的对水污染防控工作任务,并落实全面责任,将工作任务细分到各个负责人。要组织相关的工作人员参与到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中,针对农村地区的纳污坑塘问题,建设了污水处理站、氧化塘以及化粪池等,并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进行全面的评估与调查,这也为后续的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县级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耕地生态恢复工程提供数据支持。

3.3加强生态环境污染防控管理

要想尽可能规避土地整理工作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就要在日常的工作中渗透绿色发展理念,这样才能让生态文明建设获得较好的成绩。因此,就需要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人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土地整理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梳理,从而让环保领域改革、环保督察问题得到及时的整改。并通过不定期督查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掌握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实际情况,将相关信息和数据作为生态环保问题整治的重要依据,还需要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环境质量考核作为开展工作的标准,定期对城乡集中饮用水、环境地表水、城区土壤环境质量进行检测,并在县门户网站中对污染源监督监测信息进行公布,使得土地整理中各项生态环保工作信息的披露做到公开化、透明化,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3.4在企业内构建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企业是实施土地整理的主体,通过在企业内构建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一方面可以较好地保障土地整理中存在的各类生态环保问题有效解决,另一方面可以在企业内部宣传、普及绿色生态环保理念,从而使得县域企业生态价值观念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来。

4结束语

总之,土地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对其进行有效的整理和改善,有利于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率和价值,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开展土地整理工作难免会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因此需要管理者以及施工人员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尽量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对土地整理工作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设计,实现社会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詹文泰.关于土地整治中的农田水利设计的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8,42(12):173-174.

[2]孙加鑫.关于土地整理中的农田水利设计与管理[J].科学技术创新,2017(24):127-128.

[3]田瑞青.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8,30(2):23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