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服装存在的产品质量问题以及提升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8
/ 2

浅谈学生服装存在的产品质量问题以及提升措施

牛凤言 赵江彬 樊聪 王结焰 吴巧丽

浙江方圆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杭州市 310018

摘要:本文简述了当前学生服行业以及产品质量现状,在学生服容易出现不合格的项目、存在的隐患和风险两个主要方面入手,从生产企业、学校管理和相关监管部门管理三个主要环节分析了当前存在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就存在的行业风险和产品质量问题提出了学生服质量提升措施。

关键词:学生服装;校服;产品质量提升

引言

学生服装简称学生服,从《纤维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中学生服的定义看,幼儿园、小学校、初等中学、高等中学、大中专院校等组织购置统一要求学生穿着的服装即为学生服[1]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基本实行学生服的统一着装,学生家长、教育部门、监督部门对学生服装产品质量问题越来越重视。在标准方面,目前实施的学生服标准主要有: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FZ/T 81003-2003《儿童服装、学生服》、GB/T 22854-2009《针织学生服》、GB/T 23328-2009《机织学生服》、GB/T 28468-2012《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反光校服》等,但是中小学生穿的学生服一般是不进入流通领域的一类特殊服装产品,对其质量监控需要各方面的配合。

一、目前学生服行业以及产品质量现状

目前学生服装行业产业集群化、园区化趋势日益显现,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然而,该产业长期面临着质量参差不齐、知名品牌不多、行业管理薄弱、技术装备不强、规模企业数量不多等诸多现实难题。

(一)仍然有安全类项目存在不合格现象

在生产环节上,大部分省份采取监督抽查的方式对企业生产的学生服进行抽查,根据相关监督抽查数据显示,学生服产品依然存在质量不合格的现象。易出现不合格的项目为pH值和耐湿摩擦色牢度,其中pH值是纺织品安全性指标,纺织品的pH值在微酸性和中性之间有利于人体的保护[2];牢度差的产品在穿着过程中,碰到雨水、汗水就会造成面料上的染料脱落褪色,染料的分子和重金属离子等可能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而危害人体皮肤健康。

(二)缺失货号存在隐患和危险

与市面上的服装产品相比,有部分校服产品缺乏货号信息。货号信息是服装企业对产品款式、 生产期或上市期的辨认代码,一旦发现产品质量问题,可根据货号进行溯源、召回等行动[3]。缺少货号的校服产品一旦碰到质量问题,无法根据准确信息进行溯源,无法杜绝不合格面料的继续采购和使用,也不能识别问题产品,无法进行有效地后续处理。

(三)分包代工存在质量隐患

大部分学生服装采购招标模式基本由学校主导,企业和家长委员会来配合。一些地区放开了投标门槛,非教育厅定点企业均可参加投标,一些大型的服装企业纷纷涉足校服行业。但是此类大企业没有校服生产经验和生产成本普遍居高,低价中标后将全部或部分生产任务或生产工序转包或分包给小型学生服装家庭作坊,致使产品质量无法获得保证。

二、主要原因分析

(一)相关企业缺乏质量管理意识

目前生产企业普遍存在质量管理意识不强的情况,没有品控体系,不少中小型企业不具备检验能力,但又没有及时委托检验机构做好原材料进货验收和成品出厂检验,往往在原材料采购上降低成本而忽略产品的质量与安全,生产过程又缺乏严格的严格的规章制度,产品标识标注不按标准进行。有些中标企业对下游代加工工厂控制不力,对加工工序的一部分分发至下游合作工厂,由一家或几家合作工厂完成诸如印花、绣字等工序,某一工序的不合格致使出厂产品不合格的情况也多有发生[4]

(二)部分学校对学生服装疏于管理

学生服装采购主要由学校组织完成。而学校在采购招标中往往过于看重价格,而忽视服装品质,在合同中也少有对生产企业有关服装面料质量、工艺质量、成衣质量、外观及款式等要求,以及验收要求、出厂检测要求、成衣安全要求等。学校本身更没有采购服装制度,服装验收制度等,对学生服装质量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并未列为重点要求,这让一些做工不精细、化学物质超标、面料质量差的不合格学生服装轻易流通到学生手中,轻者衣服开线、拉链损坏、衣袋漏洞、退色变色等,重者致使学生身体健康带来危害。另外,对服装中标企业的管理流于形式,只等企业生产完了收货,对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等疏于过程监督管理,或监管不到位,最终让学生服装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三)特殊的流通方式导致监管不到位

学生服装通过学校订购直接销售给学生,学校认可,学生无条件接受,甚至接收一些无货号、无标签、无标识的服装。另外,这种服装的生产与销售通常具有时间集中性和阶段性,往往在学校开学前后企业大批量的生产校服,如果在这一阶段监管部门不能及时监管到位,那么在其他时间段也许很难做到有效监管。这种流通方式大大增加了监管部门有效监控的难度。加之,监管资源有限,又让部分地区出现学生服装市场无人监管的情况。

三、学生服质量提升措施

监管部门、教育部门、生产企业亟需从解决当前学生服装突出质量安全问题、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全面规范学生服装的质量安全体系,构筑中小学生校服质量的安全防线。

(一)从生产环节加强学生服装质量管理

各有关部门要大力宣贯学习GB/T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等国家及行业标准,督促学生服装生产企业贯彻执行,生产前严格审视自身是否具备能力达到该标准要求。生产过程重视面料采购验收、规格工艺单和标志标识的准确规范,把好产品原料关、生产关、出厂关,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培养专业负责管理人员,全面增强员工维护消费者利益的职业意识,严格的管理制度,包括各生产流程的操作程序、规章制度等。

(二)从教育口建立准入制度加强系统管理

针对目前生产企业层次参差不齐,改变“低价中标”的市场环境,谨防以质定价的现象,应该尽快建立该行业的准入制度,建议教委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对学生服装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管理现状进行梳理,制订一个合格供应商考核办法,对于验收合格的生产企业面向社会公布,各学校按照自己实际需要选择。另外,还应该制订规范的采购合同,明确采购产品各项质量要求和违约责任,重点关注服装质量、款式、面料舒适度、工艺水平等内容,明确面料进货检测要求、服装样品和成衣检测要求、验收要求等。学校和企业应保障原料到成品各环节的质量监控,制定统一的过程监督标准和验收标准,确保生产过程符合标准要求,以及验收到位,谨防中标企业再次进行分包或转包,全面保障服装质量。

(三)以质量为中心全闭环加强监督管理

从生产制作到市场流通,全过程加强严格管理,包括面料、配件质量监管,从源头上确保使用合格材料;生产过程用数字监管的方式时时进行监控,同时不定期对生产环节的工序样品进行抽查,确保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杜绝不合格产品注入市场。监管部门应在学校秋季开学前后进行专项监督检查,对于检出严重质量问题的校服生产企业,列入“黑名单” 并向社会公布,同时抄送教育管理部门[5]。有关监督部门应与教育部门、学校、学生服装生产企业加强联系,共同努力保证学生服装质量,为学生们提供安全放心的校服。


参考文献

[1]韩丽,邵岩,张敏航.学生服装质量监管所涉产品标准之比较[J].中国纤检,2016(10):104-106.

[2]阿阳.生态纺织品与纺织产品基本安全项目检测[J].中国纤检,2010(22):58-60.

[3] [4]孙馨宇,董玮.浅议校服生产的质量监控[J].质量与标准化,2015(07):47-50.

[5]腾讯大申网.《上海校服新规:中小学校服双重质检才能穿》[ER/OL]. https://sh.qq.com/a/20130311/000232.htm


作者简介:牛凤言(1993年2月),女,汉族,河北沧州,供职单位:浙江方圆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本科学历,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