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教材 明确目标 读写融合 —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习作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8
/ 2

精读教材 明确目标 读写融合 —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习作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为例

刘晓燕

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高兴小学

摘要:习作单元是以培养习作能力为核心编排的的特殊单元,具有习作训练要素更加集中的特点。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是一种指向“学习表达”和学习作文的阅读,其价值意义在于文本的“典范性”。在教学精读课文时应精准研读教材,精确定位教学目标,巧借课后习题,落实教学目标,发挥“经典”价值,学习表达方式,巧设练笔帮助学生练习表达,在读写融合中形成能力。

关键词:习作单元 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读写融合


习作单元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是三年级上册开始出现的特殊单元,是以培养习作能力为核心编排的单元,具有习作训练要素更加集中的特点。整个单元以单元导语(点明语文要素)、精读课文(学习表达方法)、交流平台(梳理、总结表达方法)、初试身手(初步尝试运用方法)、习作例文(感悟、积累经验)、单元习作(呈现学习成果)六大部分组合而成,以读写结合的形式,聚焦习作能力发展的某一方面,使习作教学更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呈阶梯式上升。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是一种指向“学习表达”和学习作文的阅读,其价值意义在于文本的“典范性”——或者选材立意,或者布局谋篇,或者遣词造句。在教学精读课文时应精准研读教材,精确定位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表达形式,学习表达方法。下面,我以统编教材五下习作单元的《人物描写一组》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与思考。

一、精准解读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为主线,通过一系列阅读和习作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选择典型事例,并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具体地表现人物的特点。这个单元先安排两篇精读课文,然后是“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之后是两篇习作例文,最后是单元习作。习作单元中精读《人物描写一组》课文的定位,直接指向表达,强调从阅读中学表达,课后题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交流平台”以精读课文为例,梳理出本单元的学习要点——具体表现人物特点的基本方法。“初试身手”让学生学以致用,尝试运用写人的方法,为单元习作做好准备。两篇习作例文在典型的地方示范批注,从多个角度启发学生体会例文描写人物特点的写法。这几个板块相互融合,形成习作单元的完整结构。仔细揣摩习作单元的各个组成部分,体现出由读到写的基本规律,在精读课文中学习习作方法,由片段到篇章的写作中,形成习作能力,共同培养学生的习作素养。

二、巧借课后习题,落实教学目标

统编教材将语文素养分解为若干能力训练点,有层次地分布在课后习题。习作单元也不例外,其课后习题与普通单元的课后习题设计指向完全不一样,课后习题直指习作要素,凸显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掌握习作表达的方法。借助“课后习题”,可以帮助我们更精准地把握编者意图,了解每篇精读课文的训练点,为教学目标更好的落地搭建了支架。体现了语文要素的训练梯度和学生能力训练的螺旋式上升。

课后习题是编者根据学段目标、单元要素以及文本特点精心设计的,蕴藏着编者的意图,巧妙地提示了教师“教什么”,是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风向标”。教师要实现精准教学,关键要准确把握学情,做到教学有所取舍。而课前借助课后习题进行有针对的预习,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以《人物描写一组》为例,聚焦课文,可以清晰地看到编者安排的两个课后习题既包含了单元的习作要素又把本课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和教学的重难点涵盖了。第一题:默读课文,说说三个片段中的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这一题引导学生从具体描写的语句中把握人物特点。我觉得这一题指向阅读,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品读课文中,感受人物形象。在课前预习时,让学生自主阅读进行批注画记句子,写出人物留给自己的印象。第二题为举例说明三个片段分别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结合课文中的语句,体会这些方法的表达效果。这一题指向提高学生对“描写人物基本方法”的认识,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三个片段中的具体语句,勾连已有的学习经验,如三、四年级训练过的写人以及前一个单元学习的有关写人的文章,提炼一些写人的基本方法,试着梳理、提炼一些写人的基本方法,并体会其表现人物特点的效果。教师利用课后习题,结合学情,制订层次不同的预习要求,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样,既锻炼学生阅读的能力,又为教师开展习作教学提供了突破点。

课后习题作为统编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教学中,它具有导教和导学的双重功能。虽然不同的习作单元主题不同、要求也不同,但是通过课后习题的“精细”定位,立足习作单元整体,在仔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课后习题,能够更加精准的定位教学目标并落实教学目标。

三、发挥“经典”价值,学习表达方式

作为“经典”存在的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是专门指向习作的,是学生揣摩和发现习作方法的凭借。经典老课文走进习作单元,其价值意义在于文本的“典范性”——或者选材立意,或者布局谋篇,或者遣词造句。在理解内容、朗读课文、积累语言等方面不宜作过多要求,因此对于这些基本的学习内容,必须依据学情基础、课文特点有选择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写作意识,从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引导学生体会经典老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寻找文本的“样本”语言,学习作家独特的表达方法,上“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五年级下册习作单元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第一篇《人物描写一组》由3个片段组成,分别描写了小嘎子、骆驼祥子、严监生三个人物形象,每个人物的个性非常鲜明,每个片段,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是人物描写的经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的放矢,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精读课文时,应该关注什么,学些什么。

如我在教学《摔跤》片段时,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作家徐光耀先生,主要抓住人物的什么来写。学生默读课文后感悟到作者主要抓住动作来描写。第二,让学生找出写动作的句子,圈画出表示动作的关键词语:如带有比喻色彩的动词“虎势儿一站、公鸡鸽架”,猴儿似的“蹦来蹦去”等。第三,引导学生探究摔跤这个大动作分解成的一连串动作:“推、拉、拽、顶”,“塌腰、合裆、鼓眼”体会小嘎子和小胖墩两人的比赛过程有什么独到之处?从而发现“大动作分解成细小的一连串动作”的描写特色。

而教学《两茎灯草》则抓住经典语句严监生在诸亲六眷上前来猜测他伸着两个手指是什么意思的句子,通过“一手一指一眼”的动作细节转换角色体会人物内心:“假如你就是严监生,在做这些动作神情时,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接着,通过比较、感受四次描写的变化摇两摇;滴溜圆,狠狠摇,越发紧;闭着摇,指着不动;点头、垂手、没气,让学生感受人物内心由否定到愤怒,从无奈到不甘,从悲伤到绝望,最后终于瞑目的层层递进,感受这种柳暗花明,富有戏剧性的生动描写,学习表达方法。

四、巧设练笔搭支架 降低难度练表达

阅读是理解、内化,写作是倾吐、表达,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当代语文教育家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教师出于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独特目的,就必须关注课文‘怎么说’,必须侧重课文的言语形式。”因此,教师要注意为学生搭建写作支架,引导学生解锁作者写作的密码,真正实现从习得、内化到运用的能力提升。《人物描写一组》中,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课后习题,创设情境,设计练笔作业,实现读写迁移。教学中,我设计了“班级人物风云榜活动”,让学生写身边的同学,但并不是写一篇完整的作文,而是针对《人物描写一组》中习得的方法,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梳理得出:捉住动作描写,感受人物形象。练笔时先观察视频,给出一定的情境,巧搭支架,降低难度。然后再现课文中的经典语句如“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体会动作+心理写活了小嘎子的机灵好胜,从而设计出练笔小妙招:动作+心理,动作+神态,或者动作+语言的形式,写一个特定情境中的同学,表现人物的一个特点。这样给出方法指导,既告诉学生描写人物要抓住特点,又明白了描写人物不要面面俱到。

叶黎明教授在她的《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中讲道:“练习是促成读写结合的关键,练习是从阅读到写作、从阅读到听说、从阅读到生活、从阅读到其他学科、从阅读通向无限可能性的桥梁。”“习作单元”就是这样的训练“立交桥”。所以,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教学需要教师立足单元整体,精心研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落实语文要素,衔接各个部分不断促进读写融合,有层次、有目标的指向习作,让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呈阶梯式上升。

参考文献:

[1]杨树亚《习作单元中的经典课文如何教》2020.

[2]赵菲《聚焦习作单元,在阅读中学会表达——习作单元精读课文例谈》2021.

[3]姜凌佳《读写融合: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旨归》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