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9
/ 2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

苏丽萍

南宁市北湖路小学 广西 南宁 530000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学瑰宝,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古诗词教学迎来更大的挑战,古诗词的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古诗词的体裁特点与现代汉语表达存在差异,出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老师课堂教学低效,学生对古诗词积累产生畏难甚至是轻视心理,大部分学生古诗词的积累量达不到要求,这对于《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积累经典诗文的目标相背离。

那么,教师要如何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进学生古诗词学习积累主动性?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结合整体课标要求、单元目标要求和课时目标要求,笔者认为可以利用以下方法建构高效课堂。

1、趣味入诗

(1)巧借声像资源法

“儿童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让儿童感知美的形象,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前提和基础。”而古诗词特有的体裁特点——短小精炼,字深意重,既有情境和意境,又兼具哲思。这样的题材特点。这样的题材特点使得学生在达到教学目标上存在一定难度。为了让学生一开课便走进富有诗文味的课堂,教学中可依据诗文内容等特点,紧扣古诗词的情感基调,借力多媒体信息技术,巧用声像资源,趣味导入开课。不论是图片、音乐还是视频等手段,都是以古诗词教学需求为落脚点,从创作背景、作者故事等多角度调动学生感官,以“趣味”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在浓浓的古诗词韵味氛围中进入课堂学习。

(2)紧扣文题设疑法

纵观部编版的古诗词的课题,或多或少隐射了主题思想。因此,教学时教师紧扣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通过对古诗词课题的设疑,为全文预设情境。例如:在教学《夜书所见》时就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想一想,课题是什么意思呢?由“所见”二字,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想问的?以“见”字引发学生思考“诗人看见了什么?”,进而引导学生走进诗歌释疑,走入诗文浓浓思乡情境中。

(3)援引它文兴味法

新授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搜集与当下课堂古诗词有关的作品,或者是教师直接复现相关诗句,可以是同一个作者,同一个主题,或者是同一时代的古诗词。比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教师就通过是设立小小展示台的方式,鼓励学生上台诵读或展示课前搜集的古诗词篇章。这样既调动学生的古诗词搜集积累兴趣,又契合了当下的课堂学习内容,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由学生展示援引它文的方式激起了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并且让教师教得轻松。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课堂实践证明,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知诗人解题意,这样的趣味导入能够更好得引导学生走入课堂。

2、领会文意

在古诗词教学中,导入是开课第一板块,第二板块就是领会古诗词的内容大意,这是古诗词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往往会落入传统的逐字逐句的分析讲解中。学生在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中,逐渐丧失了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那么,我们能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领会文意而又不会导致过度分析呢?经过讨论,我们小组成员认为可以借助以下几种方法。

(1)借助插图注释大胆猜测

部编版教材编排设计符合学龄特点,富有童趣,每一篇古诗词都对应有与之有关的插图。除此之外,鉴于古诗词的题材特点,还对较为难懂的字、词给予注释说明。可见,教材的编写意图就是希望读者在插图和注释的提示下能读懂古诗词。六年级学段目标描述中也有对古诗词学习的明确要求,即“通过注释和想象体味作品的内容”。因此 ,教师一定要关注到古诗词的课文插图和注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这两个板块,掌握古诗词自主学习的方法。在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课堂中,为了能帮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读懂文意,可以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出示学习任务和方法,让小组内学生能掌握借助插图注释大胆猜测文意的方法。在教学古诗《江南春》时,设计了小组合作,出示学习任务给学生进行探究:借助插图注释,小组大胆猜测古诗大意。又如教学《书湖阴先生壁》一诗时,我们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排闼”的注释,并逐一解决诗文内容理解上的难点。这样的课堂呈现出来的观察结果,可见是非常有效果的,生生互助和教师及时点拨相结合能有效避免逐字逐句分析式碎碎念,学生得法,学习有效。

(2)抓住诗眼联系前后推敲

抓住关键词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而古诗词中抓住诗眼,联系前后推敲也是理解古诗词大意的重要方法之一。古诗词字深意长,最精炼传神,最能表现诗歌主旨的那一个关键词句,就叫作诗眼,诗眼往往贯穿整首诗歌。抓住诗眼,也就读懂了一半。例如:在古诗《宿建德江》的教学中,抓住了诗眼“愁”字让学生思考:面对黄昏的落日,为什么心里会涌起“新愁”?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很快能抓住诗眼,并还能联系诗文前后进行推敲,就能感受到诗人的羁旅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3)联系生活旧知触类旁通

古诗词重视积累,不单是会读诗文,诵读名句,学习的过程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由低到高的学段递进学习中,我们不断的积累关于古诗词常识,比如“促织”指的是蟋蟀,再比如“见”作为通假字时同“现”,出现之意。诸如此类的常识积累能帮助学生在理解古诗词内容时举一反三。在《敕勒歌》中就出现了上文所述的“见”字,学生明白了“见”就是出现的意思,那么在接下学习辛弃疾的《西江月》时,就就能联系这一首诗歌进行诗文常识的迁移,调动已有旧知,理解“转溪头忽见”的诗句意思了。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宿新市徐公店》的诗文大意时,学生联系四年级上册学过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中“竞走”之意,很快就理解诗文“儿童急走追黄蝶”中“走”是“跑”的意思。

3、入境悟情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关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和品质在古诗词教学中天然的优势。精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中传递的富有魅力的思想,领悟深刻的人生哲理。想要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入境悟情,就需要还原情境,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有层次的诵读,由意象到情感,真正走进诗文意境。诵读不是简单的读通文句,而是读出诗蕴。利用诵读和情境创设相结合来展开教学实践。以三年级上册《山行》为例。教学中,教师利用示范读和模仿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在初读诗文时,先达到音准句顺,字正腔圆知大意的目的。紧接着,利用图片、声音和动画创设情境,让学生看着石径小路弯弯曲曲伸向远处山林,白云升腾处隐隐约约可见几乎人家,夕阳斜照,马儿甩头轻哼,诗人陶醉在枫林之中。再读诗文,学生逐步走进情韵悠扬的诗歌情境,诵读的节奏更加明晰,学生在情境渲染中读得有板有眼而有韵律。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教师还通过配乐读、表演读的方式,带领学生走入如画一般美妙的诗歌当中。

引导学生入境诵读而悟诗情,是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常用到的有效方法,反观以往课堂之所以达不到入境悟情的效果,是因为诵读没有层次,在引导时缺少有效情境的创设。可见,声像结合渲染,语言旁白引读,转换角色体验、想象等多种手段深读诗文,还原情境,学生诵读能有滋有味有意境,悟诗情,水到渠成。

4、积累诗文

古诗词学习打开学生文化视野,是对文化的理解,而积累背诵则是对文化的传承,是中华经典文学的传承。主动的积累和展示更是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和自信的态度。在古诗词课堂实践的积累中,我们可以在不同的课例中对比,组合选用上述方法。实践表明,这样的方式去引导学生背诵积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更浓,识记更加轻松,课堂教学效果也更好。

5、拓展延伸

作为最后一个教学板块,“拓展延伸”是建立在课堂积累和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的补充。在这个板块中,我们引导学生延伸学习到课外。比如:将新学的古诗词作为表演进行展示;进行诗配画手抄报创作;小组合作收集同主题、同作者或是同时段的古诗词作品来诵读等等。学生学习积累学习古诗词兴趣相较传统课堂更有提高。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堂观察和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以提高教师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方法研究。从实践研究结果来看,教师和学生都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