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9
/ 2

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朱月月

淮南民生中学

摘要:在以新课堂改革为指导方针的大背景下,小学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思想与方式应做出相应改动,其重点应放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知识积累,而为达此目的主要手段之一便是为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爱上阅读,并且能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主动阅读,从书籍资料中积累知识,为将来的学习与人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教育;阅读习惯;培养策略

目前,部分小学语文教师针对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教学手法仍然以遵循传统为主,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高效阅读,积极推进教师的教学进度并提高学生个人素质值得思考。本文将尝试论述正确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必要性及具体的实施策略,以供参考。

  1. 明确培养阅读习惯的必要性

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无论在学习或是日常生活中都至关重要。但由于现今小学考试标准

并未涉及过多的课程标准外阅读知识积累内容,时常会因为培养成效不明显或起效慢等原因,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上略微松懈。事实上,这一教学培养内容重在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用传统应试教育“只看成绩”的视角进行评估是极度片面的。教师应以长远的目光构建对学生的教学培养计划,在教学工作中安排好阅读积累相关的课程内容,重在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基础。

为证明该教学内容的必要性,教学中在同年级的两个班级中随机抽取并研究了数分样本,大致结果如下:

样本中来自未实施阅读习惯培养的班级,其一般测验的成绩与重点进行阅读培养的班级相比差距不大,但在考验学生个人学习素养的小学学科检测中,以及课外拓展知识测验时,后者取得了明显更好的成绩,这代表其综合水平显然高于后者;而在作文竞赛、朗诵竞赛、知识竞赛等课外活动方面,后者亦有着前者无法相提并论的优秀表现。由此可以看出,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仍然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正向引导作用。

  1. 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

在教师明确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性之后,实施具体教学方式之前往往会遇到学生无

法对阅读产生较大兴趣这一问题,究其原因,大部分源自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智尚不成熟且出现叛逆倾向的阶段,极易产生厌学心理。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最好的手段在于不要让学生认为阅读是“强制性学习”的一部分,应引导其将阅读变成自身的一种良性喜好,从而调动学生在阅读方面的积极性。

为达到此目的,教师首先应当确保尽量不要给予学生在阅读方面的硬指标,以推荐写作手法优秀且通俗易懂的书籍文章为主,并精心挑选内容更加具有趣味性的选段,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朗诵和文字展示;针对阅读兴趣过低的学生,教师也可以退而求其次,选择文学色彩相对浓重的经典漫画作品提供给学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多感官上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

以一种现今年轻教师奉行的阅读培养方法为例: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便可经常引入课外书籍里的优质内容辅助讲授,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对这些优质文句产生记忆,而后再将语句的出处书籍图文版推荐给学生,学生便会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找寻自己熟悉内容的本能反应,从而正面影响阅读效果,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会被激发出来,相对积极地主动寻找课外文字内容进行阅读。

  1. 选择多种教学策略

事实上,不只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部分成年人而言,长时间的阅读都会显得略微枯

燥。为避免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在进行阅读培养教学的过程中时常改变教学手法,尽量不要让学生感到乏味,亦可以从多方面打开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思路。

在单堂课中,教师应当在课堂导入、知识点讲解、学生讨论、总结等阶段不断灵活变更自己的策略,并及时从学生的情绪表现和课堂积极性上分辨学生是否对当前的教学手法产生疲劳或反感。为达到此目的,教师需要在授课之前对多种情况做好准备工作,且能够积极思考,将不同的策略临时结合到一起,产生一种新的授课手段;

而对于长期教学规划而言,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阅读习惯的培养过程拆开,循循善诱地为学生提供合理引导。注意,过于追求成效的“拔苗助长”式教学是不可取的,原因在于该阶段的学生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来接受、理解并消化知识,违逆此过程容易产生相反效果。

教学中,语文教师可在课堂中让学生先以某一文学作品的选段为主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兴致并有效进行课堂导入,而后参与到学生中来,倾听学生自己对段落的见解,并对有硬性错误的内容加以修正,期间可以选用PPT演示文稿展示相关图片或表演性朗诵等方法缓解学生对纯文字的审美疲劳,最后,以教师自己对段落主旨的总结为结尾;而在进行此种教学手段的长期实施过程中,教师最需要注意的是提供给学生的文章选段的选择,可先从便于理解的同龄人优秀作文入手,慢慢引入经典儿童文学,做到既不要一直保持低难度,使学生无法完全展开思维,也不要在开始时难度过高,令学生无从理解。

  1. 使学生养成阅读后总结的习惯

在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中,学生自身往往会忽略阅读后的总结,教师需要在这

一方面重点对学生进行引导。首先,教师要明确小学阶段的学生不爱做阅后总结的原因主要在于相关意识的缺乏,其常常会认为通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就等于将其掌握。因此,教师需在学生完成阅读后,针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且要重点关注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内容,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学生进行读后总结的方向,其成效将远远高于传统的读后感写作。

如若学生对于该方法有部分抵触心理,教师也可以将策略改为提出问题后让学校小组讨论,而后以小组的方式进行专项调查报告,这种改进方式能够避免学生个人对无法回答提问而产生的挫败感,但需要较高的班级整体水准。

在此,我们可试想一种模拟情景:

学生在完成文章阅读后,教师可从“写作思路,写作情感,文章主旨”三个方面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纸上作答后上交,对于无法理解写作思路的学生布置制作阅读思维导图的作业,对在文章主旨方面理解不够透彻的学生布置适量的阅读题,而对于薄弱于理解写作情感的学生则需要选择布置传统的读后感写作,使其在读者的角度感受作者文字中的情绪。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重点在于抓住其心理特征及灵活变动教学方案。这种能够影响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学内容对于教师的个人水准亦有着较高要求,教师应认真准备教学内容,做好自身本职工作,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义年.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养成探析[J].学周刊,2021(31):45-46.

[2]吴金云.谈阅读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J].小学生(下旬刊),2021(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