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 2

浅谈 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杨欢 1 ,邓水生 2

  1. 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2. 2.宜丰县林业局


摘要:对森林资源进行信息化的管理,能提高工作的效率,使经营管理更为科学化,但建设要求资源管理、森林防火、森林经营等系统功能均要具备。同时还需各个子系统相互配合,以确保数据的统一性、时效性,把信息系统应用成效提高。但当前森林资源的信息化管理现状未臻理想,人才队伍的建设还需加强、落实。亦需改善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等措施的落实,进一步提高信管技术的应用效益。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管理建设

引言:

21世纪时代背景下,森林资源属于战略性资源,其作用非常的重要。此类资源的数量以及质量直接影响到相关森林功能的发挥,更关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开展森林资源的动态监测,是掌握资源消长变化,制定管理决策的关键。

而今“互联网+”深度推进,实现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的信息化成为可能。运用高新技术,促使森林资源监测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构建统一的管理平台,实现更为高效动态监管。

一、项目现状

(一)缺乏系统性、整体性

森林资源监测涉及部门众多,且各业务的主管部门不相同,长期存在各自为政,进而逐渐暴露出如下问题:

一是造成了人、物和财力的重复投入,使监测成本增加;

二是整体上监测工作的协调不够。并且数据不统一,其时效性、综合性、及权威性不充分;

三是目前形成的统一数据的相应共享和综合的分析评价,已不适应新时期的林业发展和我国生态建设的要求[1]

(二)本类信息数据库的整合面临难题

相关数据库的整合,面临诸多难题:

一、现有数据库的标准不统一,各类数据库仍根据业务进行划分、构建,且大多以县级为单位展开构建;二、信息的共享不通畅。有关业务部门单独开展业务平台的建设,缺少对应整理规划和横向的协调;三、对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较低,因应用系统的支撑能力不足,导致仅少数人各类信息资源,无法广泛应用。

(三)及时更新、年度调研仍有瓶颈

林业部门每年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进行此项资源监测,亦是成效明显。然而目前采用的抽样监测技术,因无法落实至山头地块,难以客观反映森林资源的消长之情况,且及时更新数据和年度的出数,同样遇到其对应瓶颈。

其主要原因:一为地区森林资源的基础数据不够扎实,二为项目经管水平仍有待提高,三为本类资源及生态效益的监测等模型仍需继续完善[2]

(四)监测技术方法,有待深入研究

近年来,林业部门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发展,有了一定成绩,也积累相应经验,但均存在信息综合平台建设的滞后情况。

具体主要表现在协同性差、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较少、专技人才缺乏等的方面,进而造成各业务系统之间无法全面地实现数据的共享、还有业务互动,阻碍了项目的信息化发展进程。

二、信息化管理优化对策

此类管理问题,主要体现为林业部门于信息化管理森林资源,意识不强、资金缺乏、专业技术的水平低,与缺乏相关信息化管理实践、对于自然灾害的预准度低等数个方面,对此提出以下优化对策。

(一)人才储备

林业现代化发展,首要是设立信息系统,实现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但前提需足够人才队伍作为支撑。对此,加强人才的培养便意义重大。

资源信息化管理难度较大,对此项人员的管理技术、设计等技能的要求较高。对此可组合技术设计、专项的员工及管理人员,以成立专业团队。加强培训基层人员专技,更新其思想技术与意识,从而为本类现代化的发展助力。

(二)加强资源保护

首先保护好保护区内的森林资源,防止区域内资源被盗窃与破坏。其次可进一步优化保护区周边相关环境,对此应设立防护林带,加大周遭植物与此类环境的保护之力度。

截至2016年底,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查明的高等植物有2398种。其中被子植物有190科782属1951种,裸子植物有7科13属19种,蕨类植物有36科79属190种,苔藓植物有61科136属238种。在高等植物中,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和银杏3种;同时,野生动种方面,已查明的软体动物有14科19属27种,昆虫有21目222科989属1607种。在脊椎动物中,有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云豹和豹4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

(三)改善基础设施

目前,保护区的基础条件较成立时期大有改善,但部分基础设施还是有所欠缺。首先国家、政府应加强重视,加大资金的投入,引入对应社会力量,加强本类的现代化建设,优化经营的环境。其次加强此项内部的改革,完善管理制度,强化培训。

最后加强与畜牧、种植业等产业的联系,加强产业扶持,为项目管理提供基础保障,带动林业的现代化与信息化发展。

(四)加大资金投入

林业部门与政府,应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强资源的整合,优化相关结构、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将管理水平提高。根据实况制定长期发展路线,加大项目资金股份的筹集,实现其经济的高效利用。还需加大资金的投入,以确保软硬件购置、与网络系统的建设。

基于此项信息化建设技术的可行性分析、专业应用软件以及能熟练掌握此类软件的用户必不可少。可见加大相应资金投入、应用软件的开发,与面向对象设计技术等先进科技的整合意义重大,继而确保系统用户操作可简易流畅。

而且,官山自然保护区自成立以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1981年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2200公顷,2007年晋升国家级后面积为11500.5公顷,保护区面积不断扩大、级别不断提升,保护力度得到了不断加强,也说明了党和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工作越来越重视[3]

建区以来,特别是2007年晋升为国家级后,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保护区各方面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99年,保护区被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四部门联合授予“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单位。”

三、前景和展望

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相关文件要求,于2020年前建成健全、具相当规模的林业信息化体系。开发空间信息技术,建立以地理信息、卫星遥感信息、林业的综合监测信息、还有生态评价信息为基础的此项信息化平台,为各级林业部门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加强高新技术应用,进一步整合本类资源经营业务,及时入库变化数据,形成“一张图、一套数、与一平台、一体化”。

  1. 结束语

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依托林业部门之现有软硬件资源,开展工程实施投资与工程的周期得以优化。信息系统的建设亦解决了传统资源管理是主观化、费时费力等缺陷,资源的模拟、报表统计、数据查询等任务更为便利。决策者能模拟预测资源数据,提供科学化决策的基础保障。查询此类资源信息更方便。提高的林业信管水平,缩短办事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从而真正带动江西地方林业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田晓晖、李国志、朱安明. 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J]. 林业科技通讯, 2020, No.571(07):69-70.

[2] 周杨杨, 冯仲科, 陈世林. 我国面向森林资源管理的监测体系创新研究[J]. 世界林业研究, 2020, v.33(02):85-91.

[3] 刘伟. 基于动态监测工作的森林资源管理探究[J]. 科学与财富, 2019, 000(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