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春江无月明——品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2
/ 2

何处春江无月明——品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岳晓蓉

运城市康杰中学, 山西 运城 044000

摘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到朗朗明月,总会浮想联翩。多愁善感的诗人更是如此。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是李白的寂寞与孤独;“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是杜甫在战乱中的对亲人对故乡的思念;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是帝王词人李煜沦为阶下囚的伤感……皎洁的月光在诗人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丰富的感情。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一位诗人因这轮明月而流芳百世。他,就是张若虚,一生仅留下两首诗,但《春江花月夜》,却以“孤篇横绝全唐”,成为千古绝唱。

关键词:作品品读

张若虚,唐代诗人。生平事迹都不可考,只知道是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他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他们都是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古代属吴郡,也叫吴中,因此人们称他们为 “吴中四士”。扬州自古繁华,富商巨贾都梦想着“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文人骚客更是对扬州情有独钟,“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而张若虚的故乡就在这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人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或许是久未归乡吧,在这个春天,那一轮明月,引发了他对故乡深深的思念。《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旧题,但在张若虚的生花妙笔之下,却焕发出别样的光彩。闻一多先生称这首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让我们来细细品味。

诗篇的题目就令人神往。春、江、花、月、夜,集中体现了最动人的良辰美景,诗就从这五个方面切入,把由此引出的种种意象穿织组合在一起,反复咏叹。“月”贯穿全文,统领着诗人的思绪:月照春江——月生感慨——月寄相思,一切,都笼罩在朦胧的月色中。

1 月照春江——景色美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开篇紧扣诗题,勾勒出一幅美轮美奂的春江月夜图。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仿佛和大海连成一片。(这里的“”是虚指唐诗中把长江下游宽阔的江面也叫做海)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下的花树上像有细密的雪珠闪耀。皎洁的月光如白霜般从空中流泻而下,荡涤了世间万物,将大千世界染成梦幻般的银辉色。既实又虚,似梦如幻,恍若仙境。让人不由地想起朱自清先生的笔下的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只不过朱自清先生写的是荷塘,而此处是浩浩荡荡的春江,沐浴着朦胧的月色,更加的迷离悠远,神话般美妙。

2 月生感慨——哲理美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江天一色,孤月高悬,空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引起了诗人的遐想:江边,什么人最初见月;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代一代的人都消逝了,只有滚滚的长江依然在滚滚的流淌。宇宙永恒,人生短暂,这种感慨古今皆有。如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送应氏》);王勃的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诗》);刘希夷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代悲白头吟》)……他们更多的是叹惋和感伤,而张若虚却别开生面,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体的生命虽然短暂,而作为群体的人类却代代绵延,人生无穷尽,明月共相伴。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伤感,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他在大自然与人类的比照中,体悟到的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哲理,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欣慰和力量,使我们听到初、盛唐之音的回响。

人类代代相传,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在等待什么人,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月下美景转到了下半篇的男女相思。

3 月寄相思——情感美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白云飘忽,就像漂泊的游子行踪不定。“青枫浦”一名双枫浦,泛指离别地点。唐汝询曰:“有乘扁舟为客者,有登楼而伤别者,己与室家是也。遂叙闺中怅望之情,久客思家之意。”真是一种相思,两地离愁。

以下八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但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思念之情。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为传神:既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又赋予了月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伤心,想和她作伴,怕她寂寞不忍离去。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中、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更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此时此刻,月光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我多想随着月光投入你的怀抱,但是,望长空,鸿雁远飞,却飞不出月的光影;看江面,鱼跃深水,也只能激起阵阵波纹。

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鱼雁”,古代称书信。传说有人剖鲤鱼时,见鱼肚有书信,“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饮马长城窟行》),后人便把书信叫“鱼书”。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鸿雁是候鸟,往返有期,故人们想象雁能传递音讯,因而书信又被称作“飞鸿”、“鸿书”等。《汉书.苏武传》记载,苏武出使匈奴,被扣19年,流放到北海(西伯利亚的贝尔加湖)牧羊。后来汉匈和亲,单于谎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无奈,只好放了苏武。 “鸿雁传书”一时传为美谈。(《西厢记》中莺莺叮嘱张生“你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休要金榜无名誓不归” 。)

“尺素在鱼肠,存心凭雁足”,可以传信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思念。共望月光却无法相见,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诗人借着这些典故,把笔墨很自然地从思妇身上转到了漂泊在外的游子身上。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花已落,明月已残,可游子的回归依然遥遥无期。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凄苦之情。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江边的树林,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

诗人融景、情、理为一体,把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宇宙人生的感慨以及游子思妇的愁情结合起来,汇成了幽美而邈远的意境。整首诗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4 结语

很多人都喜欢《春江花月夜》,但你要问喜欢它的什么,或许一时说不出,大概是 “喜欢你,没道理”吧;或许只有一个字:美。的确,它很美,美得不可抗拒。在我的心目中,《春江花月夜》从来是一个梦境,那么纯净、澄澈,同时又那么迷离、恍惚;那么细致精美,又那么空旷辽远。除了梦境,还能是什么呢?闻一多先生说“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那就让我们用心去感受那月光,用心来品读这美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