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主题式教学策略微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2
/ 2

《乡土中国》主题式教学策略微探

李春阳

陕西师范大学锦园中学 710016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在新编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新加入了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红楼梦》,面对整本书阅读,众多学者、教师开启了新的探索之路。在目前的整本书阅读中,仍然存在单一化的程式教学,因此,有效开展多元化主题活动阅读教学是一项十分必要的教学举措。本文以学术研究《乡土中国》为例,试图探索出学术研究著作的主题活动设置方向,为学术著作的多元化主题阅读提供可鉴之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多元化主题活动、阅读教学、《乡土中国》

自1941年叶圣陶先生首次明确提出整本书阅读的概念,到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任务群之一写入,历经大半个世纪,整本书阅读作为阅读教育的一种方法,终于得到广泛推广和实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本任务群的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整本书阅读依然面临不少困难,以学术著作《乡土中国》为例,学生首先缺乏对学术著作的阅读兴趣,其次是缺乏学术著作阅读经验,而且缺乏深入阅读的理性思辨。

温儒敏先生在《“整本书阅读”功夫在课外》一文中提出“本来读书方法很多,但围绕一本书的阅读重点学习某一种适合的方法”,也就是“一书一法”,当我们阅读经验不足时,常常是像温儒敏先生说的“连滚带爬”地阅读,但面对学术著作《乡土中国》“连滚带爬”很容易囫囵吞枣,不知其味,需要“教师指导,纳入学习计划”。黄厚江老师在《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中提到“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文本处理大致要经历这样几个环节:文本理解——文本解构——文本重构——内容选择——内容整合(活动设计)”,受黄厚江老师的启发,我设计了以下阅读指导方法:

一、教给学生学术类文本批注方法

面对学术类著作,学生必须提起解剖刀——笔,在“摸爬滚打”式通读全书后需要二次回炉,勾画圈点,学做批注。费孝通在本书1984年重刊序言里说明“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那么本书理解的关键就在于作者提出的一个个概念,和概念与现象之间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一般的批注对象,那么面对本书,学生批注的对象大概为以下几类:概念、观点、论据、精彩语段、不理解的词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自主选用不同的符号标识不同的批注对象。读者批注的内容不尽相同,或阅读感受,或解释补充,或语言鉴赏,有感而发即可。

二、构建思维导图

画各章及整本书的思维导图也是批注的一种,有助于我们理清各个章节及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本书主要采取了中西对比的思维方式,概括中国乡土特点,用中西对比的视野来观察对象是学术类著作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如课本上所选钱钟书的《谈中国诗》。另一方面,全书采用了大量的调查实例也体现了费孝通先生“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的求真求实、知行合一精神,构建思维导图时渗透学术研究思维方法,这也是学术类著作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

三、多元化主题设计

多元化主题设计是文本处理的最后一个环节——“文本整合”,这个环节的活动设计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回归本书,在回顾本书整体内容的基础上,整合书中的重要观点,并进一步思考本书更深的价值意义。为此,我拟定了三个主题作为展览的主体部分,邀请全班学生选择一个主题组队完成展出设计(学生也可以自拟定主题)。

(一)

作为一部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有它自己独特的价值意义,正如费孝通先生在前言中所说,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那么立足本书所处的时代,结合本书的相关章节,从不同角度概括费孝通认识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一个具有哪些特点的社会?(可与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展开)

环境特征:熟悉的、不流动的、尊崇礼俗的

政治生态:外在结构——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

内在规则——礼治秩序

情感特征:夫妻淡漠、同性情深

(二)文字勾勒的漫游路径——从乡土走向现代

《乡土中国》论析的是旧中国的农村,它的问世到今,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乡土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变”中又有哪些“不变”?重读经典,我们依然能从本书发现现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我梳理了八点,其中差序格局和血缘聚居依然不变,其它都已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学生合作概括“变”与“不变”,并给出相应的实例。

1.人口大规模流动,青壮年脱离土地,农村逐步空心化;

2.城镇化发展较快的基层农村,熟人社会逐步过渡到陌生与熟悉混杂的社会;

3.文字下乡已经完成;

4.差序格局依然是基层社会的主要格局;

5.礼治过渡到法治,法律面前求平等;

6.家族在形态上缩小,分家成为普遍现象,同时家族失去了生育之外的功能;

7.男女关系由疏离走向熟悉;

8.礼治过渡到法治,人们由主动服膺于传统过渡到法律,教化权力淡化;

9.社会关系上农村依然以血缘为坚固纽带。

(三)文字塑造的鲜明主体——乡土儿女的群体共通性

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保持着相对的稳定,这片安宁的土地养育出的儿女具有哪些民族共通性?比如中国人共通的个人理想、家庭期待、社会理想、精神品格等。

1.中国人的乡土情结。安土重迁、衣锦还乡、落叶归根.......这些熟识的成语无不表现着中国人的乡土情结,正如第一章《乡土本色》里所说“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虽然我们已经从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但乡土情结依然如基因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里,相应的事例有很多,如每逢过年,那些漂泊异乡的儿女总会跨越千山万水,回到生养自己的故土;外出赚钱的人们总会将多年的积蓄变为家乡的一幢气派的建筑——家;走到哪里就将种子撒到哪里,将种菜基因刻进基因的中国人......

2.中国人追求的理想社会。老子希冀的“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社会实际上是古代中国基层农村百姓的理想社会,乡土本色因不流动而产生的村落之间孤立、隔膜为小国寡民的社会提供了存在基础,古代文人士大夫推崇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正是这种理想社会的完美表现。延续到近代,费孝通先生笔下的基层乡土社会依然是以我为中心的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生育生产,追求稳定、家族的和谐壮大。进入现代社会,人们涌进城市,小国寡民的宁静社会已经成为落后文明的代表。实际上,农业社会的理想国度一直都是“小国寡民、鸡犬相闻”的桃花源。

四、结语

学术类著作阅读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引导学生把学术类著作读懂、读厚需要教师更多的心力,“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感受读书之美,养成好读书的习惯”则是我们共同的期望。


一、参考文献:

  1. 学术期刊类

1、温儒敏,把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当作语文教学头等大事,语文建设,2016(09)

2、黄厚江,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上)(中)(下),中学语文教学,2014(01/03/04)

  1. 学位论文

  1. 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策略初探 孙晓雪,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06)

  1. 专著类

1.《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整本书阅读之理论基础》 吴欣歆 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