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职“问题学生”的转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3
/ 2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职“问题学生”的转化

喻爱梅

顺德区胡锦超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省 佛山市  528305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中职学校“问题学生”的现象,分析了“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及本质特征以及给中职正常管理和教学秩序带来的困扰。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重新解读 “问题学生”,并提出如何转化“问题学生”的建议。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问题学生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幸福 转化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中等技术劳动者为目标,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职业素质教育。在大力倡导中等职业教育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今天,中职教育依然摆脱不了学生生源差,社会评价不高的现象。在老百姓的眼里,中职是没有选择的不得已苦衷。如何激发他们的潜能,学到一技之长,是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必须思考和面临的问题。

  1. 传统意义上老师心目中的“问题学生”以及采取的措施

1.1问题学生的界定”

班主任一般会根据每个学生的入学成绩情况以及初中老师的评价初步筛选出自己班上的“问题学生”,他们经常会出现迟到、睡觉、打架、沉迷网络、懒惰、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等表现。这些“问题学生”也就成为了老师的“心头大患”,重点教育对象。

1.2面对“问题学生”班主任的常用教育方法

1.1.1讲道理,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班主任会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跟他们讲道理,希望可以感化他们。但他们在心理上早已屏蔽了这种道理输入,或者说道理他们都懂,但无法落实在行动上。

1.1.2集中教育

学校和级组为了减轻班主任的负担和教育的难度,会把这些问题学生集中起来,由政教处或者级组统一进行教育和管理。这种集中式教育确实给班主任减压了,但收效甚少,有时反而会激发更多的矛盾。很容易造成“破罐子摔破”的现象。

1.1.3“账单式教育”

为了让学生能够改过自新,“杀鸡儆猴”,有些老师会在专门的本子上记录该“问题学生”所犯的错误,这样在处分学生或者教育学生的时候可以做到有据可依,避免学生赖账。这种做法有时会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但更多的是带来的负面效果,师生关系紧张,学生越来越不自信,很多时候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受处分,从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2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重新解读“问题学生”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他的出现给传统主流心理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倡导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心理问题,转向人的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

2.1问题行为是“问题学生”的需要受阻时的自我保护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看来,每个人都拥有着积极向上的完善自我的要求和潜力。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环境下,一个学生的好坏基本上都是通过成绩来判断。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经常受到老师、家长的冷嘲热讽,没有归属感,自尊受到伤害,自我的价值得不到父母及社会的承认,他们就会被迫使用了自我保护的措施,在学校的学习和考试之外去释放自己的压力。从而自然而然地去寻找满足自己的需要的途径,这些途径又往往与我们社会的基本要求相违背,这才是导致“问题 学生”出现的最主要原因。

2.2问题行为是“问题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扭曲方式

如果在生活中个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他们就会对生活产生厌恶,陷入困境。同是青少年缺乏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所以他们很难正确地对问题进行处理。虽然“问题学生”所表现出的一些行为在我们看来是不正常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但是这也体现出他们面对困难时寻找新的解决方法的决心。 虽然他们的行为有失恰当,但是这种反常的行为背后是他们不愿意自我放弃和想要证明自己人生价值的强烈的决心。

2.3、问题行为可以为“问题学生”提供成长的契机

“问题学生”虽然会因为陷入困境而出现问题行为,但是困境中仍存在着可以让他们成长的机会。外部对他们问题行为的看法给他们提供了从另外一个角度认知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认识自己,战胜自己,“问题学生”在经历过自己的特殊阶段之后,可以迎来自我完善的契机。

3利用积极心理学,中职班主任转化“问题学生”

教育者并不只是对问题学生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而主要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包括外显的和潜在的),并在实践中进行扩展和培育这些积极品质。让“问题学生”在自己的问题行为中找到积极的因素,并将它们当作自己的优势进行转化。

3.1、班主任做一个优秀的挖矿者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就好比富矿,蕴含无价珍宝,唯教育能掘而显之,使人类从中获益。”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富矿,都蕴含着无价之宝。我们的问题学生也是如此,只是他自己尤其是他身边的人还没有去挖掘他这座富矿,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激发他们的潜能,看到他他们的好的表现,我们也需要给每个问题学生建立一个“账本”,但在“账本”是记录的是他的闪光点,记录的是他做的每一件值得去被欣赏的小事,这种表扬式的账单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2应用积极心理学,实现“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幸福”的转变,重建信心 。

要转化“问题学生”,首先要建立他们的信心。因为长期被外界所否定,“问题学生”的自信心明显不足,导致了他们不愿意接受改变,给转化工作带来重重困难。积极心理学通过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拥有共同的积极“基因”,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学习,可以激发“问题学生”的积极“基因”,提升他们对学习、人际交往等的兴趣和自信。此外,还可以利用有效的科学体系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活动之中,进而在实践中体会社会现状,提高对不良信息的自动免疫功能[7]

3.3重视问题,调整行为

积极心理学虽然强调“问题行为”是受到了环境的干扰而造成的,也肯定“问题行为”的积极意义,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支持和提倡“问题行为”。我们鼓励“问题学生”合理调适自己的行为,并鼓励他们接受外界提供的科学的行为调整方法。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问题学生”具体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指导,比如怎样处理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学习和生活压力等。只有了解了问题的本质,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更好更快地改正“问题行为”。

3.4、构建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基础的“问题学生” 社会支持系统

根据布伦芬布鲁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积极的社会系统应该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积极的团体,能使个体感受到外界关怀的积极体验。所以,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应该包括“问题学生”的老师、同学、父母、亲友以及他们生活的各种人际关系所提高的关心和帮助。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我国学者蒋效儒和王红艳[8]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社会支持系统,他们认为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加强家校联系,并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多方面全方位地关心支持“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

中职“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是中职教师非常重视且必须面对的教育工作,老师们也从各个方面开展这项工作。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基础的“问题学生”转化工作,是本着人性化的理念,调动家庭、学校和 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力量,鼓励“问题学生”发现自身的极力量,勇于面对问题行为,勇于探索,勇于改变积极进取,具有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莉.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141.

2、马文静。新时期高校“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及帮扶对策研究[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3):44-47.

3、蒋效儒,王红艳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下构建问题学生的支持系统[J].陕西教育(高教),2015(8):72-73.

作者简介:

喻爱梅,1975年4月,汉族,籍贯:湖南长沙,现任职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胡锦超职业技术学校,心理学讲师,一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相关工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