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3
/ 2

小学班主任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杨传美

四川省布拖县特木里镇小学 【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展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这与班主任实施班级管理目标基本一致,将二者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实现达成教育本质,探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学校课程、现实生活和当今世界正被国际化和信息化重新诠释。教育的本质要求:人的社会化。使学生能积极面对现状适应生活,努力认识创造生活,切实遵守法规享用生活。而作为学生品德性与社会性养成的主渠道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在各阶段的教学中意义较大,尤其是在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背景下,优化小学素质教育需要班主任及教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展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这与班主任实施班级管理目标基本一致,将二者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实现达成教育本质。

《义务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能力与智慧的增长是在其生活中综合地实现的,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来实现。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亲历活动去达到教育目标。

《义务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

当代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作为青少年成长的关键阶段——小学教学及管理的有效性影响较大,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与组织者,有责任去帮助学生解决困惑。《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从多角度去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下去学会保护自己,通过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同步实施,学生可以具备更加健全的人格及认知,班主任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增加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程度,由浅入深的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现教学质量的优化与班级管理效率的提升。

儿童的生活中的道德带入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探索总结出一套现实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形成学校特有的教学特色。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在学生的学习和创作过程中,让学生树立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合作、交流、创作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养成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尊重传统文化。

为了更好的让班主任们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将在下面三个方面进行:

1.将德育教学渗透到日常管理中

德育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极为重要,班主任管理与《道德与法治》课都与德育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定义是:扎实的专业基础、正确的三观、良好的道德品质等,这些都需要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和班主任管理来落实。班主任工作没有具体的流程,且具有较强的突发性,这就要求班主任与相关课程教师做好沟通,将实践教学与班级管理结合在一起,逐步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与校园生活的关联性,优化教学质量。

  2.由班主任担任《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

《思想品德》教学针对性不强,教学活动也仅仅限于纯粹的课堂教学。教学的内容往往也仅局限于课本本身的资源和相关观点、知识点。教学方法也多表现为简单的说教、灌输,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沉闷、乏味、致使本课程的德育功能往往因为不能充分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紧密联系而不能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无法产生情感的共鸣而越发显得苍白。所以,我们认为由班主任担任《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最为合适,最能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作用,也最能促进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如果班主任担任《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就可以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的相关内容进行班级管理、开展德育工作。如班主任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习伴我成长”等相关知识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适应小学的学习,找到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班主任还可以利用“生命的思考”、“正确认识自己”、“与老师沟通的方法和交往的艺术”“诚实守信”等相关知识开展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这样既实现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性任务,又完成了班主任的德育工作。

3.强化教学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在正确价值观指导下去辨是非,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求较高,实施生活化教学可以降低教学的难度,在真实的环境、案例中可以更好的深化学生的认知。班主任可以站在班级管理者及课程教学者的角度帮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青少年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

2、《班主任行为规范要求》。

3、《小学生行为规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