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创作教学对健康心理的引导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5
/ 2

小学美术创作教学对健康心理的引导作用

马琳

成都市东部新区新路小学校 641400

摘要:美术课程对于小学生而言有特殊的教育意义,美术教师应开展具有创作性的教育活动,使得学生通过参与创造活动能够提高自身的美术素质。在此基础上还要适当的开展健康心理指导,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对美术创作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让他们保持创作激情。美术创作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相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心理素质得到增强。
  关键词: 小学美术;创作;健康心理
  引言:在小学时期开展美术创作教学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美术技能,帮助他们巩固美术知识等。学生通过参与美术创作活动,能够培养自身的美术素质和创新精神。针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美术创作教学具有很大难度,而且他们身体发育尚未成熟,智力水平有限,认知能力不足,这就意味着小学美术教师在教授课程的同时,既要帮助学生巩固美术创作知识基础,还要对学生心理健康引起重视,运用科学的心理健康指导方法,使得美术教育目标能够早日落实。
  一、在美术创作理论教学中引导健康心理 
  美术作为一门选修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引起了大众的重视,而美术创作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学生要想顺利完成作品的创作,首先需要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然而这些知识通常具有抽象性,令学生感到学习压力,个别学生由于心理素质较差,对美术学习产生负面影响。[1]基于此,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时,要对健康心理教学引起重视。首先,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潜在能力,解放他们的天性。引导健康心理要求教师解放学生的天性,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得他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

比如教师在教授六年级上册《农舍小景》时,为了令学生尽情的投入创作之中,彻底释放天性,学生可以闭目沉思,在脑海中设想农舍炊烟袅袅的景象,充分感受农舍的恬静安详,将自己置身于农舍之中,想象周围都有哪些景色。结束该环节的教学后,教师应合理的融入与色彩相关的理论知识,以便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能够正确运用水墨表达不同物体的特色,将不同的景色运用相应的色彩进行呈现。其次,各学科融会贯通,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力。美术课程也是如此,与其他科相结合,令学生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使得他们的情感能够得到宣泄的窗口,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增强他们心理平衡力。比如美术可与音乐相结合,在教授“农舍小景”时,播放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音乐,令他们可以用差异化的线条将自己的感受描述出来,使得他们可以高效率的掌握线条理论知识,同时还宣泄了自己的情感。
  二、在美术创作实践教学中塑造健康心理 
  美术教学既注重实践,又注重理论教学,学生在学习完美术理论知识后,应通过实践使得自身的美术技法更加扎实、更加丰富,从而增强技术应用水平。如此一来,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展示潜在的创造力以及展现自己的创新精神,使得他们的美术素质得到提升。[2]教师在开展美术技法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有必要进行反复的实践,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需要教师引起重视的是结合不同的实践环节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指导,这样能够进一步促进技法教学和心理健康的融合。首先,教师要督促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创作习惯,有意识的将美术技法与创作习惯相互结合,使得学生及时掌握学习技巧,令他们可以产生创作积极性,增长创作自信心。其次,鼓励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规范他们技术应用方法与美术创作行为,使得他们的创作意志更加坚定,能够顺利、轻松的创作优质的美术作品。最后,教师在教授技法时,应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使得他们了解自身的认知特点,能够把握美术创作特征,令他们美术创作自觉性得到提高,促使他们朝着更好地方向发展,能够严格约束与管理自己,从而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

比如教师在教授六年级上册《农舍小景》时,学生需要自主练习水墨画,通过水墨画的浓淡、虚实等特征将农舍不同的风景一一呈现出来,正确处理点、线、面三种技法,使得学生通过学习美术技法,能够掌握相关技能,经过不断的实践练习,令学生能够成功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除此之外,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激发潜在的创造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美术素质。在不同的实践环节,教师要相应的开展心理健康指导,使得系法教学与心理健康合二为一,如此一来,学生在掌握学习技巧的同时能够提高创作积极性。学生要制定学习计划,严格要求自己,使自身的美术创作行为更加规范,循序渐进的锻炼自己的创作意志力,以便在后期的学习中能够源源不断的创作出更加优质的作品。


三、在美术创作评价环节中培养健康心理 
  学生的每一幅作品都凝聚了自己的智慧,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想象力,所以会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基于此,教师应对学生的作品展开积极的评价,适时的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使得学生对于后期的学习能够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通过不断实践,逐渐提高创新能力等。[3]针对于美术创作的评价环节而言,教师的指导作用非常关键,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给予诚恳的评价,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期翼,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与信赖,激发他们的心理动力,这样就会让学生的精神面貌更加积极向上,还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基于此,当学生结束创作后,教师要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策略,挖掘他们作品潜在的优点并进行合理的指导,通过正面的语言使得学生自信心更加强大。

比如教师在教授六年级上册《家乡的小吃》时,可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熟知的地方特色小吃,比如北京的糖葫芦、天津的大麻花、云南的过桥米线等。这些小吃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且深受大家的喜爱。然而很多传统小吃逐渐退出大众的视野,被人们淡忘,基于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传统小吃继续传承下去,学生们通过集思广益,会有各种奇思妙想,教师要给予正面的评价,对学生的设想给予肯定,并且在适当的时间组织类似于校园美食节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实践操作将自己最熟悉的特色小吃,通过绘画或者制作“实物”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作品,展示在校园长廊等公共环境,可以进一步鼓舞学生,还能激励其他学生产生创作积极性。

四、营造愉悦氛围 调整学生情绪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但迫于身份的原因,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很少展示自己,而且不会交流自己的想法。这就体现出融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为了激发学生的潜力,展现他们的个性,使他们能够真实的展现自己,美术教师要有意识的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整个学习过程能够更加愉快,这样还能避免学生过多地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比如教师在教授六年级上册《家乡的老房子》时,教师可以列举苏州民居的特征,如粉墙黛瓦、高低错落有致、小而轻巧等,且很多建筑沿河而建。然后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家乡房子的特征,并且进行比较,从而意识到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的特色,有着不同的风俗民情。如此一来便激发了学生创作兴趣,让他们在内心深处产生想要化进祖国美好河山的想法。
 结语:针对于小学美术创作教学而言,健康心理教育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只有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创作技能以及巩固创作基础,从而提高他们的美术创作能力以及充分体现出美术审美教育的真正价值,使得学生在学习教材知识点同时促使他们人格更加健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教学评价等都是比较重要的环节,需要小学美术教师引起重视,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促使学生朝着全面型人才方向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天强.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4):68-69. 

[2]解克飞,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

[3]陆玉芬,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小学时代,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