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闭式吸痰技术的应用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5
/ 2

密闭式吸痰技术的应用进展

龙桂美

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云南玉溪 653200

【摘要】对气道管理吸痰技术在重症患者护理的应用进行综述,包括气道管理密闭式吸痰技术,人工机械通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重症患者的护理,密闭式吸痰应用方式,密闭式吸痰应用效果,并对气道管理密闭式吸痰技术在临床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介绍,在今后的护理管理中提供借鉴。

【关键词】密闭式吸痰技术;人工机械通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综述。

密闭式的吸痰技术 20 世纪 80 年代,密闭式吸痰管研制成功并首先应用于重症监护病房。20 世纪末,台湾医疗机构中开始应用密闭式吸痰管。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疫情之后,密闭式吸痰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美国一项2000年的调查显示,当时 58%的监护室已完全使用密闭式吸痰管。2014年,一项对于天津市22所医院的调查显示仅1所医院完全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大部分医院则根据患者是否存在呼吸道传染疾病来选择是否使用密闭式吸痰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2017年的一项横断面调查结果表明,完全使用密闭式吸痰系统的监护病房当时已达 86.6%。尽管目前很多学者认为密闭式吸痰优于开放式吸痰,但仍缺乏证据证明其是机械通气患者唯一推荐的吸痰方法。

密闭式吸痰管的更换频率 密闭式吸痰管的更换频率直接关系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pneumonia,VAP)的发生率及患者的治疗费用,对于吸痰管的更换频率,目前相关指南尚无明确建议。2013年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发布的《呼吸机相关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指出,每隔24 h甚至48更换密闭式吸痰管可减少护士工作量,且对 VAP 发生无影响。2018 年的一项 Meta 分析表明,每隔 48 h、72 h、120 h更换吸痰管与每隔24 h更换相比,患者的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长、ICU 住院天数、病死率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间隔72 h或更长时间时,密闭式吸痰导管尖端菌群的定植率明显增高。因此,该研究指出,为减少定植菌给患者带来的感染风险,建议至少每72 h更换1次密闭式吸痰管。关于吸痰管的更换频率,一方面要考虑时间间隔,另一方面还需考虑患者需求等,具体标准还有待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进行探索,以达到患者利益及医护工作量的最优化。

密闭式吸痰管的规格及吸痰的深度 成人患者临床常选用规格为12F—14F的吸痰管,压力调节范围被呼吸机正压通气的支持压所抵消,实际产生的吸痰压力较小,因此对患者颅内压干扰较小。

密闭吸痰后应用肺复张技术,明显改善了 ARDS 俯卧机械通气患者的氧合状态,且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无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2 密闭式吸痰对患者的影响

2.1 对患者生理指标的影响 密闭式吸痰时无需断开呼吸机,因此对患者的生理指标干扰较小,研究显示,密闭式吸痰 前后患者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率的变化均小于开放式吸痰前后(P<0.05)。密闭式吸痰对患者生命体征影响小,安全性更高。

3 密闭式吸痰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3.1 对医护人员安全的影响 开放式吸痰容易导致患者呛咳,而患者发生呛咳时,其呼吸道细菌的喷出速度可达 120 km/h,并产生大量微生物气溶胶。这些细菌中较大颗粒可飞落在各种物体表面, 且干燥后可因人员走动、患者翻身等操作再次扬起,形成再生成气溶胶, 污染环境和物体表面。医务人员长期暴露在这种环境中,容易引起疾病快速播散和院内交叉感染,尤其是经飞沫和空气传播的各类传染病(如SARS、甲流、禽流感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而密闭式吸痰管外套有透明薄膜保护套,可以实现在密闭条件下的吸痰,能有效减少细菌污染。同时,因密闭式吸痰管在一定时间内可重复使用,未能冲洗掉的分泌物残留可能会成为潜在感染源。

4 密闭式吸痰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4.1 密闭式吸痰管费用较高 密闭式吸痰管较普通硅胶吸痰管价格更高。单个密闭式吸痰管的价格约是一次性普通吸痰管的 30余倍。有研究表明,对于 1例患者而言,开放性吸痰每天约需使用 10~22 根吸痰管、10~22副手套,20~40块纱布[26]。因此,密闭式吸痰管使用时间超过1周时的使用费用可能与开放性吸痰费用相当。这也是目前临床仍有不少医院仍采用开放式吸痰的原因。

4.2 密闭式吸痰效力较低 密闭式吸痰管的管外有一层塑料薄膜保护套,进入气道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操作者旋转、提拉等动作的灵活性。同时,CES过程中,吸痰管的部分压力被呼吸机正压通气的支持压所抵消,使实际吸痰压力小于设置的负压值,可能导致其气道分泌物清除效果不及 OES。此外,密闭式吸痰管的材质具有一定韧性,其顺应性较硅胶吸痰管差,易造成气道黏膜损伤、导致气道出血等。因此如何提高密闭式吸痰管的吸痰效力,仍有待开展更深入的临床研究。

结论

密闭式吸痰因在吸痰过程中可有效维持患者的氧合及通气、防止交叉感染,且具有使用便捷、安全等优势,逐步

被应用于临床。但在临床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使用成本较高、更换频率不确定、吸痰效力低等问题。相关问题有待开展进一步研究,以实现密闭式吸痰的最优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李晓青,张娜. 不同吸痰方式对人工气道患者吸痰安全性及效果的影响[J]. 现代医学,2019,47(4):469-471. DOI:10.3969/j.issn.1671-7562.2019.04.025.

[2] 黄慧敏,王艳. 密闭式和开放式吸痰系统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效果的Meta分析[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1,21(1):21-27. DOI:10.7507/1672-2531.202006212.

[3] 陈春桃. 密闭式吸痰法与一次性吸痰法的临床效果对比[J]. 健康必读,2020(20):205.


[4] 尹国华,赵艳晶,陈翠,等. MR850湿化系统联合密闭式吸痰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研究[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0(18):31-32.

[5] 徐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行机械通气密闭式吸痰护理作用探讨[J]. 母婴世界,2019(20):238.

[6] 迟红丽,林淑梅,翟旭杰. 人工鼻联合密闭式吸痰管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疗效[J]. 中国老年,2013,33(18):4629-4631.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3.18.143.

[7] 祝清,陈月英. 密闭式吸痰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中的应用研究[J]. 护理研究,2012,26(11):972-974.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2.11.005.

[8] 林育群,蔡毅峰,林婵兰,等. 吸湿冷凝加湿器联合密闭式吸痰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J]. 护理学杂志,2010,25(21):27-29. DOI:10.3870/hlxzz.2010.21.027.

[9] 靳玲,王海燕,李斌. 密闭式吸痰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系统评价[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5):346-351. DOI:10.3969/j.issn.1672-2531.2008.05.012.

[10] 尹利华,张利岩,王建荣,等. 不同密闭式吸痰方法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小猪呼吸力学的影响[J]. 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0):952-956.

[11] 支岩. 密闭式吸痰法联合机械通气防治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观察[J]. 江西医药,2019,54(5):525-526,542. DOI:10.3969/j.issn.1006-2238.2019.5.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