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地理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6
/ 3

农村高中地理教师 课程资源意识 研究

韩颖

天津师范大学 300387

摘要:随着新课改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化推进,乡村教育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乡村地区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具有丰富的地理课程资源。但由于相对闭塞以及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思想,造成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淡薄甚至尚未形成。课程资源意识作为课程资源的上层概念,一定程度影响着乡村地区课程资源的发展方向。本文就我国乡村地区地理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树立困境,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旨在对乡村地理课程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农村高中 地理教师 课程资源意识


一、地理课程资源与课程资源意识

地理课程资源的含义由地理课程与资源概念组合而成,兼有课程与资源的双重性质。广义的地理课程资源的是指综合一切有利于地理课程育人价值体现与课程教学顺利实施的各类因素和条件,因而地理课程资源广泛存在于有利于学科课程实施的各项活动中。小到一片校园的树叶,大到高耸的山脉,川流不息的汽车奔驰在路上,农民工子女入学困难这些生活的细微之处与学科专业知识,都可以在教师的加工下,成为优质的地理课程资源并运用于课堂。实现这些的前提是,地理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生活的眼睛”,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是实现一切地理教学活动的前提。

谷陟云、桂放等指出,课程资源意识是指人们在课程实施活动过程中,以专门的课程资源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逐步形成的认识课程资源的实质和类型、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筛选与生成课程资源的意向和能力。由此可知,地理课程资源意识是师生以及地理学者开展地理教学研究与地理课程实施中,认识地理课程资源的性质与类型,具备地理课程资源的观念意识与主体意识,进而对地理课程资源有意识的开发,生成,整合利用的过程。地理课程资源包括教师与学生等重要的人力资源,同时教师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开发者及整合者,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意识是一名地理教师的基本素养。

二、影响地理课教师程资源意识转向的因素

1.外部因素

学校及上级部门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与支持。统筹城乡教育,补齐乡村教育短板一直是进行时,然而乡村教育的闭塞环境,使得课程改革在乡村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发展,其中既包括数字星球、地理教室等实物资源的建设使用,也包括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培训。教师们参与的课程培训多流于形式,很少涉及到课程资源的培训,因而教师对地理课程资源的认识不够深入,也很难形成完整的课程资源意识。

2.内部因素

乡村地理教师队伍的非专业化与高龄化。在以往的乡村教师专业化研究中,我国乡村地理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普遍偏低,毕业于地理专业的教师数量并不多,年轻教师外流现象使得师资匮乏,很多地理教师甚至是原本的主科教师临近退休时换岗,导致当前乡村地区地理教师普遍出现非专业化、高龄化现象。教师本身缺乏地理素养与专业知识的加持,加之职业懈怠、对教学变化的排斥桎梏了教师们开展课程资源研究的观念与行动,使得乡村地区的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地区。

教师对地理课程标准的解读水平较低。2017版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创造性的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四大素养,帮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地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然而乡村地区教师由于传统“高考定人生”的思想根深蒂固,依然坚持高考的唯一指向性,对学科课程标准的引领作用意识模糊,忽视了对地理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按照传统模式教学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传统的“高考定人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地理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加之教师对教科书与教辅材料的绝对依赖,使得大部分乡村地区的学校形成了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课程资源利用模式。

三、地理课程资源意识的构成要素

课程资源意识属于意识形态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而笔者将课程资源意识划分为三个构成要素,地理教师的课程资源观、地理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意识以及地理教师的课程资源整合运用意识

1.地理教师的课程资源观

课程资源观即教师对地理课程资源的客观认识,如教科书、教辅材料等文本资源、乡土地理资源与多媒体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其形成正确的认识并具备使用意识是课程资源意识转向的基础。地理学科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科书内的知识脉络具有一般性,而乡村地区的学校拥有丰富的实践资源,是地理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形成正确的地理课程资源意识观是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生成的基础。

2.地理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意识

地理课程资源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其丰富性与多样性有赖于课程资源活动的主体,即师生的研究与开发。简单将课程资源直接运用于课堂,并不能发挥地理课程资源的最大价值,还会造成资源的损耗。因而地理教师要有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意识,只有积极开发相关课程资源,认真研究课程资源的内涵与外延,并将其与地理学科的课程目标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助推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地。

3.地理教师的课程资源整合应用意识

地理教师在实践层面上对地理课程资源开展筛选与整合,并选取与课程学习目标高度契合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资源付诸实践,形成地理课程资源的整合应用意识。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实践意识与整合意识,与时俱进,适应不断变化的地理课程资源。

四、乡村地理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生成原则

1.灵活性原则

课程资源是动态的,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也要与时俱进。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课程资源意识的内涵也发生了改变。乡村地理教师要利用多媒体与集体培训等多种途径,及时了解地理教育动态化进程,紧跟时事并将其转化为课程资源应用于课堂中。

2.实践性原则

2017版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考察、实验、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因而地理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生成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启发,教师参与农事劳动与特殊节日,在其中挖掘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并经过开发整合后运用与地理课堂中,有助于形成热爱乡土、热爱学科的课程资源意识。

3.因地制宜原则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资源具有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地理学科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点,因此地理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也具有显著的地区特征。城乡差别、地区差异都会形成不同的课程资源。地理教师要形成就地取材,充分利用生活中地理资源的意识,乡土的知识也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地理课堂教学中由于不同的地理教学资源有不同的特点和教育功能,所以,教师要考虑到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学生等因素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提炼、运用与整合。

4.融合性原则

地理教师还应具有多学科相互交融共进的课程资源意识。乡村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往往还体现在诸多学科,有必要开展学科教师间定期课程资源开发、整合经验分享与交流。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知识较多。因此地理教师课程资源意识还应向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靠拢,形成“地理核心,薄弱驱动”的课程资源意识。

五、乡村高中地理教师课程资源意识转向策略

1.乡村高中地理教师课程资源意识转向一般策略

(1)乡村高中地理教师的思想端正意识

强化思想引领,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乡村高中地理教师一方面深受前文所述“高考定人生”思想影响,另一方面亦受客观工作环境较为落后的影响,乡村高中地理教师在精神和心理均具有较大压力。因此,学校和地方政府应定期开展“思想引领,党员领衔”的乡村教师交流分享会,发扬党员乡村教师先进性,协助乡村高中地理教师舒缓压力,深学细照笃行,践行教师初心使命。

(2)学校与政府部门的帮扶意识

为教师开展课程资源研究提供条件性课程资源。学校与政府部门将教育经费向落后的乡村地区倾斜,为乡村学校建设地理教室,安装语音地图、数字星球等实物资源,并对合理使用开发设备的教师给予奖励;逐步提升乡村教师待遇,尽可能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团建活动,培养教师对乡村的情感,激起年轻教师扎根乡村教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设立奖励制度以克服高教龄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3)多媒体课程资源的筛选意识

信息化的普及极大的丰富了地理课程资源,然而乡村教师对课程资源的使用处在两极分化的状态,部分教师授课时单一依靠多媒体设备,也有一部分教师依然使用教科书“照本宣科”。课程资源有优劣之分,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都给教师的多媒体课程资源意识带来了挑战。对乡村教师开展专门的多媒体资源使用与筛选培训,鼓励高龄教师适当挖掘多媒体资源,规范年轻教师的多媒体资源滥用现象是有效提升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策略。

(4)开展专项研讨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运用线上与线下资源,邀请课程改革专家对乡村地区教师开展地理知识、课程资源意识生成的专项培训,形成学习成果,并组织教师进行汇报与总结;开展城乡学校“一帮一”模式,邀请优秀一线教师分享课程资源开发整合经验,充分利用城市优质资源;鼓励教师间开展对话交流,同年级不同学科,同校不同年级,不同地区的教师之间积极展开互动,分享各自的课程资源开发整合成果。

2.乡村高中地理教师课程资源意识转向特殊策略

(1)地理教科书整合意识

地理教科书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教师在开展教师活动时应该正视其作用,不要过分依赖但也不能“一刀切”的放弃教科书资源。地理教科书由资深研究者与优秀一线地理教师参与编撰,在内容、形式和教学材料性能的选择上都具有严谨性与科学性。然而教科书作为一种稳定的长期使用的教学资源,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其静止性与单调性会与教学情景的复杂性与动态性产生矛盾,使得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期。教师作为教科书的开发与使用者,应该具备教科书的研究与开发意识,结合地理课程理念,组织课程教学。乡村地区的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科学的看待教科书,不能做照本宣科的“教书匠”。

(2)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研究开发意识

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地理教师的实践素养影响着教师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意识。学生在初级中学阶段已经学习了乡土地理,对身边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要素也有了初步的知识储备,也形成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与乡土情怀。高中地理教学中,按照“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辩证思维与认识论规律,将乡土地理资源与教材内容配合,将“身边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与学科的科学理论相结合。对乡土地理的开发研究要结合本地实际,根据资源特点和不同类型的地理知识特性,为二者搭建平台,建立联系进行深度融合。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形成敏锐的“地理眼”,及时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挖掘合适的地理信息并整合加工。

(3)地理实践活动的组织意识

乡村地区有着丰富的地理课程资源,乡村资源要为乡村课程服务。中学生作为地理课程资源中重要参与者,具有活跃性大、好奇心强的性格特征。地理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课外实践活动等内容丰富的地理实践性课程。学生通过广阔的生产劳动活动空间,参观、参与农事劳动等形式学习,发现身边的地理现象,丰富地理课程资源的内涵,活动结束后开展师生交流,在学生的总结中发现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内涵与价值,师生共同形成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研究开发意识。

五、结束语

地理学科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地理课程资源是动态的,发展的,而乡村地理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仍然处在不成熟、未转向的状态,促进乡村地理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转向,培养现代化的地理教师依然任重道远。形成科学的课程资源意识,不仅需要地理教师形成理论上的课程资源意识,而且在教学层面上也需要积极实践。把握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对课程资源的长足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谷陟云, 桂放, 李小红. 基于课程资源意识的合格教师研究[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33):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