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展脉络及演变特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9
/ 2

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展脉络及演变特征

何冉超 张晓梅 陈安香

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 山东省 264100

摘要:随着新中国教育制度的建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一种特色教育也逐步发展起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由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情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政策所决定的,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我国的民族教育工作,先后召开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各次会议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召开,因此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

关键词: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展脉络;演变特征

1导言

党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以积极培养各族同胞共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目的,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党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逐步向制度化、体系化、规范化方向发展,通过持之以恒的宣传教育和社会创建活动,“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日益巩固。

2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展脉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下发多个涉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文件,全面系统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比如,1987年8月,《关于在各级学校注意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通知》指出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性:“在各学校中对于学生开展党建民族政策与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方面的教育工作,可以促进我国各大民族间的团结,并维护我国政治方面的安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1992,《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经由我国教委、国家民委根据四次会议发布。其指出“全国中等与中等以上的所有学校,要依照学生自身年龄的基本特点,采取各类形式,提升学生可以抵制各民族分裂等活动自觉性。此外,十四大会议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体制”,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也提供了一定的机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政策也抓住了机遇,获得了全面和规范发展的机会。2002年,进一步强调“大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学校德育工作”。

2004年,明确规定在学校实施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把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列入地方课程。该文件不仅首次明确规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列入地方课程,而且要求在教学中使用民族团结教育教材。这些要求使得学校开展的民族团结育活动更具有规范性,有效提升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发展水平。

2008年—2009年,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等接连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切实抓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通知》《关于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通知》等多个文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重要的专项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从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和师资工作,以及途径方法和组织实施等诸多方面,对小学、初中、高中的民族团结教育作了全面规划和部署。

自2009年起,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等创建活动。与此同时,各地各部门也全面部署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总之,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各民族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我们要树立“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意识。

3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演变特征

3.1从强调“民族团结”到“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政策的目标从最初的“民族团结”演进到当下的“民族团结进步”。“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在互动中实现相互尊重、相互认同,并能形成和谐、友好、团结、合作、互助的民族关系。早期的民族团结教育政策目标在于既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本民族的内部关系,更要处理好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外部关系,形成“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所谓进步,就是在促进各民族之间保持平等、团结的关系的基础上,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让各大民族可以共享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成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

3.2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首先,发挥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的教育作用。学校规范团组织和学生会的组织建设,每学期召开一次学代会,每周开展一次主题班会。学生会坚持利用周一国旗下讲话、周末的团建活动、周五的“思政学堂”开展爱国主义等教育;开展“国语风采”活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进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开展“同抒爱国情,共筑中国梦”向国旗敬礼系列活动,培养爱国、爱党的情感;开展“青春心向党,奋进新时代”队列比赛,争做新时代好青年”系列活动,了解国家“十三五”的伟大成就、“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增进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其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学生会组织开展了“我要学党史·我来讲党史”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并成立“红色小使者学党史宣讲团”。20余名优秀学生干部集中学党史、学“三牛”精神,交流学习体会。并将学习体会整理成讲稿、制作成PPT,利用周五的班会课走进各学区各班级进行党史宣讲。他们鲜活生动、深入浅出地讲述党史故事、党史人物,引导全校学生加入到学习党史的队伍中,使学生们真正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理解共产主义接班人的责任,要树立“从小听党话、跟党走”的基本理想信念。

最后,举办鲜明主题文娱活动。文娱活动是高校学生精神文化的主要环节,展开民族团结进步各项文娱活动,可以利于我国各民族学生能够发挥其特长,在各项文娱活动过程中可以得到收获与快乐。学校举办相应的中华文化各项宣传活动,并鼓励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发挥其自身才智。与此同时,该类活动使得各民族学生能偶切身感受到我国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性。

3.3从依附性教育到建立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往往依附于德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学科教学等,相对缺乏明确的教育教学体系。六次会议指出,要“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并且从教材及教学资源建设、师资培养、督导评估、环境塑造、文化交融等方面对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提出具体要求。其中,“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的建立健全尤为重要,其标志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内容方面不断创新和发展。因此,应明确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拓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路径,建立科学规范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体系,进而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

结束语

总而言之,党和国家针对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要结合各民族的发展情况,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制定了一系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政策,对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指引与实施导向。在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政策的指引下,新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取得了积极成效。结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回应梳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分析其演变特征,对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民族团结事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参考文献:

[1]青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轨迹与深化逻辑——兼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本路向[J].民族教育研究,2019,30(05):45-53.

[2]刘勋昌,胡凯.试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之关系[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05):214-218.

[3]程太霞,饶臣宏.新中国特色民族团结理论发展概述[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0,36(10):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