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以社区为基础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模式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9
/ 2

建立以社区为基础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模式的探讨

王敬宏 钟鸣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疾控中心 陕西 汉中市 7231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以社区为基础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模式的建立。方法,在3个镇/街道办事处,随机抽取本地和流动儿童各60人,通过预防接种信息系统查询其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免疫接种史,计算、比较实施以社区为基础的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模式后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的国家免疫绘画疫苗基础免疫全程接种率。结果通过对比,通过实行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社区管理,流动儿童有所提高,和常住儿童全程接种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构建以社区为基础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流动儿童基础免疫接种率。

关键词预防接种;社区儿童;管理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加快,移民搬迁的实施,以及家长对儿童教育的重视,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人员从乡镇流入城区,随之带来了大量的流动儿童。流动儿童迁移频繁、居住散杂,难以及时发现,造成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率较本地常住儿童低,为切实落实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管理和服务,保障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享有同等的疫苗接种服务[1],提高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和健康水平。探讨以社区为基础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模式的建立,促进流动儿童接种率的提升。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来源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县区平台。3个镇接种门诊均采取日接种方式,进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

1.2方法

1.2.1抽样统计 选取3个城镇接种单位,分别从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县区平台导出这3个镇2019年1月1日-2020年7月1日期间出生的本地和流动儿童,按照出生日期由大到小排序,采取等距抽样法,各镇随机抽取本地、流动儿童20名,共计抽取本地、流动儿童各60名。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查询其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免疫接种史,计算、比较本地和流动儿童全程接种率。

1.2.2抽查疫苗种类:调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免疫疫苗: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2019年10月1日以前出生儿童,灭活疫苗至少完成1剂次)、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含麻疹成分疫苗(麻风、麻腮风联合疫苗)、乙脑疫苗、A群流脑疫苗、甲肝疫苗。

1.2.3全程接种标准:1)免疫起始月龄正确;2)针次间隔时间正确;3)有准确的出生和接种年月日,以及接种单位、接种者记录;4)用含有相应成分的非免疫规划疫苗替代免疫规划疫苗接种,视为完成相应剂次接种;5)统计时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规定的接种剂次;6)流动儿童为外县区流入或本地户籍儿童从外地迁回半年以上适龄儿童。

1.2.4 管理模式

1.2.4.1 将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纳入村、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内容,夯实社区、村居的职责,每月开展流动儿童搜索、报告辖区流动儿童出生、流动情况;镇、社区每月将应种儿童名单(含流动儿童)按现住址反馈给各村、社区卫生室,由其负责通知应种儿童家长或监护人接种时间和地点,搭建联系渠道,促进服务对接,使其成为社区流动儿童免疫服务的培育者。

1.2.4.2统筹实施相关公卫服务项目,方便群众参与。1)城镇预防接种门诊实行日接种,增加接种时间;2)将预防接种门诊和儿童保健门诊就近设置,方便服务对象接受预防接种和儿童保健服务,使儿童家长少跑路,来院一次,可接受多种儿童公卫服务。3)充分利用18岁以上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宣传流动人口预防接种相关政策,促进流动儿童家长了解接种门诊地点、工作时间、管理方式,便与其参与预防接种工作。4)按季开展迟种漏种儿童随访,及时发现迁出儿童、督促未种儿童及时补种,提升流动儿童接种率。

1.2.4.3积极参与全市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实现全市“儿童疫苗接种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共享。通过系统内数据查重和合并,归并流动儿童外地预防接种信息,减少儿童疫苗接种信息的多次登记[3]

1.2.4.4选择适宜与流动儿童家长的联系方式,开展预防接种健康促进与信息传播活动。通过网络地图标注接种门诊位置、预防接种线上课堂、建立微信、QQ群等多种方式,宣传预防接种知识、通知接种对象、接种时间、疫苗种类,答复群众疑问,提升儿童家长与监护人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其对预防接种工作的信任度。

1.3统计学方式

采用SPSS.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卡方检验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t为检验,如果P<0.05,两组之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组名

完成全程接种人数

为完成全程接种人数

全程接种率%

流动儿童组(n=60)

54

6

90

本地儿童组(n=60)

55

5

91.6

小计

109

11

90.8

通过对比,流动儿童组和常住儿童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免疫接种全程接种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扭转了流动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低于常住儿童的常态,从另一方面体现了城镇流动儿童社区管理模式对儿童接种率提升的效果。见表1。

由于抽样范围小和人数较少,此次调查结论有一定的局限性。

3讨论

随着大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管理问题日益突出。虽然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管理的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管理体制和服务能力明显落后。因此,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管理模式非常重要。

3.1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现状

3.1.1管理体制滞后。随着城镇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的发展趋势,政府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体制相对滞后。疾病控制和其他公共卫生部门等公共卫生补助经费仍以户籍人口为基础,面对大量流动儿童,缺乏必要的经济保障影响了医疗机构提供疫苗接种的积极性。

3.1.2管理系统不完善。现在流动儿童是分散管理模式,缺乏共享、交流、利用的信息平台。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未全国联网,不能实现信息共享。外省接种信息无法查询,有的手工填写接种信息无法准确识别,易造成补录信息不全或不准确。

3.1.3流动儿童接种管理难。1)流动儿童享有与常住儿童同样的预防接种权利,但由于其非本地户籍,对居住地预防接种门诊接种时间、管理方式不熟悉,需要一定的时间了解,延误接种时间;2)是应种儿童接种通知难。流动人员属于动态人群,其居住不固定,时住时走,跟周围人群不熟悉,手机号经常变换,接种单位常常不能通知到位。3)是接种程序接续难。由于尚未完全实行儿童接种信息全国联网,不能全面查询流动儿童异地接种情况。且随流动儿童的辗转迁移,可能导致既往接种记录丢失或信息不完整,回忆不全或不准确,或有的是用二类疫苗替代一类疫苗,有的是二类疫苗与一类疫苗交替使用,使接种单位在后续安排疫苗接种时较为棘手。

3.1.4流动儿童主动发现难。1)由于流动儿童家长经济能力不同,有的居住居民小区,有的租住在出租房内,点多面广,居住散杂,给流动儿童的主动搜索带来困难;2)有的流动儿童家长自我保护意识较强,担心遭遇诈骗、上门推销、计划生育调查、收取其他费用等诸多因素,对陌生人询问置之不理,或拒绝给陌生人开门、不予配合调查;3)小区物业或医务室不提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服务;4)、接种单位工作人员缺乏,忙于日常事务,无暇对所辖区域内的流动儿童进行主动搜索或搜索频次不够,造成部分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发现。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管理网络,提高信息共享和可用性,提升服务的可行性和便利性,细化管理环节,加强健康教育和信息管理,切实提高流动儿童接种率和接种质量,预防和控制疫苗针对传染病的发生、流行。

4小结综上所述,建立以社区为基础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完善网络、服务等体系,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胡运红, 李奎生. 社区儿童预防接种的安全隐患与防范[J]. 中国病毒病杂志, 2010(2):146-147.

[2]常虹. 新形势下预防接种管理模式的探讨[J].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2012, 014(025):P.370-370.

[3]昊文忠, 蔡明慰, 陈昱刚,等. 预防接种"绑定"儿童体检的效果分析[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14(2):87-88.


作者简介:王敬宏(1969—),男,传染病控制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