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期预警评分在危重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儿护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9
/ 2

儿童早期预警评分在危重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儿护理中的应用

苟琴 邵晓莉 李冬梅 符自幼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一科 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 目的:研究儿童早期预警评分在危重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成效。方法:选取近两年内我院收治的60例危重呼吸系统疾病患儿,将其分为A组(对照)30例,B组(观察)30例。A组采用常规护理 ,B组在对儿童的症状先进行评分估测再展开护理干预,对两组最后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B组患儿病情识别准确率高于A组,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A组,B组患儿重症监护室时间均短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早期预警评分在危重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儿护理中的应用,能推进患儿的康复进程,发挥了积极成效,因而可值得推广。

关键词:早期预警评分;危重;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儿;应用


呼吸系统包含支气管和肺疾病,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主要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1]。该病症通常具有变化迅速且病情复杂,难以提前预知的特点,病情一旦加重,患儿随时会有生命危险。长久以来,我院一直竭力探寻能在患儿早期呼吸疾病的治疗中快速准确判断儿童危急重症和潜在病的方法,而采用早期预警评分,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则有利于改善患儿的病情,降低其死亡率。早期识别儿童重症疾病状况通常是由儿科门诊医师根据常年经验判断,然后采取相关救治手段。但由于耗时较久,容易耽误患儿的最佳救治时间[2]。儿童早期预警评分是将患儿的病情状况予以不同的评分,展示患儿病情动态的变化,可及时发现患儿的病变情况并及时采用相关救治手段,提高患儿的生存率。本文则对此展开了积极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近两年收治的危重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儿中随机选取60例,将其分为A组(对照)30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为6个月~9岁,均龄为(3.62±0.59),B组(观察)30例,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龄为6个月~8岁30例 ,均龄为(3.52±0.50),组间患者均接受相关检查并确诊为该病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可进行对比。其中A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B组采用先对患儿的情况检测后做出评分,针对具体情况展开护理干预的方式。

1.2方法

A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措施,术后对患者的饮食起居进行照料。患儿所活动的空间需保持干净卫生。病情严重的患儿需使用改善呼吸情况的仪器,可佩戴口罩,告知看护家属注意护理细节,防止感染。

B组实施对患儿先采取早期预警干预评分,在此基础上,随着患儿病情的变化,调整护理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1.2.1构建早期预警制度

先收集整理科室内护理人员的相关信息,集中整合医疗资源。由护理时间长,经验充足的护理人员为主管人员,再由其将下面的护理工作者分为不同的小组,选任组长。做到层层递进,护理好相关阶段的患儿[3]。主管护士主持开展每3周一次交流会,归纳总结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棘手状况,集思广益做出解决措施。组长积极学习关于早期预警评分的概念,在组内和相关责任护士积极推进,贯彻落实新理念。

1.2.2明确评分指标

对患儿的呼吸情况进行观察,能否顺利呼吸、呼吸的频率,深浅、循环的次数等,都是判定的方面。根据患儿病情程度的不同实施不同层级的护理措施[4]。标准评分为0到5分。患儿住院后情况较为稳定,不需要对其采取特殊的医疗手段,只需常规治疗,护理人员只需按时带患儿做相关检查,记录其具体身体情况便可,评3分。若患儿的情况较为严重,存在呼吸不畅、呼吸急促伴随发热、鼻涕等分泌物多的现象,需及时使用吸痰等医疗手段处理。需跟主管护士交流患儿情况,注意其生命体征的变化,采用输液的方式控制发热情况,若此过程中出现特殊情况需要准确的做出反应,构建人工输氧通道,评4分。在出现上述情况且采取的相关救治措施后,仍然病情恶化的患儿,就必须进入重症监护室开展全面的观察监测,必要时将进行手术或是采用心脏复苏手段。

1.2.3日常呼吸护理

患儿术后回病房监护室观察12~24小时,交接班时,护理人员需认真细致的进行交流汇报,了解其麻醉后的清醒程度。患儿进入普通病房休养后,应持续监测吸氧饱和度,若出现咳痰倒吸的情况,需及时将患儿保持翻身状态,拍背部指导患儿正确的咳痰方式[5]。患儿所处空间需保持每日消毒,避免创伤后呼吸道再次感染,适当的开窗透气,需避免冷空气刺激患儿呼吸道。在患儿身体情况稳定后需适当的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少去人流密集的地方,日常可佩戴口罩,口罩应按时更换。

1.2.4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的年龄较小,心智和身体各方面都没有完全的成熟,患儿更需要心理上的疏导和关怀。心理问题也是在住院患儿康复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需要护理人员给予患儿细致的关怀,提高患儿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这也有利于治疗与护理计划的顺利实施。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的统计软件处理,t值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据研究发现,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的A组在意外事件发生率方面均高于B组,在病情识别准确率方面、护理服务满意度方面低于B组。通过结果表明,对该疾病采用早期预警评分后再进行护理干预,可把控患儿救治的关键期,提高满意度。详细数据如下所示:

组别

N

病情识别准确率

意外事件发生率

总满意率

A组

30

20(66.00%)

8(26.00%)

25(83.00%)

B组

30

28(93.00%)

4(13.00%)

29(96.00%)

表1患儿病情识别准确率、意外事件发生率、总满意率比较

注:P<0.05

3.讨论

对患儿采取常规的医疗程序以及一般的护理模式都是在以往的临床经验中获得的,但是凭医生个人的直觉和护人员有限的经验,并不能满足患儿呼吸道疾病不断变化后的需求。儿童早期预警评分操作性高,使得没有太多临床经验的护理人员通过简单的培训也能快速上手。因此,早期预警评分的运用提升了护理工作的有效度,提升了护理的科学性和客观性。通过以上研究可明显发现,儿童早期预警评分的运用具备着较高的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常廷榆,孙凤玲.儿童早期预警评分在患儿高危识别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22):176-178.

[2]王旭,王静.探讨儿童早期预警评分对急诊患儿预检分诊效率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1,32(07):852-854.

[3]杨立群,田建梅.改良儿童早期预警评分在重症腺病毒肺炎患儿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21,43(S1):133-136.

[4]梁惠冰,刘玲,钟彩棠,陈宝英,程少玲,张慧玲,周玲.儿童早期预警评分在重症肺炎路径式电子护理记录中的临床应用[J].现代医院,2021,21(06):861-863.

[5]王昱茗.儿童早期预警评分在川崎病患儿并发症预警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护理,2021,13(06):373-375+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