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视域下高校蛙泳课程教学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9
/ 2

激励理论视域下高校蛙泳课程教学应用

程龙

陆军特种作战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0

摘要:高校蛙泳课程具有教学内容多、训练强度大、课程节奏紧凑以及考核标准较高等特点,学生在高强度的学习与训练中,极易产生畏难情绪,难以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文章以激励理论为切入点,结合当前高校蛙泳课程现状,深入探析激励教学实际应用情境,进而提出有助于激发学生训练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具体激励策略和方法,以期达到提升课堂质效的目的。

关键词:激励理论 蛙泳 教学应用 课堂质效

教学激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合理的激励策略,进而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合理使用教学激励,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还可以激发学生自身潜力,提高学习效率。然而,由于各学科之间的差异,相应教学激励策略采取的方式也大不相同,如何对应高校蛙泳课堂教学授课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激励手段,进而提升教学质效,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引言

激励理论是管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是通过相应策略和手段,促使被激励者在其从事的领域或方向内提升其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指内在心理方面的转变。激励理论本身不是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是由奥利弗的“ERG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以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等等关于研究调动个体的情感和积极性的一系列理论逐渐总结而成。[1]激励理论不但是管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随着不断研究和完善,也在其他学科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高校蛙泳课程设置普遍为大班制,一名教师至少负责25名学生的教学,教师精力分散且教学压力大。此外,蛙泳课程课时安排紧凑,训练强度大且考核标准高,以某高校为例,24学时内要求学员能完成30分钟记距游,800米成绩合格。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调研显示,学生对于高校蛙泳课程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不强,训练效率也普遍不高。综上所述,在现有条件下如何采用教学激励策略,提高学生积极性,提升教学质效,是解决目前高校蛙泳课程教学困境的关键。

二、教学激励实践应用

教学激励策略类型繁多,适用于高校体育类课程的激励方法也有很多。例如王晖提出激励大学生体育行为的9种方法,即评价激励、宣传教育激励、目标激励、表扬奖励激励、体育价值激励、数据激励、集体荣誉激励、体育文化信息激励、体育教师行为激励[2]。只有高校蛙泳课程情境中合理选取,恰当应用,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设计中的实践应用

高校蛙泳课程教学设计中,在对学生能力水平了解、掌握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每堂课的授课内容,运用目标激励理论合理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合适的教学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教学目标设定较低,学生轻而易举就能够达到,这样就会失去激励意义。反之,教学目标设定太高,则会对学生形成较大的压力和负担,继而滋生恐惧或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进步。所以,把握教学目标的难度设定,是在高校蛙泳课程教学中应用目标激励理论的关键。以蛙泳腿部技术内容为例,在经过岸上练习和半陆半水练习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蛙泳腿部技术的动作要领,但是直接下水做浮板蹬夹腿练习,学生不一定能直接连贯完成。此时,我们教学目标就要加以优化,融入目标激励策略过渡。可以设计两人结伴蹬夹腿练习环节作为过渡,即一名学生在水中站立,托扶另一名学生腹部,另一名学生在水中保持水平,做浮板蹬夹腿练习,二人结伴以蹬夹腿提供的动力缓慢前进,领会动作要领。以25米为一个单位开展练习,每完成两次后交换,然后以25米为单位递增,直至学生可以独立进行浮板蹬夹腿练习。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目标设计增强学生的体验感,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技能。在教学设计中,当实际教学内容难度略大,学生难以直接掌握时,教师可以利用激励理论作为指导,设置过渡教学目标,使其既有一定难度又有可实现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训练热情,提升对蛙泳课程的感性认识。[3]

(二)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应用

教学过程是激励策略应用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灵活使用相应激励策略,可以更好的提升教学质效,大大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和训练意愿。以蛙泳耐力训练为例,由于耐力训练消耗体能较大,学生多有畏难心理。此时,我们可以将表扬奖励激励策略应用到多段式间歇训练法中。按照由短距离到长距离的顺序,逐步提升训练强度,每个强度完成后,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并引导学生进行下一个阶段的挑战。学生在完成当前的阶段目标后,对自身的训练成果和水平会产生一定的认知,在教师鼓励和支持下,会向下一个阶段目标进发,对自我进行挑战。另外,分组练习中也可采取集体荣誉激励策略。教师可将学员按照能力水平分为若干小组,以每个小组为单位,在训练中穿插开展竞赛活动,组织固定距离蛙泳计时游或单位时间蛙泳记距游,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在教学竞赛活动中,可组织学生呐喊助威,激发参与者的荣誉感和进取心。这样教师不仅完成了教学训练目标,与此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训练热情,大大提升了训练的趣味性,在良好的氛围中,提升课堂训练质效。

(三)教学评价中的实践应用

在教学评价中应用数据量化激励策略,并及时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中反思,结合教师评价进而能对自身优劣势以及下一步努力方向有所明确,对其学习状态也有所调整。以蛙泳课程形成性考核为例,该考核主要以日常形成性成绩为主,包括出勤率、提问次数、回答问题次数、训练态度、阶段性考核成绩以及进步幅度等相关要素。在以往的蛙泳课程教学中,学生往往只能在课终考核时,才知道自己的形成性成绩且没有针对要素数据的量化。这种模式既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起到激励作用,又容易引起个别学生的消极情绪。[3]所以,在蛙泳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课堂行为表现、训练态度以及出勤率等方面,及时做出科学、合理的鼓励性评价,并对其采用多样化的表彰,这样在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等方面会起到非常明显的改观。

此外,激励策略在蛙泳课程形成性评价方面的应用,要注重对学生行为的观察及其技能水平的掌握。通过给予其及时的、正确的、多元化的评价,可以使学生第一时间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学习习惯以及努力的方向,借助教学评价的视角让学生在反思中进步,在学习训练中激发潜能,从而达到激励的效果。

三、结语

激励教学法与高校蛙泳课程教学相结合,可以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蛙泳训练的效果。但是,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训练阶段,采取的激励策略也不尽相同,如何在相应的教学情境,恰到好处的正确使用激励策略,是探索高校蛙泳课程激励教学法的关键。此外,在蛙泳课程训练实践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激励教学策略也要灵活应用,只有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才能更好的提升教学质效,贯彻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晖.对四川生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与激励方法的调查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8(1):44-47.

[3]黄英杰,梁波,冯立.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激励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8):79-86.

[4][美]D·赫尔雷格尔,J·斯洛克姆,R·伍德曼.组织行为学(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程龙(1990.11-),男,汉族,山东临沂人,硕士,陆军特种作战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水域特种技能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