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分析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的命题特点,提高语篇教学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30
/ 3


通过分析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的命题特点 , 提高语篇教学 效果

王薇

深圳外国语学校集团高中部 518083

摘要本文尝试通过分析高考阅读理解的篇章与试题之间的关系,总结了不同体裁文章的命题特点,结合测试的反拨效应,说明了篇章分析(discourse analysis)对于答题的重要性,反思高三英语阅读教学应该如何结合语篇知识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阅读理解;反拨效应;语篇知识

引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指出,学习语篇知识是发展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语篇知识在语言理解与表达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语篇知识有助于语言使用者有效理解读到的语篇,从而提高阅读效果。随着《课标》的颁布,语篇教学也越来越引起英语教师们的关注。本文结合高考阅读理解的篇章和命题特点,反观篇章分析在答题过程中的重要性,进而探讨英语阅读教学如何运用篇章知识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语篇理论

1、语篇

Halliday认为,篇章是社交语义单位,通过小句复合体(clause complex)、词组、短语或词这些词汇--语法单位来实现(Halliday & Hason,1976;Halliday,1985)。语篇(discourse/text)是有效交际的语言单位,是交流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从定义上来看,句子和段落在形式和语义上都是不可割裂开的整体,它们都共同服务于表意的目的。

2、语篇知识

《课标》明确提出,语篇知识就是关于语篇是如何构成、语篇是如何表达意义以及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如何使用语篇的知识。语篇中段与段的关系以及语篇各个部分与语篇主题之间的关系,属于语篇的宏观组织结构。句子内部的语法结构、词语搭配、指代关系、句子的信息展开的方式,属于语篇的微观组织结构。

3、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是对表达完整意义的篇章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研究。语篇分析教学表现在对语篇的背景知识、篇章知识(包括体裁框架和篇章结构)、字词句知识和推理这几方面的教学。教师们在设计阅读教学时,重点应当放在语篇上,而非语言形式上。

二、语篇体裁及特点

常见的语篇体裁有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和描写文。在高考阅读理解的篇章中,说明文、议论文和记叙文是最常考的篇章类型,本研究主要针对这三种体裁的篇章进行分析。

1、记叙文

记叙文主要是记人或叙事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阅读记叙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概括文章的内容:①把握记叙文的要素--记人或叙事,学生应该了解人或事的内容;②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人或这件事;③理清文章脉络,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2)理清文章的线索:①以时空变化划分;②按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③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④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来划分。

2、议论文

议论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是作者对见解、主张、态度的表达方式。解读一篇议论文最重要的是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阅读说明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通常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构成。(2)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3)议论文的论点有时候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有时候论点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

3、说明文

说明文体是一种客观的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它不涉及作者自身观点。说明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阅读说明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说明文类别:①事物说明文(介绍某一事物);②事理说明文(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规律)。(2)在高考中常见的说明文的结构。①总分式;②递进式。(3)说明文按说明顺序的分类:①按时间顺序;②按地点顺序;③按逻辑顺序。

学生接触到较多的是逻辑顺序说明文,它是依据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关系来确定说明内容先后的文章,一般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等顺序进行说明。学生如果能够依据这些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理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三、高考阅读理解试题分析

1、记叙文

2017年全国一卷B篇阅读理解,是一篇典型的叙事记叙文,笔者分别从记叙文的结构、文章内容和命题这三方面进行分析。(篇章、题目和分析以表格形式呈现,见附录A。)

  1. 该篇阅读篇章是总-分-总结构。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However, when it works, it is simply beautiful.”这句话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为后文在内容和情感两方面都做了铺垫,预示了故事的结局和作者的情感转变。

  2. 从内容上看,故事以事情发展变化为线索,围绕“我作为保护野生动物志愿者救助一只幼儿猫头鹰”的主题展开,故事的情节是,一开始交代了事件的背景,如我的身份,以及志愿者的救助工作的状况,事件的起因是我接到求助电话,一只幼儿猫头鹰被发现落在地上;事件的经过是我赶到现场和房主共同实施救助,幼儿猫头鹰最终安静下来;结局是幼儿猫头鹰被它的父母找到并悉心照顾以及我的感悟。

  3. 通过分析这篇阅读的题目,就会发现这四个问题完全是围绕故事的线索和情节设计的,24题的考点就来自于文章一开头的背景介绍;25题的考点就是故事的起因;26题和的考点来自于故事的经过;27题的考点就来自于故事的结局和作者的情感变化。它们和笔者在上一段的情节分析是完全匹配的。如果学生熟悉记叙文的文体特点以及对记叙文的设问特点,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既可以推测下文的内容,也可以推测考点,进而在阅读的过程中关注重要信息,有的放矢。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仔细观察27题的题目设置,答案就在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里。由此可见,分析记叙文的结构对于解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凸显了阅读技巧学习的必要性,如预测(prediction)和连接词(linking words),学生在读完这句话就应该能预测后文的内容。

2、议论文

本文以2016年B篇的阅读理解为例,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笔者对文章的结构、内容和命题这三方面进行分析。(篇章、题目和分析以表格形式呈现,见附录B。)

这篇议论文,遵循“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答问题(怎么办)”的逻辑顺序。首先,学生需要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其次,这篇文章的论点是在结尾部分,作者在最后一段才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

从内容上来看,文章开篇举了Mildred Garza,阐述当今社会出现三代同堂,老年人帮忙照看儿孙的社会现象(提出问题);事实论据表明公众对此现象的看法,大多数人认为其影响是积极的,包括子女们自己在内(分析问题);作者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是否和儿女和孙辈住在一起,老年人要权衡利弊,谨慎选择(解答问题)。

考点是围绕议论文的结构方式设问的,25题就是文章的论题,Garza帮忙照看儿孙,使家庭成员间关系更紧密。26和27题都是属于论证部分,都是针对论据提问的。26题其实就是针对统计数字的论据设问,而27题问的是Christine Crosby如何描述60年代的人,Christine的说话内容属于具体事例的论据,28题则是对作者的态度设问。

值得注意的是要回答第27题,答案在这句话中,“In the 1960s we were all a little wild and couldn’t get away from home far enough fast enough to prove we could do it on our own.”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六十年代的时候,我们都有点疯狂不受约束,为了要证明能自立,恨不能离家很远、很快离开。学生理解这句话难度很大,但是如果他有篇章意识,他会再往下看,“We now realize how important family is and how important it is to be near them, especially when you’re raising children.”这个句子容易理解,学生就可以推断60年代的时候并未意识到离家近的重要性。而且,如果他能始理解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那他就会终紧扣文章主题—父母是否要帮自己的孩子照看他们的孩子,也能轻松选出答案。另外,在最后一段,作者的观点都分别出现在“but”后面,再次证明了关注连接词的必要性。由此可见,篇章意识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和答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说明文

本文以2016年全国一卷D篇的阅读理解为例,对文章的结构、内容和命题这三方面进行分析。(篇章、题目和分析以表格形式呈现,见附录C。)

该文章体裁为说明文,属于递进式结构,其说明过程是按逻辑顺序,由浅入深、由概念到应用的顺序进行说明。

第一段总起,说明不同的文化群体对沉默的理解不同,第二、三段中,作者分别举了东、西方多国的例子进行阐述,最后一段谈及理解沉默在跨文化中的差异在医护工作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说明文的体裁决定了文章不涉及到作者的观点,所以考点也不涉及相关内容。学生需要着重掌握文章主旨,理解细节信息,以及理清说明方法或顺序。32题是针对第一段设问的,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全文的中心句,实际32题的答案已经揭示了主旨,学生把握住这个关键信息32题和35就都可以迎刃而解了。33题是针对不同文化群体的例子设问。第34题是针对最后一段中了解沉默在跨文化中的差异的现实意义—对于病人的治愈作用。所以从这篇文章的问题来看,设计问题主要围绕主旨和细节这两个维度,这也是说明文最常见的设问角度。

四、结语

通过分析体裁不同的三篇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不同体裁的篇章设问的内容和角度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学生应该熟悉种体裁的写作手法,具备分辨文章体裁的能力,以及在考试中运用学过的各种阅读技巧答题。在高三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体裁挑选典型的文章,通过篇章教学渗透与高考相关的知识和答题方法,贯彻“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树立篇章意识,传授阅读技能,让学生掌握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高三教学并不能只局限在做题讲题上,这样学生不能站在语篇的高度上来理解和分析文章,是很难做到真正提高阅读水平,同样在应试上也很难有较大突破。在篇章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如果学生平时就能做到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预测,同时也可以对题目设问进行预测,这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和应试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程晓堂.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理念与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8(10):1-7.

[2]丁维莉,陈维昌,车竞.篇章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3]胡曙中.英语语篇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4]黄国文.篇章分析概要[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