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1
/ 2

试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安艳

宜昌市土地勘测规划院 湖北省宜昌市 443000

摘要: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通过对农田的整理,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田生产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可以有效改善传统的农用地利用格局,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土地整治是适应新时期建设高效农业、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手段,是保护基本农田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 建设规划;质量监管;

1自然条件

(1)气侯

项目区业州镇片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夏季多偏南风,冬季多偏北风,雨量充沛,雨热同季,立体气候特征十分显著。受地形地貌、太阳辐射强度、土壤湿度、植被密度、风力大小等因素影响,项目区内还具有谷地气候、凸地气候、坡地暖带等多种小气候特征。在光、热、水的配合上,突出表现为春末夏初的雨热同步和秋冬季的温光互补特点。年降雨量主要集中在6-8月份,年平均降雨量约1400-1450毫米,年均气温15.3℃,适合多种经济作物生长。

花坪镇片气候东寒夏凉,四季分明,冬季雨量较少,春有梅雨期,夏季伏旱较长,年总降雨量为1400—1500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日交差在6.4℃左右,年平均气候12℃,年无霜期200—240天,在建始县属中部温和区。

(2)地形地貌

该项目地貌类型主要为丘陵。业州镇片地势起伏大,大部分旱地坡度在10°~20°之间,境内太平峰最高海拔2090.1米,城区最低海拔410米;

花坪镇片境内山峦重叠起伏,呈立体性状态,山丘、平坝、盆地、槽坦交错。地势东低西高,南低北高,是一个典型的高山乡,境内海拔213—1642米,平均海拔1200米;辖区内最低点在南部石马周塘村的野三口,海拔213米。全镇以流水侵蚀地貌为主。

(3)土壤

项目区内土壤以沉积岩、黄棕壤、紫色土为主,疏松肥沃。黄棕壤是亚热带的地带性土类,其剖面形态特征是具有黄棕色的心土层,其淋溶作用明显,盐基不饱和,呈中性到微酸性反应。心土层一般呈块状结构,质地粘重、紧实,甚至形成粘盘。其养分状况是有机质、全氮、钾素含量较丰富,但磷素含量较低。项目区内土地基本年年耕种,多为一年两熟,复种指数较高。区内农作物种植以土豆、红薯、油菜、玉米两熟套种为主。但近年来,随着化肥用量的逐年增加,有机肥和农机肥施用量减少,土壤耕作层板结,肥力逐年下降,养分失调。

(4)植被

项目区内森林茂密,植被丰硕,自然风光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业州镇片主要农业作物有玉米、油菜、土豆、红薯等,花坪镇片除了玉米、土豆,还有水稻,林木以松、杉为主。

(5)水文

项目区业州镇片水源丰富,基本以天然降水为主;花坪镇片煤炭、大理石、石灰石、陶土、动植物、地下水资源较丰富。

(6)工程地质

项目区内地质无重大安全隐患,地质地貌条件(包括构造、地层、岩性等)适宜进行土地整治工程建设。

(7)天然建筑材料

项目工程建设所需天然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就近选材、就近购买、方便运输、经济节省为原则,选定水泥、砂、块石、碎石、钢筋等作为项目区的主要建筑材料。项目区靠近石材料场,石材可考虑就近购买,水泥、汽油、柴油可从建始县县城购买。

(8)自然灾害

项目区内自然灾害主要有伏秋干旱、暴雨、阴雨、低温冷害、冰雹和大风等,其中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发生频率较高的灾害是伏秋干旱。

2工程规划及工程量统计

2.1 工程规划目标

结合项目建设背景,根据项目建设目的,经过实地踏勘,在充分分析项目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确立本项目规划目标为:

通过田坎整理,土地平整,配套灌溉与排水设施、田间道路设施和村庄整治设施,将项目区建设成标准化农田格局,旱能灌,涝能排,确保旱涝保收,增加项目区土地适用性。

2.2 工程规划原则

(1)流域治理,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环境协调的原则;

(2)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3)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

(4)提高耕地质量与增加耕地数量相结合的原则;

(5)项目的规划和实施以因地制宜,节约资金、先宜后难,在工程技术上可行,在经济上合理为原则。

2.3 工程规划标准

在分析项目区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区现有主要农作物种植情况,以及土地整治后农作物种植方向、种植结构,按照土地整治项目的要求,结合相关规划,拟项目建设标准如下:

(1)耕地增加标准。项目规划后,本项目新增耕地面积为0.21公顷,按建设规模计算的新增耕地率为0.03%。

(2)田块整理标准。根据《土地开发整理标准》中《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田块形状为长条形,根据改造后种植作物的生长需要,设计田块宽度和长度。

(3)灌溉与排水工程标准。合理布设区域内的排灌系统,满足渠系输水、分水、蓄水、排水的要求。农田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80%,项目区排涝标准达到十年一遇,1日暴雨2日排至作物耐淹深度,主要建筑物防洪设计标准不低于20年一遇。

(4)田间道路工程标准。区内道路建设既要满足农业机械田间作业的需要,又要保持项目区居民点与外界便捷的交通联系。田间道须方便群众出入项目区,农产品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随地形变化布置田间道路,提高道路之间的连通性,确保农业机械下田作业。

(5)其他工程标准。工程布置有利于提升项目区景观效果,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建始县的生态建设。

(6)项目区的建筑材料选用以就近选材、就近购买、方便运输、经济节省为原则,根据项目区建设的标准与要求,参照相关建筑规范标准。

3 灌溉排水工程

3.1 水源工程

(1) 蓄水池

项目区属于丘陵,地形起伏较大,为了充分利用水源,项目区共布置蓄水池15座。

3.2灌溉渠道

(1)灌水定额和灌水周期的确定

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和《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项目区灌溉保证率设计标准应在70%-90%之间。考虑到项目区为丘陵地区,结合各项目区内水土资源、水土气象及水量调节情况,并充分征询当地农业和水利专家的意见,最终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为80%。根据建始县水利局、建始县抗旱防洪指挥办公室2001年编写的《建始县抗旱预案》,设计灌溉保证率P=80%的灌溉定额按一年两熟的总灌溉定额494.75m3/亩(水田灌溉定额为336.3m3/亩,旱地灌溉定额为158.45m3/亩),设计灌溉定额(最大一次灌溉用水量)80m3/亩计算。

(2)灌溉渠道工作制度的确定

综合考虑设计渠道的工程量及其设计水力要求等因素,项目区内灌溉渠道的灌溉方式均采用续灌,斗农渠灌水延续天数为5天。

(3)灌水率(灌水模数)的确定

项目区的灌水方式为自流灌溉,因此,灌水率采用以下公式:

q=15a×m/(3600×22×T×η)=15a×m/(79200×T×η)

式中:q—设计灌水率(m3/s·hm2);

a—单位灌水面积(1hm2);

m—灌水定额(取80m3/亩);

T—灌水周期(5天);

η—渠道利用系数(斗渠取0.8,农渠取0.85)。

(4)灌溉控制面积的确定

灌溉控制面积为各条渠道实际需要灌溉面积。

结束语: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确保我国现代化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因此,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结合当地的土地资源,进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宏生.试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土壤改良培肥[J].南方农业,2021,15(21):232-233.

[2]李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乡村科技,2020(20):110-111.